曾毅薪
(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100)
在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上,幼儿园、家长、社会采取过诸多安全措施。如,幼儿园配置保安、监控、减少或不开展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活动(如春秋游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家庭中,有的家长对幼儿的安全保护达到禁锢的程度(如,不让幼儿自己上下楼梯、禁止幼儿使用一些日常工具等);社会上有种人人是坏人、处处有隐患的“紧张”现象(如,家长教幼儿拒绝和陌生人说话。矫枉过正,人与人之间连一些初次见面的日常礼貌用语也在逐渐消失;也会见到连性格大方的幼儿第一次见到家长的朋友也会默不吭声的现象)。成人一味地采取保护措施,这样的“爱”剥夺了幼儿许多“玩”的机会、“交往”的需求。难道这样的“爱”是幼儿需要的吗?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的关心和爱护多于幼儿自身的安全自护和自救;安全教育内容较抽象,缺乏针对性;教育模式较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建立在幼儿自身体验的安全教育少。其实,“儿童不仅要了解蔷薇,更要了解蔷薇上的刺”。[1]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设计情境,让幼儿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在扮演角色、模拟情节过程,让幼儿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2]情境模拟教学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社会、家庭、幼儿园以及幼儿之间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部分可能发生意外的不安全问题或现象进行剖析,模拟“预设”出种种不安全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模拟环境、模拟事件、模拟人物的情境过程中,习得安全预防和保护知识,达到防治相结合的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会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3]从儿童的视角去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营造安全氛围,是想通过一种形式,体现出一种效果,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模拟特定的生活情境里,轻松习得安全知识,树立安全自护和自救意识。环境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在模拟的场景和气氛中熏陶,亲身感受安全教育的意境。如,幼儿园选择一定宽度的廊道创设马路情境,在地面上画出人行横道、斑马线;设置红绿灯,墙面上画有部分往来的车辆;甚至投放一些幼儿可以骑行的车辆等,让幼儿行走在廊道上就像在过马路。幼儿身处这样的“马路”情境,自然地尝试着过马路要左右看、靠右行、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这个情境中,幼儿可以尝试扮演“警察”指挥交通、练习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模拟走失情境——当与家长走散了、找不到人时主动寻求警察的帮忙;说出父母或家人的姓名、联系电话、住址;使用求救电话。在这样特定的空间里,幼儿可以即时地学习过马路,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这样直观的“现场”情境,易于唤起幼儿亲身体验的欲望,比起运用图片重复观察来得有实效;比把幼儿置身于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学习来得安全可靠。这样,合理利用幼儿园特有的环境,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帮助幼儿获得安全教育的信息,真正使其从内心树立起安全自护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和幼儿或少年们一起做游戏。这种游戏对你们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生活本身。”[3]运用生活中的安全实例,通过情境模拟再现事件开始、发展、结束的游戏过程,让幼儿“经历”所发生的“危险”,减少真正遇到危险时所造成的伤害,让幼儿感悟生活中的安全行为事件。如,在开展《我会安全逃生的本领》系列活动,以“地震逃生”为例:教师先组织幼儿观看地震的视频、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地震对生活的危害;了解园内地震预警平台的信息,传授幼儿基本的自护逃生知识;最后通过事件模拟——地震逃生演练:预警铃声或号令响起第一遍,要就近避震,如就近躲避在桌下、墙角等安全地方;第二次预警铃声或号令响起,有序地沿着逃生路线,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报解除后,教师针对此次逃生演练进行安全心理辅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懂得如何有序地寻找逃生路线,了解自救逃生的安全常识;懂得当置身危险时应不慌张保持镇定,要想办法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尝试用发出声响、挥动物品等适宜的办法适时、及时地发出求救信号,尝试用已学到的安全常识、自护自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模拟逃生的游戏,是让幼儿在生活中真实体验突遇地震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检验幼儿自身安全知识经验在行动上的落实。如此,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件活动,让幼儿在事件情境过程中亲历亲为,知道安全的自护和自救行为,获得应急处理体验,提高危机处理的技巧,这样的模拟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有意义。
当教育者能尽量让幼儿看到、感觉到、触摸到其未知的东西,使其面前出现疑问,教育就离成功很近了。模拟角色心理,就是要让幼儿尝试在情境中扮演角色,练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选择属于自己的心理情境,正确去理解、领悟角色,积极、勇敢去面对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的心理体验或感受。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器械物品的使用、疾病等因素,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通过模拟角色的所思、所想、所感,体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在模拟的过程中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继而提高安全行为能力。如开展安全游戏《我该怎么办》,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如“在郊游、购物、旅游、看电影时和爸爸妈妈或家人朋友走失”“看到有人溺水”“家里着火”“使用工具时,不慎将手割伤”“有人强制把自己拉走”等,让幼儿模拟这些情境中的角色,“预想”出各种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实例演习演练、交流分享讨论,进而获得最有效的自我保护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开展《防骗小能手》主题系列活动中,为了使安全教育更具生活性和真实性,教师利用故事表演形式让幼儿模拟角色,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如,经典故事表演游戏《小兔乖乖》,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小兔家”游戏情境,体验应对“大灰狼”来敲门时,是“开门”还是“不开门”的两难选择,鼓励幼儿讨论“假如开门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不开门又会怎样?”引导幼儿尝试寻找其他的方法解决,如“打电话给妈妈确认详细情况?”“从门扇上的‘猫眼’看清敲门的人是谁?”如此角色模拟,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其亲身经历情境,亲自体验“面对危险时的心理”,体验如何处理“安全”与“危险”行为。
利用情境模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将危险防范于未然,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教学实践,能让幼儿亲临其境地感知、体验自身碰触“这根刺”时的危险。这样的模拟,能让幼儿获得粗浅的自我保护技能,习得当遇到危险时的解决办法,检验在危险情况下应采取的安全行为。对于幼儿的安全问题,成人的关爱和保护固然重要,但不能被动地给予幼儿,而应该建立在尊重幼儿体验的基础上,这样的安全教育才能深入幼儿的心里,才能将安全意识根植于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将抽象的安全知识内化成安全自护自救行为,真正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