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再认识及其实施路径

2020-03-22 12:27:17陈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课程

陈田

(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新时期,劳动教育一度被窄化、淡化、弱化,边缘化,一些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不喜欢劳动,不懂得劳动的技能和要领,更不用说创造性的劳动,尊重一些基层的体力劳动者,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国家需要的培养目标差距甚远。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文章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持久性、多样性、重复性、强度性、价值性等五个特性,阐明在新时期推进劳动教育“再发展”的现实思考,剖析当下劳动教育的实践难点,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再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现实中存在着核心内容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边界不清晰、学科内容不清晰、核心价值不清晰。

(一)学科边界不清晰

伯恩斯坦的教育边界理论认为,边界因知识内容“分类”的强弱变化而存在,知识内容强分类时课程的内容界限清晰,弱分类时则界限模糊。[1]当学科边界不清晰时,该学科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落地。劳动教育没有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那样有清晰明了的学科边界,这影响了课程的独立性和实效性。在班级活动或者学校活动中,有的教师以为参加一些动手操作或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就算是劳动教育,有的教师把教育变成惩罚孩子的手段。这样,有劳动没有教育,或者有教育没有劳动,或者把劳动停留在简单重复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学生吃苦耐劳,培养其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

(二)学科内容不清晰

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下简称《纲要》),劳动教育有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三类。这只是在讲劳动的项目、形式而已,没有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对应的课程标准,《纲要》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 课时。但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学科内容的解读均存在地区和个体差异,影响课程的实施。劳动教育的范围大,有德育范畴,也有劳动技术能力。

劳动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生活实际,没有针对性。如今有一些年轻人成了好逸恶劳、啃老族或者无法自理自立的一代,如果没有从小进行引导和教育,必将影响祖国下一代的素质。为此,教师必须想清楚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及其内容。

(三)核心价值不清晰

《纲要》要求:小学低年段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让孩子们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接受劳动意识的启蒙熏陶;小学中高年级要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主动分担家务,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劳动光荣的滋味,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劳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理论层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愿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的劳动者;实践层面——劳动具备持久性、多样性、重复性、强度性、价值性等五个特性。教师必须想清楚劳动教育的高标准定位,及其如何与基层实施层面高保障对接。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思考

陶行知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要想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则“非师生共同用手做事不可”。

(一)必修课程不动摇,确保劳动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课程不是没有价值的,它本身就是价值选择的结果。[2]《纲要》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要求大中小学必须设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 课时。[3]也就是说,必须为劳动教育设置必修课程,使其拥有一定的授课时间作为保障,这样才能摆脱迎检时形式化敷衍的困境。《纲要》的出台,表明国家落实劳动教育的决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必修课程设计,使得劳动教育在儿童成长中保持一致性、连贯性和持久性,真正发挥其效用。可以将一部分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实施,这样有了师资和课程的保证,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另外一部分劳动教育可以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予以实施,把活动内容融入学校的大型活动和社区活动之中。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可以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各个方面融入课程设计,关注体力与脑力相结合,设计生动有趣的课程,寓教于乐。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平等地看待各行各业的人,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豁达包容的意识。

(二)基地建设不含糊,厘清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包含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阵地不能局限于学校常规教室课堂内,要注重儿童身体空间位移,将儿童置身在多样化的劳动情境空间中,引发儿童与所处劳动空间的“场共鸣”。[4]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功效。

一是开发、建设校外劳动基地。社会各企业部门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外,还应充分利用所在地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空间,获得身临其境的劳动体验。二是升级、改造校内劳动基地。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校园经过升级、改造也都能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地。根据集美区的调查表显示,拥有劳动基地的学校占比为64.4%,而35.6%的学校没有劳动基地。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的学校前三名为灌口中心小学、李林小学、窗内小学,三所学校地处农村,校园占地面积大,硬件上便于开设劳动基地,使得劳动教育拥有大展拳脚之地。但是从调查表中也看到,杏滨小学、集美二小、宁宝小学虽然校园面积较小,但是充分开发校园中“犄角之地”为劳动基地,或是将连廊改造为蔬果种植区,或是利用教学楼间空地开辟“百草园”“耕读园”等,善用升级、改造方寸之地,让劳动教育大有可为。三是租用、借用劳动基地。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多样性,采用开发、建设、升级、改造、借用、租用等办法创造劳动教育基地,适应了“多样性”劳动教育的需要。

(三)队伍建设不缺位,厘清劳动教育的重复性

教师是课堂的执行者,任何课程的落实都离不开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任何劳动都要具备“重复性”。调查显示:在师资配备中劳动课程缺少专职教师,兼职劳动教师占64.4%,没有劳动教师占33.3%。一是配齐劳动专兼职教师。从《纲要》精神中,可以看出国家未来会加大对于劳动教育课程专职教师的配置,但其他学科教师也不能置身度外。二是培训劳动专兼职教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说明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独特作用,劳动教育不但必须成为独立学科,更应该在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将劳动教育濡化于德智体美中。三是培养劳动跨界育人教师。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那么首先教师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跨界育人就必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5]通过抓学习,树理念;抓培训,提素质;抓校本,提质量;抓科研,提水平;抓反复,反复抓促进跨界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四)家校社合力不走样,确保劳动过程的强度性

劳动教育课程重要的一点特性是过程的“强度性”,没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就根本谈不上是劳动,“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动过程有“强度性”,才有锻炼人、成就人、发展人的功效,劳动过程的“强度性”需要家校社三方形成合力。但目前情况是各有三张皮,各走各的棋,学校布置的家庭劳动作业都成了“口头作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考分,代替孩子劳动,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做。学校要学生参加社区实践劳动,成了学生到社区盖章了事的活动。

劳动教育必须集合家校社三方力量不走样,使得劳动教育能够做到在家庭教育日常化、学校教育规范化、社会教育多样化,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格局。[6]要依托于具有整体性的劳动专题。例如,在“欢喜过大年”主题中,以中国传统过年习俗为基调,在家庭中协助家长完成过年扫尘劳动、年夜饭制作;学校中学习传统年习俗,尝试制作中国结、书写春联;在社区中,参与送春联、氛围布置,问候孤寡老人等活动,将日常劳动、服务类型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整合起来,使得劳动教育真正突破课堂的束缚,令儿童回归社会人的身份。家庭劳动教育可以通过陪伴、底线、立约、示范、鼓励、等待、信念来进行。

(五)人工智能不缺席,确保劳动结果的价值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改变了劳动形态,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均有待于在劳动实践中加以解决。

首先,学校是育人的高地。学校不是育分的工厂,不能“结构失衡”,不能只见分数不见人。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劳动课程来充实人的灵魂,劳动育人是它最大的价值。

其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贵人。罗曼·罗兰说:“生命赋予了人一种责任,就是精神的成长。”在新媒体时代,学生被称作“数字原住民”,教师被称作“数字移民”,但教师始终是学生成长的贵人,要当学生网络学习优质资源的“提供者”,充当学生教育信息的“把关者”,充当学生接受海量信息的“引导者”,充当学生精神成长的“助力者”。

再次,唯有劳动最能养育人。现在的孩子,有条件,没体验,感情素质的培养只能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劳动改造”“劳动教养”都说明有问题的人都能通过劳动使之变好,更何况是普通人,哪能不通过劳动教育变得更好?劳动使学生懂得“艰辛”,却也成就梦想,实现理想。

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让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