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隆
(福州第十五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思政课是一种正能教育。“正能”即正能量,是指学生来自内心、具有开拓进取的积极状态、符合时代精神并能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观能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3·18”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之后,思政课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和课程教学的焦点问题。高中思政课是党和国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高中生施加一系列积极的影响,通过规范课程的实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正能量”作为当前时政的惯用词,使用频率较高,但多数使用“正能量”一词的人不知其理论内涵和规范使用,如果我们追踪“正能量”的文化源头,“正能量”一词是由“正气”发展而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气”是万物之源,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到水分的蒸发、石油、木炭等物质的燃烧等自然现象就形成对“气”的理解,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气”,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萌芽,逐渐形成朴素唯物主义的“气”论学说。
先秦哲学家始终将“气”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也视其为理解万事万物的最佳渠道。由于自然界中“气”所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将宇宙之“气”与人体建立紧密的联系就具有逻辑延展的合理性。《荀子》有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1]
“正能量”一词首次官方使用是在2012 年,它体现了时代最强音,十八大以后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宣传,其理论内涵不断被阐述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赴广东省考察时强调,“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指出:“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其正能量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而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至此,“正能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关键词”。
可见,“正能量”在继承“正气”的向上、向善、公平的基础上,被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其就是要我们走正道,养天地正气,这既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正能量”由“能量”一词衍生而来,在学术界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物理学家约翰·伯努利,他在阐述虚位原理时用到“能量”一词,后来引申到心理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认为,“正能量”人人都有,但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只有通过人的交往才能传递。可见,在当前,“正能量”一定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正能量”是新时期“四有”新人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标准的重要参考,其已经成为新常态。伴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推广和宣传,“正能量”的理论内涵不断被阐述和丰富。通俗地说,“正能量”前提是“正”,其次须“能”,再次有“量”,简单地说“正能量”就是“正能”,是指:“原发自主观内在的、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及时代特色且足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2]
〔美〕韦恩·戴尔(Wayne W.Dyer)著,金九菊译的《正能量修成手册》[3]一书概括了“正能量”5 个基本特征,即创造生命奇迹的正能量:想象力、坚定地生活、感受力、专注力、潜意识。作者强调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个性潜能,激发正能量,并尝试借鉴心理学案例阐述如何实操。这样“Rip It Up”一词就被翻译成“正能量”。国内首次使用“正能量”一词是《东南传播》杂志上发表的《电视娱乐节目价值观探析》:“就算娱乐节目没有高调地传达主流价值观念,没有庄重地寓教于乐,它也应该是给人带来积极价值的、释放正能量的。”[4]
笔者认为,正能教育就是创造主客观条件让“正能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爆炸式地释放。它是教育者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挖掘内在潜能、张扬个性的教育。实施正能教育目的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品德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即培养思想政治课的四个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笔者认为,“正能教育”的特征是:其一,“正能教育”强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特色的教育教学;其二,“正能教育”适用于全面学生、全面发展的趋势,与片面发展相对应;其三,“正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可以几何倍数的增长速率产生积极影响力。
正能量是教育的利器,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从高中思政课的内涵和课程性质看,高中思政课是社会用一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高中生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释放源”是指“正能量”的发动机。在文中“释放源”是比喻“正能量”像气体一样可以爆炸性地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或发动机。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效地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负效应,运用各种手段聚合正能量,推进正能教育。
负能思想影响正能教育。目前中学的核心素养体系培育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中学生负能量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高中生思想上和认知上的困惑;二是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削减了高中生的正能量。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正能量?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师资、手段方面探讨如何让思政课更好地成为培养正能教育的“释放源”。
思政课教学是强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方向,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让思政课释放正能量,就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确保思政课的正确方向。一是明确主题方向、课程目标。思政课程应该严格按教育部课标、大纲要求,教师示范正能量,成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示范者;二是严把主题内容、意识形态。为防止思政课被非主流思想价值观冲击,思政课程应融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新论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相结合;三是敢于担当、教研落地。中学必须适时开展思想教育,实施思政工作名师工程,从晋升、奖励、职称评定、课题资金支持等方面支持思政课程教学、科研,提振授课教师的精气神。[5]
实施正能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潜能、个性、品德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可见,知行合一关键点就是思政课的正能教育。具体有:一是办好时事政治论坛。如学校的时政报告会、道德讲堂、时政分析课;二是发现身边“最美”活动。以“最美就在身边,好人就是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好人好事、争当身边“最美”人;三是凸显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把“爱的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学雷锋文明城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四是寓德于教、寓美于教。开展十大“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节、体育社团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活动中,高中生境界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5]
一是挖掘教材的正能元素引导学生。中学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课程都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些德育元素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贯穿始终的。
二是引用教材的正能取向潜化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善于把握课程的内在规律,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分析当前社会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培养学生“四个自信”,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入耳、入脑、入心。如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思政校本课程,点燃探索心理,激发求知欲,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是借力三观的正能价值引导学生。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在科学“三观”的培养上,思政课承担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科学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浓厚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结合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帮助高中生明辨是非、美丑、荣辱,使学生产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导航,使其又好又快地行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5]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思政教师必须人格正、理论正、情怀正、思维正,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积极传递正能量。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源于学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我们要紧紧把住师资这个环节,身正育人,引路领航。
思想政治教师人格正传递正能量,做引领示范作用,当好学生讲政治、有理想、有信念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教师理论正传递正能量,用真理赢得学生,当好科学理论学习的感召人:引导学生“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要站稳政治立场,善于从正确的政治方向上看问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政治教师情怀正传递正能量,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家国情怀,当好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
思想政治教师思维正传递正能量,用创新课堂教与学的策略,当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引路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基于信息技术的因材施教,让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如在疫情期间用网络教学和智慧课堂实施翻转策略、留白策略等,由依据“经验”转变为依据“数据”来设计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激发正能量。努力搭建跨校、跨区乃至跨省的思政课研究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培育了创新性的教育环境与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实现智慧校园,移动教学、交互教学、社群学习等全新教学模式;通过“作业平台”,学生的学习将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和智能分析,促进构建基于微云服务器的智慧课堂;其次,思政学科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入多维度,提炼出五种基于“智慧校园”学科教学策略:学习进度条教学策略、留白教学策略、挑战型任务教学策略、社群学习教学策略、平台教学策略;再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基于“课本和经验”的设计转向基于“技术和数据”的教学设计,从而有助于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因材施教,更好更快地推动正能教育的释放。
总之,思政课程作为正能教育的释放源,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课程优势,成为向善、向上力量的引领力和传播力,让中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汲取更多的正能教育,为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