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2020-03-22 15:14张璐璐岑谋娟林浪梁靖谊麦子霞孙晓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浮针母乳喂养乳房

张璐璐, 岑谋娟, 林浪, 梁靖谊, 麦子霞, 孙晓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 51001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广东广州 510405)

产后乳房充血[1]是指产妇乳房病理性过度充盈,其主要特征是乳房坚硬,疼痛,紧绷及母乳喂养困难等。乳房充血带来的乳房疼痛有时令产妇无法忍受。研究[2]表明,很多产妇由于疼痛而停止母乳喂养,从而大大降低了母乳喂养率。婴幼儿的生长和发育离不开母乳喂养。据统计急性乳房充血是产妇被迫终止母乳喂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4]。目前,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的方法有中药[5]、低频[6]、卷心菜叶外敷[7]、刮痧疗法和按摩[8]等。研究[9]报道,以上方法虽然对于产后乳房充血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解决乳房充血的问题,所以,临床上患者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被迫终止母乳喂养。因此,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围产保健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浮针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其来源于传统医学,发展于基础医学。浮针对于治疗各种急慢性充血疼痛有着非常独特的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0]。产后乳房充血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之一,本研究应用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旨在探索治疗产后乳房充血及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最优方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收治的60 例明确诊断为产后乳房充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的诊断标准。产后乳房充血是指乳房病理性过度充盈,其主要特征是乳房坚硬、疼痛、紧绷及母乳喂养困难等。如果在产妇乳房中出现任一或两个泛红或触痛现象,则诊断为乳房充血。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文献[11]对应于中医病名“外吹乳痈”中的初起期的诊断标准。产后乳房充血多见于产后3~4 周的哺乳期妇女,伴有乳汁郁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1.3纳入标准

①产妇乳房中出现一或两个以上部位泛红或疼痛现象,或者哺乳期产妇乳房肿胀、疼痛、结块,伴局部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②双侧乳房均出现充血情况的患者;③单胎生产的患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①排除乳头严重凹陷、乳头发育不良、乳孔闭合及乳头矫正术后导致的排乳障碍患者;②排除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如放血、照灯、外敷等治疗;③有浮针禁忌证的患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⑤患有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的患者;⑥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的患者;⑦不愿意接受本次研究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穴位按摩治疗[12-14]。具体方法如下:嘱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操作者在按摩前需将双手洗干净,然后使用热毛巾外敷患者双侧乳房,毛巾温度一般在40 ~50 ℃为宜,以免烫伤,外敷时间约3 ~5 min;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取乳房周围近端穴位如中府、乳根、乳中、中庭、膻中等,及乳房远端穴位如少泽等,在穴位附近均匀涂抹适量的按摩油,其润滑作用可以减少按摩时产生的摩擦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运用一定的手法如按法、揉法、推法、拿法等对患者乳房进行按摩。按摩步骤如下:首先对中府穴进行按揉,然后依次对膻中穴、乳根穴进行按摩,接着利用抹法从乳房根部向乳晕方向呈放射状或环状进行按摩,利用拇指、食指、中指拿捏乳中穴。以上每个穴位按摩时间约1 min,不断进行重复操作,共5 次。在按摩的同时需要挤出乳汁,渐渐排空乳房,每次总时间约30 ~40 min。注意事项:整个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把握按摩手法的力度,不可用力过猛,力度应由轻到重按摩直至使整个乳房变软,以患者乳房皮肤微微发红及患者自觉有一定的酸麻胀痛感为宜;其次,在进行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务必将手指甲修剪平整,不可留长指甲,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刮伤患者肌肤。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3 d为1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穴位按摩的基础上,给予浮针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针具采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第5代中号浮针,选择肱桡肌肌腹、胸大肌、胸小肌为基础患肌;病情严重的酌情加上前锯肌及腹直肌上段;进针点多在患肌周围4 ~5 cm 处,使针尖直对患肌;确定进针点后对该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使用浮针进针器进针。先将浮针毛点面向上放入进针器传动杆,然后向后拉入,中指托在进针器底座的下面,食指扣在右侧按钮上,拇指置于进针器的上方,然后放在消毒过的进针点的皮肤上,进针器与皮肤的角度尽可能小,左手配合,前推下压,将浮针快速刺入皮下层;稍稍后退针,确保浮针针尖在皮下层,紧接着医者用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运针;进针深度为皮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固定针柄前后摆动进行皮下扫散,扫散频率约100 次/min 左右。在操作过程中需配合再灌注活动,每组肌肉或者肌群行2 ~3 次的再灌注活动,1 次再灌注时间约10 s。具体操作:肱桡肌肌腹主要是扳手腕及上肢向上、向下、内收、外展的抗阻运动;胸大肌以扳手腕、上臂水平内收抗阻、上臂屈曲抗阻;胸小肌则多使用肩关节外展120°向前抗阻;前锯肌主要以扩胸加压进行再灌注;腹直肌上段以抱头仰卧起坐或者鼓肚子2种主动抗阻方式。扫散完毕后,可直接将浮针拔出,针孔处用棉签按压片刻即可。每侧乳房治疗上是5组肌肉的再灌注活动,过程大约耗时0.5 h。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3 d 为1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

1.6观察指标

观察组产妇在每次治疗后均进行乳房疼痛和乳房硬度评分,共3 次;2 组产妇在1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均进行乳房疼痛和乳房硬度评分。治疗后1 个月内随访患者纯母乳喂养情况及乳房充血复发情况。

1.6.1 乳房硬度评分 ①0 分:Ⅰ度硬,触感如嘴唇;②1 分:Ⅱ度硬,触感如鼻尖;③2 分:Ⅲ度硬,触感如额头。

1.6.2 乳房疼痛度评分 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cric rating scal,NRS)进行疼痛评估,用0~10 的11 个点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分:无痛;1~3 分:轻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疼痛强度的数字,以此评估乳房疼痛程度。

1.7疗效判定标准

1.7.1 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5]中所制定的症状、体征程度分级,采用中医单项症状计分标准将病情定量化。治疗前计分越高,病情越重;治疗后计分越低,效果越好。治疗1 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①显效:乳房疼痛及硬度消失,泌乳正常或增加;疼痛评分≤3分,硬度评分=0分;②有效:乳房疼痛减轻,硬度降低,泌乳量正常或增加;疼痛评分≤6分,硬度评分≤1分;③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症状无改善且疼痛评分>7分,硬度评分=2 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2 随访疗效 统计2 组患者在治疗后1 个月中乳房充血的复发人次,计算复发率,统计此时纯母乳喂养人次,计算纯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率=现纯母乳喂养人次/治疗前纯母乳喂养人次×100%;复发率=复发人次/总有效人次×100%。

1.8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1 结果显示:观察组30 例患者中,平均年龄(31.57±4.67)岁。对照组30 例患者中,平均年龄(32.00±4.98)岁。2组患者的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次、产次、经初产妇、分娩方式、治疗前纯母乳喂养人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in the two groups (±s)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in the two groups (±s)

项目例数(N/例)年龄(n/岁)孕次(n/次)产次(n/次)身高(h/cm)BMI[ρ/(kg·m-2)]经初产妇[n/例(p/%)]经产妇初产妇分娩方式[n/例(p/%)]顺产剖腹产治疗前纯母乳喂养[n/例(p/%)]观察组30 31.57±4.67 1.90±0.89 1.53±0.57 159.13±3.88 22.43±4.30 18(60.00)12(40.00)15(50.00)15(50.00)25(83.30)对照组30 32.00±4.98 2.10±1.08 1.55±0.72 158.43±4.75 21.59±3.85 19(63.30)11(36.70)14(46.70)16(53.30)23(76.70)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2.3观察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硬度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均有改善,且治疗3次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硬度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east pain score and breast hardnes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硬度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reast pain score and breast hardnes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2次后治疗3次后N/例30 30 30 30乳房疼痛评分8.90±1.35 2.33±1.24 1.37±0.81 0.80±1.16①乳房硬度评分1.17±0.70 0.33±0.48 0.33±0.45 0.27±0.45①

2.4 2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及乳房硬度评分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房疼痛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硬度评分稍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breast pain score and breast hardnes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和乳房硬度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breast pain score and breast hardnes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例30 30乳房疼痛评分0.80±1.16①2.13±2.10乳房硬度评分0.27±0.45 1.30±0.47

2.5 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个月内乳房充血复发人数及纯母乳喂养人数比较

表5结果显示:治疗后随访1个月内,观察组患者乳房充血复发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纯母乳喂养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个月内乳房充血复发人数和纯母乳喂养人数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postpartum breast hyperemia recurrence and exclusive breast feeding within follow-up for one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3 讨论

产后乳房充血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本病属于中医“乳痈”范畴,其起病多较急,临床表现较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严重影响产妇产褥期的身心健康。诸多患者因得不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最终因疼痛难忍、害怕复发等原因被迫放弃了母乳喂养,这也是近年来引起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急性产后乳房充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产妇乳房自身发育异常,如乳头重度凹陷、乳孔先天闭合等,导致乳汁排出困难;乳头矫正术后乳头或乳管遭到破坏,乳汁无法正常排出。有些产妇担心乳汁不足而过早过度地进食膏粱厚味,或过早地在产后生理性胀奶期前请催乳师催乳。另外,目前有很多新生儿在出生后因各种原因转新生儿科观察,早期的母婴分离使得产妇无法正常开奶,乳汁排出不畅,这些原因均可造成产妇经脉不舒,气血壅滞,最终发展为乳房充血,即中医所谓的“乳痈”。

乳汁分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生理活动,它不仅与乳房本身的发育、吸吮的刺激有关,还与乳房的周围组织,如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菱形肌和背阔肌等肌肉的形态和功能相关。妊娠期妇女由于腰椎曲度过大、胸椎后凸增加,容易出现异常的体态(交叉综合征)如圆肩、驼背、头前倾,加之哺乳时胸廓后倾呈弓背状,胸背部肌肉开始出现异常,胸大肌、胸小肌长期处于向心收缩状态,前锯肌及菱形肌、背阔肌长期处于离心收缩状态,最后,乳腺管(尤其是下部的乳腺管)受到挤压,乳腺管不畅,乳房下垂,乳房内压及周围软组织压力增大,从而发生了乳汁瘀积和乳房充血。本研究认为,通过改善乳房周围的胸背部肌肉的异常状态,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增加肌肉周围的血供,改善组织缺血,进而改善乳汁的分泌和排出。

浮针疗法是通过扫散手法,使患肌(指在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得到放松,达到“通则不痛”,并在血环境良好(指血液指标、成分和营养物质充足)的情况下,配合再灌注活动使患肌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患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以致患肌迅速舒张,血流速度较前大幅度增加,流经范围扩大,从而改变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使缺血状态的患肌得到修复以达到“荣则不痛”,进而使人体可以达到迅速治疗病痛的效果[12-13]。众多临床研究表明,浮针在肌肉、软组织疼痛及内脏疼痛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疗效,例如颈源性头痛[16]、肩周炎[17]、乳腺增生症[18]等。

本研究利用浮针治疗产后乳房充血,治疗期间观察组有6例患者在进针时出现局部瞬间针刺疼痛的现象,此时操作者稍加改变针尖方向,疼痛即刻消失。治疗后1月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适。另外,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由于剖宫产术后体质虚弱、精神高度紧张,在整个治疗过程不能有效配合再灌注活动,因而效果欠佳,判为无效。

按摩能明显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脑电图波形增强,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有较好的镇定作用;而脑流量明显增加,则可使人感到神清目爽,精神饱满,消除疲劳。由此,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手法按摩,让产妇感觉舒适。穴位按摩乳房可以通过剥离乳房基底部与胸肌筋膜的粘连,使乳房组织疏松,促进淋巴回流,从而开通乳管,乳汁排出通畅,通则不痛。膻中穴是通乳的要穴,按摩此穴位可以起到调理气机的作用,从而促进通乳;选择乳根穴可以起到通乳化瘀,宣肺理气,调整气血,调理脾胃的作用。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多种穴位配合使用,可使乳房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浮针的治疗机理与乳房充血的发病机理相似,因此,本研究利用浮针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房充血患者。结果显示,浮针疗法治疗产后乳房充血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①疗效显著;②治疗方法安全;③复发率低;④改善母乳喂养率。据统计[19],我国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我国在6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5%~33.2%,我国母乳喂养率过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研究[19-21]表明,母乳喂养不仅可以降低产妇罹患产后抑郁、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的风险,而且有利于产后子宫恢复及婴儿的成长。因此,治疗产后乳房充血,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母乳喂养率,是我们临床工作亟需面对及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浮针联合穴位按摩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产后乳房充血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降低乳房充血的复发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且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因此,浮针联合穴位按摩可以作为治疗产后乳房充血的首选方法,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浮针母乳喂养乳房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