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海防炮台形制及历史作用

2020-03-22 01:13黄利平
岭南文史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防炮台虎门

黄利平

粤港澳湾区位于广东海岸线中部,历史上属于广东海防“中路”,其中心位于华南门户广州的入海口。这个湾区自康熙二十多年以后就开始设立炮台,以后越来越多,从今香港的九龙寨到珠海的前山寨都属广东水师,由驻扎在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统辖。从文物遗存的角度看,众多历史上的海防炮台遗址是其显著的特色。这些炮台中除明代大鹏所城外,其他多是清代炮台,基本完整、尚存原貌的有清初(康熙)惠州大星山炮台、深圳赤湾左炮台;清中期(咸丰、同治)的江门新会崖门炮台、虎门威远月台和清晚期(光绪)的东莞虎门和广州南沙西式炮台三部分。各期炮台建设背景、目的、形制有极大差异。目前对广东清代炮台的研究相对薄弱,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如设8门炮的炮台在康熙时期就是大型的炮台,而同样数量的炮台在嘉庆、道光时期却绝对是小型炮台。更有甚者是将光绪时西式炮台误认为是鸦片战争时的炮台等。在清代不同的时期,随着海防任务的不同和火炮性能的阶段性发展,沿海炮台形式也有相应的随之改变,其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粤港澳大湾区现存清代炮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 康雍乾时期的早期炮台

清康熙初年以前在广东实行迁海,即沿海八十里内的人须全部迁入内地,房屋等其他建筑一律烧毁。原有的那些海防设施如卫、所城等也多被废弃。“界外所弃,若县、若卫所,城廓故址、颓垣断础,髑髅枯骨,隐现草间。”[1]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广东沿海地区没有人烟,更没有海防工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业展界后,在重要海口如虎门开始设立炮台,在康熙二十八年刊印的《东莞县志》卷一〇就记有虎门口的横档、南山和三门等三座炮台,并不是如后来人所说是康熙末年才有的虎门炮台。至康熙五十七年实施南洋贸易禁令时,在广东沿海实施有海湾就有炮台的海防布局。“康熙五十七年间,前督臣杨琳面奉圣祖仁皇帝指援方略,题请於各属海口要隘堪以泊船登岸,凡有淡水可取之处,均相地堡添设,改筑炮台、城垣,共一百一十六座。安置炮位,派拨官兵防守。迨后,又经历任督臣题请,添设炮台一十七座,而沿海一带棋布星罗,防范极为周密。”[2]粤港澳湾区惠州大星山炮台、深圳赤湾左炮台即是这时所建。

大星山炮台位于捻平半岛的南端、惠东县港口滨海度假区大星山山顶,东、西、南三面临海。居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之势。炮台依山势西高东低,东段狭长,西段平面呈椭圆状,开一门。8个炮位设在炮台的东西两端与墙体相连并高于墙体的墩台上。周围墙体用岩石砌筑。周长295米,高度在3米至4米,厚度2米至2.5米不等。

赤湾左炮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赤湾东侧鹰嘴山顶,平面呈长方形,开一门。6个炮位设在与墙体相连并高出墙体的墩台上。周围墙体用夯土筑成。周长26.2米,高度在3米至4米,墩台高4.5米。靠北面用花岗岩条石置一东北向的门。(见图1)

图1 赤湾左炮台平面图——引自萧国健《关城与炮台》。香港市政局,1997年版,第56页。

两台的共同特征是:选址相同,都是在海口及海湾旁三面临海的山上;城堡式高墙独门;单一材料,石材或夯土;架炮的墩台高出墙体、无垛墙。可见是严格按照了主持修建炮台的两广总督杨琳的设计:“悉心筹画,於临海山梁,据三面之险,相度形势,建立堡城。自八十丈以下,至二三十丈不等。安兵自八十名以下,至三四十名不等。城内俱筑实心高台,不用垛口,高出城墙垛口之上,眼界瞭亮,运用炮位,三面应手。上设大炮数位,建造营房,官兵防守……以高临下,遇有贼船,开炮打击,立成齑粉,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当劲卒千余。尚何奸徒不望风生畏,敢于海面游奕哉!”[3]香港萧国健说:“清初建筑之炮台要塞,多为位于视野广阔、射击便利、及能居高临下之险要地点。炮位部分为一高台,多作长方形,亦有作圆形,为岩石叠砌,中加灰沙土,增厚坚固。炮台部分与营盘部分联结;营盘作长方形,亦有作梯形,此盖依地势而定;开一门,四周围墙约5米高,厚2米;墙顶建有垛口,营盘内建有营房、火药库、子弹库及演武厅。”[4]除配炮数量部分缺漏外,可以说是对这时期炮台形式比较全面的论述。作为炮台这种军事工程,火炮的安设显然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火炮安放在加厚炮台边墙而形成的无垛墙、无顶盖的高台上的严密的城堡式样,是这时期炮台的主要特征。城堡式炮台显然是重在防备陆上之敌的攻击,主要目的是占据海湾的高地以控制整个海湾,实际无法控制进出海湾的航船。嘉庆十九年(1814),总督蒋攸括奏称:“其横档炮台,原建地势较高,从上临下施放,炮力不得势。”[5]所谓“查设立炮台,原以资防守,而壮声势。”[6]

清初炮台是当时维护沿海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设施,也是落实清廷海洋政策的基础力量,在平定海盗、削除广东沿海地区反清势力、防止走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嘉道咸时期的中期炮台

清嘉庆以后,国际局势动荡,随着海外商业贸易的持续扩大,港口管理日益重要。原来那种在海湾布防的格局逐渐向控制入海口转变。嘉庆十三年(1808)两广总督上奏说:“伏思沿海一带,港汊纷歧,营汛遥远,而旧有炮台,复以今昔形势不同,不能得力,自应量为变通。”[7]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海门、甲子门、虎门、蕉门、崖门各入海口都新建了炮台,原有炮台也得到整修或新建。同治时广东巡抚郭嵩焘曾说:“伏查广东沿海各口,嘉庆年间设立炮台一百二十余座,道光以后,添修至一百六十余座。由省河以达虎门,炮台林立,添修者为多,所以防洋船之出入也。”[8]形成清代来第二次在沿海地区建设炮台高潮,目的不同也导致炮台选址和形制发生了改变。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时期的炮台现在只有江门新会区崖门炮台尚存。崖门炮台始建于嘉庆时期,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南西江入海口,依山面海,呈半月弧形,长180米,垛墙高约6米。岩石筑基,灰沙夯墙。垛墙下部开八字形炮洞,外宽内窄。墙体最厚处约5米;共两层,一层在台墙下部与台地平处形成架设大炮的炮洞,二层台面很窄,无法架设大炮,只供士兵站立施放抬枪等轻型武器。(见图2)与上面的赤湾炮台比较可见,炮台中的大炮不再是安放在炮台墙头,而是在临敌一侧的墙体(垛墙)下面开挖炮口,将大炮安放在炮台地面,当时人称为炮洞。崖门炮台展示了鸦片战争时海防炮台的形制,解读了相关文献的文字记载。如道光时两广总督卢坤说当时虎门“横档、镇远、南山、大虎各炮台原建墙垛,亦均单薄,炮洞过大,不足以资捍蔽。”[9]

从崖门炮台可见嘉庆到咸丰时期炮洞式炮台在增加对航道控制的同时,本身防护功能的下降,如炮洞的出现使围墙失去了防御陆上之敌的作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发生英军在虎门炮台守军闭门拦阻的情况下,由炮洞爬进炮台,将多门大炮的点火炮眼用铁钉钉塞的离奇事件。另外,正如当时看过炮台的外国人所说:“中国的防御工事似乎局限在河岸的上下,对着河面建筑一道简易的墙。”[10]这时的炮台台墙较薄,致使炮洞很浅,台顶摭蔽不够等缺陷,也使守台清军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很大的伤亡。这样的炮台在战时“一遭炮击,碎石炸裂,巨火喷烧,立足无地,何暇顾及交战!”[11]

清代广东中期炮台同早期分布于全省沿海的各个区域的情况大不相同,而是基本上集中在虎门及其通往广州的珠江河道上,这是因为虎门是当时全国一口通商地广州的出海口。乾隆实施一口通商,到嘉庆时,随着海外商业贸易的持续扩大,港口管理日益重要,虎门区域炮台数量也迅速增加。中期炮台的形制略同于现存江门新会区崖门炮台。同早期炮台比较可见,中期炮台选址多在紧贴河道之处,炮台中的大炮也不再是安放在炮台墙头,而是在临敌一侧的墙体(垛墙)下面开挖炮口,将大炮安放在炮台地面,当时人称这种炮位为炮洞。如道光时两广总督卢坤说当时虎门“横档、镇远、南山、大虎各炮台原建墙垛,亦均单薄,炮洞过大,不足以资捍蔽。”[9]在稍后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大战中,在英国军舰强大火炮的近距离攻击下,大清军方长达数年精心营建的炮台充分暴露出自身防护能力低下的弱点,基本上是“闪崩”。长期以来,人们多着眼于双方火炮技术的差异,其实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被长久忽视。后人对于鸦片战争时虎门炮台职能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它就是一个单纯的海防设施,而忽视了当时的虎门炮台还承担着粤海关海口管理职能。鸦片战争时的虎门炮台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产物,是粤海关控制进出商船的关卡和缴税之处。从乾隆时开始形成的虎门进出章程(规定)要求来粤交易的外国商船只有拿到清朝政府的“牌号”(进入是在大清澳门同知处、出去是在粤海关领牌并同时聘请清朝指定的引水)并通过查验(进出都是在上横档岛的粤海关虎门口办理相关手续并交费),得到放行后,才能进出虎门。由此可知虎门炮台是查验洋船“牌号”的关口,是广州通商口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西洋商人才称其为“税馆”和“ 税馆炮台”。有必要提到的是道光十四年(1834),由于西洋武装商船随意闯入虎门海口,破坏了广州口岸和粤海关的规则,道光皇帝就罢免了广东水师提督李增阶,起用关天培取而代之。李增阶成为其后继者关天培的前车之鉴。因此关天培来到虎门后新建和改造的炮台以及新设的全国唯一的虎门拦江铁排链,主要都是用来控制航道,防止洋船随意进出虎门,以维护广州口岸通道正常的进出秩序。

从地形上看,虎门口因为上下横档岛而将宽阔的水道分开为较为狭窄易于防守的东西两条航道,这里因而成为天然的关口。按照《筹海初集》的记载,关天培将原有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上的沙角和大角台改为号令台,负责发现敌船后给二线主力发送警报。将广东水师主力收缩布防在虎门第二道防线,在这里增建了东岸的威远月台、靖远台,江中上横档岛永安台,西岸巩固台。以上横档岛为虎门海防的中枢和第二道防线的节点,东水道由东岸威远、靖远、镇远台和江中上横档岛东边横档月台夹江防控;西水道由上横档岛西边永安台和西岸巩固台夹江防控。至此,两条水道已完全置于炮台控制之下。这些炮台全部都属于当时中国沿海的大型炮台,配炮都在20门至40门,其中靖远台甚至达到60门,是当时唯一的超大型炮台。因此这已是当时中国海防最强大的火力了,更何况除此之外这里还建成当时唯一的两条巨大的拦江铁排链,依托木排横亘在主航道(东水道)上。这些强有力的措施迫使洋船必须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才能进出虎门。炮台的三道防线的布局和众多火炮夹江排放的炮台设计,保证了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虎门炮台也可以完成口岸缉拿强行通过船只的任务,以保证海关的正常运作的预备方案。即《筹海初集》所记载的,当第一线最前面的沙角台发现无合法手续船只准备强行入关时,立即树起特制的大旗;对面的大角台见此信号即发炮示警。听到炮声后二线各炮台立即进入战备,以拦江铁排将主航道封闭,彻底截断来船的航路,逐次开炮将其击毁。

图2 现存崖门炮台(来自网络)

试想如果没有虎门这样的炮台设计,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出虎门海口“章程”(规定)是无法得到执行的,粤海关的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了。正是由于关天培6年的辛苦营建,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虎门各炮台和拦江铁排链已建成,清朝唯一的对外交往口岸得以有秩序的正常开放,国门恢复了应有的尊严,因此得到两广总督邓廷桢、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高度评价。至此,关天培实际已出色完成了当初道光皇帝交给他的任务,防止了重蹈前任的覆辙。这时的虎门炮台是保证虎门徼烟、销烟的关键,主力驻守在炮台上的广东水师是林则徐的禁烟、徼烟、销烟措施的主要执行者。试想如果没有对进出虎门完全掌控的炮台设施,怎能将拒不徼烟的英国不法商船困在广州,并保证已具结的合法商船正常在广州港交易。但是,这样的炮台在管理商船和禁绝走私船的同时,却不得不置于紧靠江边的危险境地。见过英国军舰的关天培对此危险当然是清楚的。

三、同光宣时期的晚期炮台

同治、光绪时期进口西洋军舰和大炮来加强海防已为清朝政府官员所普遍认同。曾国藩曾说:“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尽惊,在英法弈渐失其所恃。”[18]由于海军经费首先集中在北洋水师,广东水师建设实际无法进行。光绪八年(1882)八月十六日,曾国荃上《遵旨通筹边防事宜疏》:“若议筹办大队水师,则当多购铁甲兵轮,计非二三百万不可。只以需款过巨,东省内力、物力均有未遑。”[19]李鸿章曾说:“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20]广东当局只能在重要海口引进西洋大炮,建设西式海防。不可能如清初那样沿着海边普建炮台。两广总督李瀚章说广东沿海地区“安能遍置炮台?即使遍筑,而兵分力单,亦难保固”。[21]故而此时广东海防总体布局是:“广州省防最急,琼次之,廉次之,潮又次之。广府安则府心强,琼州安则门庭固,廉潮密则肘腋纾。无事则开门而通商,有事则设险以却敌,粤防大端略具于此。”[22]省防主要是在珠江口建设虎门要塞、珠江内建设长洲要塞。“此次修筑虎门等处炮台皆配洋炮,各营守台勇丁所用快枪,均系先后赴外洋购办,盖至是始不用土铸之炮及旧式枪支”。[23]引进德国克虏伯后膛炮和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建成西式炮台,是粤港澳湾区晚清炮台显明的特点。作为海防炮台,从光绪七年至二十年(1881—1894),在虎门共建成5个火炮集群,即沙角、大角、威远和上、下横档炮台,共安装59门西洋大炮。(见图3)其中沙角炮台20门,大角炮台8门,威远炮台14门,上横档炮台7门,下横档炮台10门。[24]

图3 笔者据1900年叶祖珪《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国家博物馆藏本)制作。(注:克是克虏伯炮;阿是阿姆斯特朗炮;瓦是瓦瓦司炮。)

这些大炮每门都有一个单独的炮台(大多数是在露天半地下式的炮池,少数是有顶盖的暗台),这些炮台基本都完好的保存下来,成为现在虎门炮台旧址中的主要遗址,以实物形象地解释了晚清西式炮台在选址、制作材料和结构形制等方面的鲜明特点。

炮台选址在海口两边的山顶之上。除炮位外,其余火药库、通道、官兵房都是在地下或半地下。“凿山开道,迤逦相通,我兵住来敌不能见。”[25]炮台布局是在珠江口舢舨洲以内的虎门水域构建“口袋阵”:左有沙角台、右有大角台,底有下横档、威远及上横档3组台,具有攻防兼备并且能与军舰协同作战的功能,目的是在海口阻击入侵之敌。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此布防的虎门炮台给入侵的日军舰队以沉重的打击。[26]

西式炮台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即当时人说的铁板、红毛坭。主要形式是半地下的露天园形或不规则形炮池(见图4)。光绪十九年(1893)李瀚章归纳:“(炮台)下以塞门德土掺和碎石填筑坚厚,上盖炮棚。有藏人洞以避敌炮,子码洞以置,并有铁路暗道以通往来,大小水池以备应用。其存储子药者,台畔有房,外有总库。其驻扎兵勇者,台畔与台下各有房屋。他如操场、官厅、机械教习等房无不悉备。房屋均伏藏于土穴之中,其上覆土厚六尺。总子药库之上土厚一丈二尺,纵受敌炮,不致倾塌。台前护墙厚九丈,操场后面及左右墙均厚七丈有余。外土内石,上下四围加筑三合土,植树木以环之。”[27]较全面概括了清代晚期粤港澳区域炮台的形制特点,也形象的解说了现存的虎门、长洲西式炮台遗存。

图4 下横档炮台中1门西洋大炮的炮台平面图(笔者自制)

如此先进的西式海防炮台体系在中法战争中对于保卫广州免遭法军入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年张树声、张之洞积极备战,虎门及珠江上近百位先进的西洋大炮的威力对于阻遏法军入侵广州具有相当的作用。但是晚清虎门及珠江上令时人羡艳的西洋大炮在晚清历史上没有投入实战,其威力也只有在半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中才得以部分展现。

虎门现存唯一的中式炮台遗址——威远月台遗址,是光绪六年(1880)建成,光绪七年又进行了大的改造,增加了后墙等部分。这一炮台与崖门炮台相同的是依山面海,呈半月弧形,岩石筑基,只有一层,长约240米,高约6米。台墙向水面处开设炮洞26个,其中24个以岩石券成,2个用灰沙夯筑。它同关天培当年所建威远月台突出的不同在于炮洞是券顶,“周遭围墙为石拱炮洞。”[12]同样的还有汕头崎碌炮台,每个炮洞都深达约10米,因此也被称为“炮房”。建成之初就因形制太过陈旧,落后于时代而遭到两广总督张树声指责:“威远、下横档两炮台围墙一律葳事,畚挶之工,尚称坚实,唯炮洞大而且密,多系用石环砌如桥洞,然易为敌炮打入,且以刚易刚,尤易击碎。台仅平水,无上层稍高之炮,不能乘其未至,迎头击远。……不特难与泰西各国相较,即比之北洋之大沽、北塘,南洋之长江、吴淞,亦相去远甚。”[13]因此在刚建成就被改造,光绪七年(1881)“因于炮洞后添筑夹墙以卫石拱,而防炸弹遇山之回击。开窗以出烟焰,开门以别部居。修铁炮门以便施放,筑太平盖以资摭护。威远台外及上层各添筑露天台一座。”[14]分别是西式露天的威远东台和山腰台,安装英国乌里治和德国克虏伯大炮。据民国时修《潮州志》载,崎碌台也因“炮架过高,颇不得力”,[15]不得不将广东省调拨的两门新式阿姆斯特朗炮弃置在外(现置于汕头市炮台公园门前摆放)。

光绪十一年(1885)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威远旧台背山贴水,最为无法。因于旧台后山半筑台三座。又将旧台八炮移置山阜较高处。”[16]将其中的部分大炮搬到后山上。至光绪二十年(1894),两广总督李瀚章因“其威远平水炮房,地势最低,炮弹所及甚近,必待船过而后攻,一发不中,不及再发。今皆移建山顶及半山显处。”[17]建成刚刚15年的威远月台至此被彻底废弃,全部大炮移到后面的山上。

综上可见,在大湾区目前还可看到清代早、中、晚三期炮台,这不但在广东而且在全国沿海区域也是不多见的,是研究中国海防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需要加倍加以保护利用。

注释:

[1][清]王胜时:《漫游纪略》卷3《粤游》。转引自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8页,2002。

[2][3][5][6][7][9][清]卢坤、邓廷桢:《广东海防汇览》卷三十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第806-808、831、813页,2009。

[4]萧国健:《关城与炮台》。香港市政局,第56页,1997。

[8]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北京:中华书局,第447页,1978。

[10]转引自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第102页。

[11][清]魏源:《海国图志》卷56。道光丁未(1847)古微堂本,第38页。

[12][14][16]中国第一档案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合编:《明清皇宫虎门秘档》。人民出版社,第90、294、300页,2011。

[13]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三辑《张靖达公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四,《筹办广东海防情形折》第196-197页,1966。

[15]民国时修《潮州志》未分卷《大事志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第10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第2019页,2009。

[17][21][25]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4辑。北京:中华书局,第652-654、715-716页,1995。

[18]《曾国藩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第1603页,1987。

[19]《曾国荃全集》长沙:岳麓书社,第二册,第108页,2006。

[20][民国]《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金陵原刻本,第16-17页。

[22] [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序,《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广雅书局刊本影印,第818页,2006。

[23][民国]陈伯陶纂修:《东莞县志》卷36。东莞养和印务局铅印本,第5页。

[24]黄利平:《〈广州现存晚清西式炮台火炮一览表〉及其编制说明》。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文博·拾贰》,文物出版社,第396页,2018。

[26]夏军:《抗战初期粤海军虎门作战史料》。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35页。

[27]《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4辑,北京:中华书局,第708页,1995。

猜你喜欢
海防炮台虎门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6月历史大事记
相关论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走向深蓝
数十家全球知名服装采购商将集结虎门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第22届虎门服交会暨2017虎门时装周将举办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炮台,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