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岷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历史进程中,水利文明从大禹治水开始,自始至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林则徐(1785—1850)不仅是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英雄,而且在闭关守旧的那个时代,他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英雄事迹广为人知。但抵制鸦片只是林则徐为官生涯30多年中的很小一部分,他在防风抗旱、兴修水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农田水利开发的建设者。
林则徐早在进翰林院前,就一直自发关注水利。嘉庆十七年(1812)他考中进士,离开家乡到达杭州,换船沿着大运河进京,一路真实记录运河日记,留下运河各站珍贵的历史资料。
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他初到翰林院是无品无级别的庶吉士。开始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后,就着手撰写经济类《北直水利书》(后称《畿辅水利议》)。书中倡言兴修水利的重要性,强调“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为农田之本”。又指出“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20多年后,他才有上书道光帝禁烟一事。由此可见开发水利和抵制鸦片,无疑是林则徐早在青年时期,所关心并立下读书要为国“经世之用”之志,试图改革朝政、救国利民的两项重要举措。
纵观林则徐官场30年,为官14省,统兵40万人,其间在江苏任职长达10年之久。道光四年(1824),他受命总办“江浙七府水利”。实地考察后,他发现,江苏水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湖洪水排泄受阻,“三江一河久淤不畅所致”。在他开始“疏浚工程”时,他母亲病逝,按清制,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1824年(道光四年)12月31日,江苏洪泽湖因凌汛,导致在江苏南河的高家堰处决口,洪水泛滥殃及淮、杨二府十多个州县,使漕粮运输受阻,京畿粮食供给受到影响。这场大水灾,当朝地方官无以为对,时任江南河道总督及两江总督均因治水不力被免职。为尽快堵住这决口,朝廷想到治水专家林则徐,非他莫属,破例下诏。
林则徐深知河工事务,本是官吏乘大难发大财之机,也是清代积弊最甚的经济部门之一。以他经手过的多项水利事务,深知经办河工有“极多难言处”和“河臣之不可为”。更何况此时的他还身患疟疾,但再三考虑,加上父亲深明大义的力促,最后林则徐义无反顾,以精忠报国之情,于1825年4月12日,不穿顶戴,身着素服,离乡北上治水。
1825年(道光五年)5月18日,林则徐来到江苏洪泽湖高家堰六堡二堤工地。他不顾旅途舟车长途跋涉劳顿,立即上堤查勘,并坚持吃住在工地。他从六堡至十三堡决口处的大堤,逐段进行认真仔细的勘察查验,详细了解大堤修筑情况。为保证补修大堤工程的质量,他命人在每块条石上,都凿出一个齿槽,用生铁铸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铁锔”,放在齿槽之间,再浇上由糯米汁与石灰搅拌而成的沙浆,使得条石与条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做到严絲合缝,密不透水。他还让大家在每一块“铁鋦”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对其修复工程段的终身负责。只用半年时间,就将“周桥溃堤段工程”修复完毕。江苏淮安地区建有“洪泽湖高家堰周桥大塘遗址”,以志对他的纪念。
溃堤修好了,但对林则徐个人而言,也因疲惫劳碌过度,疟疾大发作,导致全身浮肿。得道光帝允准后,返乡继续为母守孝和调治身体——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素服治堰”故事。
吴淞江、黄浦江先后完工后,原计划疏浚娄江、白峁河工程,但由于“工费较巨”,一直未能进行。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的身份,再次踏上江苏大地,会同两江总督陶澍,采用捐资、借资兴办的方式,并辅之“以工代赈”,完成了娄江与白茆河的修浚——至此,太湖流域的防洪局面彻底得到改善,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水源供给问题,有效保障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
由于治水有方,林则徐在1831年(道光十一年)11月9日,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这是专管河南、山东段的黄河、运河的河务)。
1832年(道光十二年)2月8日,正是过年和冰天雪地之时,他亲自查验山东运河工程。如查水尺,对工程质量标准严格认真。他发现挑工有稍偏于东岸之处,“虽量明丈尺无差,并非弊窦,但不居中挑挖,侧注一边,则靠西浅处诚恐日久积淤,河身遂窄,不可不防其渐”。他及时向朝廷呈报,获道光帝肯定。
运河工程刚完,林则徐又立即赶到豫东,在黄河两岸查验防御工程。对黄河下游段的治理,他认为“河工修防要务,关系运道、民生最为重大。河臣总揽全局,筹度机宜,必须明晓工程,胸有把握,始能周知其弊,乃可严立其防。”当时黄河(包括淮河)御水的主要材料是用秫秸(即高粱杆)为主要原料修的“埽(sao)工”,而这些物料就成为当时河工贪污腐败的物资。官员从中贪污作弊,花样繁多。林则徐冒着寒冬风雪步行上大堤,对所辖黄河两岸15个厅,按各工段存放的秸料逐一拆垛,检查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他还在河南提议“以石料修河工”——将碎石斜分入水,铺成坦坡,既以维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以达到“工固澜安”。这一试用抛碎石以护堤根的做法,效果十分显著。他还在亲自查勘黄河工程中,初步形成为克服河患的“黄河应改道从山东入海”的治河方案。
林则徐的住所,就是“工程指挥部”,墙上挂有他自绘的“黄河万里图”。他本来筹划写一部《东河水利》,但不久他调任江苏巡抚,此计划就搁置了。
林则徐在东河总督任上仅仅三个月的显著作为,最后受到道光帝的称赞:“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做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
正是如此罕见的恪尽职守,河南武陟县儒道合一的“嘉应观”,从大禹治水起,共立有18位河神像,林则徐亦位于河神之列。
1832年(道光十二年)6月,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管辖地域为今江苏、上海)。在水利方面,他与两江总督陶澍倡议疏浚浏河、白茆河,于1834年5月8日开工,实行以工代赈,10月23日竣工。不久,又及时疏浚浏河附近的七埔河、白茆河附近的徐六柱、东西护塘等河道。接着疏浚了丹徒、丹阳运河段水利工程。练湖出现“旱不能蓄,潦不能泄”的严重问题,他开凿疏浚。奏准于1834—1835年,林则徐疏浚了练湖,加高了练湖的湖堤,并在黄金坝及东岗筑堤蓄水,固圩2880丈,增减水石坝,改27处古涵洞为水门,新建石闸一座,对蓄水、泄洪、济漕设施,做全面的调整和综合利用,达到“漕运民田,咸臻利赖”,使练湖周围环境83个村、四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时人为纪念整修练湖作出重大贡献的陶澍与林则徐,在湖心亭为他俩建了“生祠”。林则徐还疏竣了苏州河、黄浦江、白莲涇、肇嘉浜等河道。他亲自领导襄阳、荆江民众进行“江、汉堤坊”防洪抢险,并制定了《修筑堤工章程十条》,公布于众,建立了筑堤的规章制度。后来襄阳、汉水泛滥,他又一次亲自上阵“周历武、汉、荊、襄各属,督视筹防”,带领官员和百姓抢险,还制定了《防汛事宜十条》,并最终取得防洪斗争的胜利。
自1832—1835年(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4年间,林则徐共疏浚河道、港汊、湖、塘六七十处之多,大大促进了江苏农业生产的发展。江苏巡抚5年任职,无论各方面都有突出成绩的林则徐,于1837年2月晋升为湖广总督。
他为官勤奋,认真,干净,担当,意识强烈,值得今人认真学习,努力传承。
道光对授予林则徐各项工作的结果,均非常满意。此时已是鸦片祸害中国。1838年(道光十八年)底,一项更棘手的重任,授予林则徐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就在林则徐流放途中,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6月,黄河在河南祥符三十一堡(今河南开封张家湾)决口,河水浸城内深达五六尺,开封城外一片汪洋,水势汹涌。大学士王鼎被任命为此次治水总负责人,他为人正直,但苦于自己缺乏治河经验,遂上书留林则徐襄办这次堵口工程。道光帝深谙林则徐的治水功力,马上批示:“诏示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言外之意“戴罪立功”,治理水患。林则徐日夜兼程赶到祥符,他一方面积极向王鼎提出,责成各州县买垛,组织民工挑挖引河;一方面当即与王鼎同住黄河六堡工地,在第一线督导黄河堵口工程。在实施堵口工程时,林则徐带领众人,先在被冲开的河床高滩处,开挖挑河,堵住急流,以免冲向大堤口门。然后在决口处,分左、中、右建三个坝,向中间抢修“埽工”。这些智慧之举,终使决口历时8个月成功合拢——黄河堵口大业终于得以完成。由于严密监工督导,以及严谨的经济核算,如此大工程,竟然沒有贪污和浪费,前后仅用银600多万两。
在这次堵口过程中,林则徐“自冬徂春,皆寝馈于堤堰间”,再加上“日夜坐与士卒同畚锸”,以致“奔驰成疾,既发鼻衄,又患脾泄”。
在黄河流域的开封段,当地人立有“林公堤”,是人民对他最好的纪念。
林则徐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12月10日,抵达伊犁惠远城戍所。他提出充实边防的“民屯”,主张不分“汉回”,分田与汉民、回民,共同垦种。他先设法解决水源,采取分段捐资,并带头捐资,在阿齐乌苏废地开荒种地。为节省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在极其艰难条件下,林则徐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建坝筑堤,钉桩抛石。在施工中,他还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引进和推广了内地水利建设中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只用四个多月,就筑成一条长3000多米、宽10多米的大水渠,垦得荒地16万多亩。当地各民族人民为感恩林则徐给他们生活带来福祉,将“龙口渠”改称“林公渠”。
在新修水利的过程中,林则徐针对当地终年少雨、气候干燥炎热、气温常在45度左右、地面蒸发过烈、渗漏严重的情况,决定将汉朝的“卡井”技术进行改造推广。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不久坎儿井(当地称为“林公井”)遍布新疆河谷一带。他将人迹罕见的天山上的雪水,通过挖掘地下斜坡直井,引进干旱的吐鲁番、哈密等地,解决了当地用水问题。
一个被朝廷贬官发配戍边的“罪臣”,在到达戍所后的三年三个月的岁月里,能和当地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劳作,以及最后被释还内地,竟然是少数民族的干部布彦泰,多次上书道光帝对林则徐要“弃瑕录用”。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12月2日,林则徐署任陕甘总督。
林则徐的治水生涯,可以看到贯穿林则徐一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水利建设。从他每到一处、治水一方、造福一地的所作所为,能够充分看出林则徐心怀天下、富国利民的为官理念——抵制鸦片,正是他这种理念的至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