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2020-03-22 02:04外汇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局课题组编辑靖立坤
中国外汇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端制造业企业

文/外汇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局课题组 编辑/靖立坤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规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进入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呈现以中国为中心、中高端制造业和中低端制造业分流同步转出的趋势特点,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应积极融入和应对新一轮产业转移大趋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

以中国为中心的双线转移路径

从转移路径来看,与以往四次均从发达国家/地区向欠发达国家/地区转移的单向路径有所不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以中国为中心、同时向发达国家/地区以及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双线转移”趋势。一方面,中高端制造业从中国回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等中低端制造业向南亚、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区域转移。

从我国看,2009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直至2016年达到最高值后才呈现理性回归态势;而实际利用外资则呈现平缓增长态势(见图1)。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同期实际利用外资额,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图1 2009—2019年我国双向直接投资趋势

从世界主要国家看,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外资流入增长明显,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其中,美国自2010年以来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平稳,并自2015年至今呈持续增长态势(见图2)。

图2 2009年以来美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走势(单位:万美元)

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012年之后总体均呈增长态势(见图3),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均在2013年创下最高点,而印度则在2017年创下近年来利用外资的最高水平。

中高端制造业和中低端制造业分流同步转出

从转移内容看,与双线转移路径相对应,本轮产业国际转移中高端制造业和中低端制造业出现分流,并呈现同步转出态势。

一是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启动“再工业化”进程,积极吸引本国制造企业回流,并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以美国为例,2009年以来,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等多项政策,大力促进制造业回流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数据显示,回流美国的企业从2010年的16家增至2014年的300多家,且呈逐渐增多趋势;2010年2月至2016年4月,回流美国的企业和外国在美国投资企业创造的新工作岗位达24.9万个,其中60%是从中国回流企业创造的;2018年,美国新增制造业岗位28.4万个,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是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告一段落,要素价格不断上涨,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必然。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印尼、老挝等国家经济崛起,在劳动力资源、原材料和土地等要素价格上的优势以及优惠政策都更加突出。跨国公司为继续获取低成本红利,纷纷调整在全球的产业布局,或直接到南亚、东南亚国家投资,或将原在我国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这些国家转移。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国内劳动密集型、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企业为规避贸易壁垒,加快了向外转移的速度。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外国投资局统计,2019年,越南外国直接投资到位资金约203.8亿美元,同比增长6.7%,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从中国投资的资金,是2018年同期的1.65倍。

转移动因各有不同

一是中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发达国家的动因。首先,综合成本的变化是首要因素。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实施,推动跨国公司重新衡量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尽管其制造业的部分综合成本较发展中国家仍偏高,但在能源、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优势仍存,在高端制造环节竞争力更为明显,且发达国家自身的产业配套能力、对供应链的规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更适应高端制造的需求,从而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回流。其次,追求更高的技术效率以及靠近消费市场也是回流的重要驱动力量。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报告,在美国制造业企业回流的典型案例中,部分企业从中国撤资是因为美国提供了更好的减税政策以及更高效率的生产线;部分企业则是为了产品更加靠近市场,可及时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反应。

图3:2009年以来印度、印尼、泰国三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走势(单位:万美元)

二是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动因。东南亚国家作为本轮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在劳动力、税收、关税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首先,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目前,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中国低廉。如越南总人口超过9000万,适龄劳动力近6000万人,2018年法定最低月工资175美元。而我国深圳的同期法定最低月工资折合320美元,广西2018年最低工资约合243美元。其次,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外资优惠政策。东南亚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均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来吸引国外投资。如越南企业所得税基准税率20%,对于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产业可长期适用1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从盈利之时起享受“四免九减半”的优惠政策。第三,关税成本低,可规避贸易壁垒。目前东盟主要出口方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在中美贸易摩擦之下,东盟国家关税优势更加凸显。东盟国家出口更容易对接欧美市场,企业供销网络展开更为自由。如果越南《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越南-欧盟自贸协定》和《越南-欧盟投资保护协定》正式生效,将更有利于当地企业开拓欧美市场。

转移方式多样化

从转移方式看,除了以往的单一项目、单一企业的转移外,新一轮产业转移还呈现出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先行核心,带动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的抱团式转移,以便在转移后能继续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链条式。如国内纺织成衣制造龙头鲁泰A、申洲国际以及袜类龙头健盛集团等,纷纷在东南亚进行产能扩张,带动上游棉纱、面料和印染企业如百隆东方、华孚时尚、伟星股份等相继跟进,部分企业海外产能占比已接近40%。再如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联合上汽集团在印尼建立生产基地,联动广西柳州17家汽配企业共赴印尼市场,在当地形成全套生产销售体系。

二是共建式。共建园区成为近年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中马两国双园、越南龙江工业园、泰国罗勇工业园等园区,都是中外共建。其中广西至今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就落在中马两国双园中的关丹产业园,该钢铁项目年产350万吨,投资总规模达14亿美元。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短期内易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依赖度增强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对出口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制造业出口在总出口中占据绝对地位。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已经连续十余年超过90%以上,其中2015年的占比高达94.44%。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在打破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同时,也对我国制造业出口造成了影响。金融危机后,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虽然有所恢复,但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无论是出口数量指数、价值指数还是价格指数的变动,都表明我国制造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见图4)。

图4 2005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相关指数变动

在低端制造业领域,随着全球产业链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我国低端制造业出口面临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依靠加工贸易和低端一般贸易出口的传统贸易结构受到较大冲击,出口竞争力面临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1.30%下降到2016年的-7.73%。2017年以来虽有所反弹,但整体下降趋势明显。

而制造业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则易导致我国的进口依赖度增强。当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现代高科技制造核心——半导体芯片等领域,一直以来处于被“掐脖子”状态。制造业中高端的回流在短期内会使我国通过“用市场换技术”的技术转让和获得的渠道变窄、难度变大,对国外高科技进口的依赖度增强,知识产权使用费支出大幅增加。

中期存在我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新一轮产业国际转移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空心化。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虽维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自2008年起出现较快下滑(见图5),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07年达到峰值后,总体上也呈下降态势(见图6)。另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012年开始回落,2017—2019年分别降为29.3%、29.4%、27.1%,连续三年低于30%。可见,虽然我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已经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潜在威胁。

图5 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单位:万美元,%)

图6 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单位:%)

长期倒逼我国制造业实现价值链转型升级

过去几十年,我国制造业一度粗放高速发展,导致我国部分行业受到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要素市场出现扭曲等负面影响。这些对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造成了阻碍。当前制造业向外转移、布局全球的趋势不可避免。国内企业不能再寄希望于发达国家“主动”分享与转让;而应积极自主创新,加速优胜劣汰,努力实现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在这个意义上,产业转移有利于倒逼企业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多方面主动开展创新,加强创新驱动,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加快出清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空间,进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策略

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融入。一是继续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国际产业合作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区域和产业分布的引导,支持真实合规的境外投资活动,从宏观层面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战略联盟或组团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境外投资活动,用“资本”换“技术”,依托“一带一路”平台实现产能合作与共赢,获取技术、品牌和贸易政策等利益,在微观层面为产业链重构提供动力。三是引导国内不再具有优势的低端制造业有序转往东南亚等地进行生产,为进一步发展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更多空间。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一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着力开放转型,扩大服务业开放;中西部地区抓住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围绕制造业实现开放发展。二是抓住产业承接机遇,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契机,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流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高端环节,改变长期以来位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状态。要增加高端制造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引入高端要素,承接世界高端制造业,推进利用外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争取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形成硬实力。

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在政府层面,一是加大科研创新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消化吸收或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资本的对接,形成创新资源协同聚集的知识高地。在企业层面,一是应注重消化引进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打造企业声誉,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应抓住机遇,加大研发和创新的投入,积极运用最新研究成果,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壁垒,引导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和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转变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区来减少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二是重视进口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当前出口贸易空间扩展总体有限的情况下,适时扩大进口,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借助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对外引导国内不再具有优势的低端加工贸易制造业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四是对内继续鼓励和引导仍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优势,积极扩大消费市场,在制造、加工装配等领域,挖掘其承接转自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潜力。

猜你喜欢
高端制造业企业
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高端基材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归心中国制造 情系精密高端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为什么说“高端鲁酒”的希望在“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