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阈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实效性研究

2020-03-21 15:05:07李洋洋崔元慧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心理健康

李洋洋,崔元慧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吉林长春130000;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吉林四平136000)

“大思政”教育是一种“四位一体”的整合化的教育模式,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有机合为一体。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变化,面对每一个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三观和心理素养,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育人工作的效果和效益最大化成为教师新的挑战。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整体化思想走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大思政”教育运用而生。在“大思政”视阈下,如何建构以学生为核心的联动式教育网络,是提升整个教育活动实效性的关键。

一、“大思政”教育与心理育人的内涵

“大思政教育”是指高校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挖掘并有效运用高校所在的区域特色文化、传统等,通过思政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思政队伍、教学内容、思政教学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实现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最大作用力。[1]

“大思政”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教师型”转化为“导师型”。其教育观体现为“三大”即教学对象大、工作优势大和育人功能大,在实际中要求做到“三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将学校教育诸要素有机整合,通过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和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各方面的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2]

心理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使命。育人的核心是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育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并指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大思政”教育与心理育人的内在关系

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在“大思政”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益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二者相互推进,并行发展。“大思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生角色、教师地位等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利用“大思政”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不断强化心理育人的针对性与发展性。

(一)“大思政”教育与心理育人效果两者相互影响

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一方面,心理育人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手段;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心理育人是如何通过培养人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健康的心理是育德的基础,是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再次,心理育人的理念、方法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而这正是心理育人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化和道德水平提升的过程,也会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心理育人工作,就会更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由“说服人”向“引导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重视育心与育德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2016年,国家卫计委、中宣部、教育部等22个部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思想理论教育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这是对心理健康工作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3]

(二)“大思政”教育模式促进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

“大思政”教育模式是从根本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进行创新的总和,它是从全局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加强的总理念,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体、教育内容、资源以及教学环节等各种要素出发,以“三全育人”为指导的全员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

从育人理念上讲,“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师生互动”以及“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判别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实践是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因此“大思政”教育理念树立的“以人为本”,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思想,与心理育人理念并行一致,因此“大思政”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也为心理育人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从育人模式上讲,“大思政”教育模式突出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机结合,强调教育方式多元化,从理论、舆论、事实、情操、意识、态度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改造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意识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

从学生及老师的角色来说,“大思政”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以实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常作为客体角色出现,被动接受心理指导与干预,而人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的行动者,具有自我认知和独立意识的心理需要,灌输式的心理育人方式,效果较差。而“大思政”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视为主观能动性的客体存在。“大思政”教育下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到心理育人领域,教师是具体工作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心理咨询、暗示、干预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到助人自助,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以实际行动认识和改造自己的心理世界,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间接提升整个心理育人的效率。

三、“大思政”教育提升心理育人实效性的策略

(一)借鉴“大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大思政”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三全育人”教育体系,通过思政队伍、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实践教学等各方面的整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是指遵循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整合学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是指从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发挥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并强调整合、整体改革与系统优化的重要性,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以此为借鉴,促进心理育人与其他育人环节的结合,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一环,一方面,要融入整个育人体系中,体现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发挥出育人的综合效应;另一方面,心理育人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渗透到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等其他育人环节中,心理工作是其他育人工作的基础,其内含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对人尊重、信任、理解、共情的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心理育人体系要与其他育人体系紧密配合,各部门各教育环节齐心合力,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心理育人,更好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使命。

(二)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的心理育人工作体系

“大思政”教育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具有主动适应性、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即主动适应思想教育过程知情意行转化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内容要适应时代步伐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育部颁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4]心理育人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同样也应构建宏观(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管理部门)、中观(学校)、微观(院系)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各个层面积极配合,同心协力。上有政策文件支持,整体规划发展蓝图,中有落实指导和督查措施,下有具体发展计划,提供基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形成各校品牌特色,发挥基层单位心理育人的基础性、普及性作用,建立健全心理育人网络。推动心理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供给,改进活动方式,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工作所蕴含的心理育人资源。

(三)借鉴“大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心理育人中的主体性作用

当代大学生多为“90”“00”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强烈要求得到尊重和认可,心理教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非常注重权利意识,任何忽视其主体地位的言行都有可能通过网络进行维权,因此充分发挥其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首先,通过“大思政”平台,增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知水平,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其次,建立师生平等互助式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师单边行为,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增进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衔接性,以思政带心理,二者并行。第三,营造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大思政”教育情境。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学自讲,教师把关,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现教学思政,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自己喜爱擅长的领域定位自己,评价自己,增进自信心,从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5]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心理育人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人员专业素养、师资比例、专业进修等方面。首先,针对心理专业教师的选配必须具有较深的专业学习和理论功底,建立资格准入制度,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具备心理咨询要求的专业资格证书,既有思政理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教科研能力,能够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思政,同时教师本人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拥有健康积极的阳光心态,热爱心理育人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第二,打破思政老师或是辅导员老师兼职心理教育的格局,严格按照学校学生人数和科研需要至少配备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根据学校需要配备兼职教师,满足学生心理服务需求,辅导员以及学工办负责人应及时做好心理育人工作,与心理咨询教师及时沟通联系,打造一体化菜单式心理服务;第三,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增强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学习,心理学起源于外国,在中国的起步晚发展慢,因此应紧跟时代发展,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包含心理育人基础设施使用,心理测试科学化使用、心理育人载体创新、心理咨询技术的丰富等,全面提升心理服务技术和水平。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心理健康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