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营造和谐宜居精品之城

2020-03-21 09:06文图赵勇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类居住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州中心工程

文图|赵勇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新时代,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抉择,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由此进一步带来京津冀区域格局的新变化。沿长安街一路向东,在市域东部与大运河交汇处,即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便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承担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历史责任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副中心控规要求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从城市空间格局上框定了通州堰、六环创新发展轴、城市绿心等骨架性工程,也从人性化、精细化角度出发,提出诸多创新理念。

历史工程锚骨架

以水为魂:借鉴古人治水理念的通州堰

北京城市副中心即通州的兴起与运河漕运密不可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京杭大运河作为航运交通动脉,铸就了历史上通州城的繁华。自古以来,大运河、通惠河、玉带河、萧太后河等多条水系在通州穿城而过,多河富水的自然本底和深厚的漕运文化,使通州成为一座独具北方水城魅力的城市。基于这一基因,规划希望借鉴古人“堰”的理念,通过“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防涝安全,并通过精明理水、活力亲水实现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营城理想。

“通州堰”实际上是顺应当地地形而构建的“上蓄、中疏、下排”的分洪体系:上游建设蓄滞洪区提高蓄水调节能力,中游新开挖河道联通温榆河与潮白河以分担副中心内河道的防洪压力,下游推动河道疏通工程提高排水能力。一系列措施相当于给城市防洪系统做了升级改造,城市变得更安全;同时,“通州堰”能够稳定城市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高程变化,让水位四季稳定,为营造活力亲水岸线提供了前提条件。“通州堰”工程围绕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滨水服务这一理念,让一系列滨水景观、滨水步道、小品设施、游船驳岸的建设成为可能。

以路为媒:六环入地工程带动的创新发展轴

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区跨越六环路两侧,即六环以西是通州城的现状建成区、以东是未来有大量建设的新建区。如何加强六环两侧城市联系,避免产生新的城市交通问题,成为规划以“六环入地工程”为带动的创新发展轴的出发点。

六环入地工程是实现创新发展轴蓝图的重要抓手,示范性强、工程实施难度大。工程项目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全长约16公里,将六环路承担的城市客运交通入地、过境货运交通外移,地下隧道部分以排烟通道、车行通道、疏散通道和市政管廊为主,地上部分结合六环路现状建设成为高线公园,结合两侧绿带,成为纵贯副中心南北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与绿色骨架。

2.古今交融的燃灯塔周边景观图| 杨楠 摄

3. 温榆河公园 图|尹慧君 摄

关于六环入地后的地上部分,将构建以自行车高速路、漫步道、跑步道为主体的复合型慢行体系,同时串联周边城市商业区、居住区、商务区,实现功能串联。在公园绿带内,融合慢行步道、骑行步道和游乐设施,建设市民愿意来玩、丰富有趣的休闲活动场所。六环入地工程已进入正式施工阶段,未来,以六环入地工程为核心的创新发展轴公园带,将成为副中心留给子孙后代的独特城市遗产。以绿为心:将森林引入家门口的城市绿心

绿心位于六环以东大运河南岸,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遥相呼应,像城市的窗口一样,展示出副中心的生态、生机和活力。城市绿心对原东方化工厂现状进行生态化治理,同时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精细化的景观环境设计,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与北京奥森公园相当,并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开园,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

城市绿心的精彩不仅在于绿化规模大,还在于绿树掩映中遍布有丰富的文化休闲、体育健身、旅游服务等设施。如北京的温榆河公园,将人文景观、游客需求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文化类、休闲游憩类、体育类等多种设置的植入,提升了公园品质。城市绿心内也安排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力作,整个公园大致按主题划分为文化、科普、休闲、赏景、体育等多个区域,并由一条由骑行道和漫步道组合形成的环形园路串联起来,是一处群众幸福乐享的市民中心、生态绿心和精神家园。细节之处见匠心

4. 与周边建筑紧密融合的境河亲水水岸

7. 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观景台

除了高点定位的城市蓝图和宏伟的历史性工程,城市副中心也有细致入微、关怀民生的城市空间,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清澈、宁静并充满诗意的镜河

镜河位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西侧和南侧,是在原来排洪沟渠丰字沟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与施工,与行政办公区同步修建而成的。河流上游与运潮减河相连,下游汇入运河,景色宜人、水质清澈。

镜河水质基本保持在相当于地表水IV类标准。为了防止地表径流汇入河道带来的面源污染,采取工程措施使雨水不直接排入河流,而是进入暗渠和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再进入河道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河道生态系统逐渐形成,水面上的芦苇、水葱、荷花和水中的藻类、鱼虾、微生物,均起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

镜河的滨水空间也充满了诗意。北京已建成的城市河道有时过于重视防洪功能而忽视了水岸景观,河岸一般以生硬的水泥堤岸为主。镜河把防洪要求、生态景观和市民休闲活动整合在一起,把河道设计为蜿蜒曲折的形态,岸线断面采用复式梯形,预留了二层台供行人通行,让市民真正实现“亲水”;在规划中将慢行步道、台阶石梯、两侧建筑与水岸一体化设计,使滨水空间成为城市活动场所。在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探索了打破水务(管理河道)、园林(管理绿化景观)、交通(管理道路)等部门壁垒的方式,实现了多专业多学科融合统筹和施工一体化。绿色健康、开放活力的城市街道

为塑造安全有序、绿色健康、活力开放的街道空间,彰显人民城市精神,在行政办公区等新建区域,城市道路主要采用机动车和自行车绿化隔离的方法,提升道路的安全性和景观性。街道注重增加绿荫空间,在有条件的隔离带、人行道加大绿化宽度,广泛种植高大乔木。随着树木的生长,市民在骑车和步行中均能享受到舒适的树荫环境。除了绿荫多,重视自行车和人行空间也是街道的另一特点,城市新建道路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化空间比重大于50%,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自行车道比一般情况宽,机动车道较窄。通州已建成的道路也将逐渐按照新标准进行系统改造,城市道路设计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

结语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不仅要紧密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示范带动北京东部和北三县等地区的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和创新平台,更要满足人民需要,建设新时代和谐宜居典范城区,为有效治理“城市病”作出示范。因此,从骨架工程到城市空间,从生态景观到场所活动,规划建设管理都将以人为本、精心谋划、精细实施的理念贯穿始终。2019年1月开始,北京市行政办公机构搬迁至行政办公区,同年六环路入地、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副中心会成为一座人们愿意来、住的好、留得下的和谐宜居之城。

猜你喜欢
通州中心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雪落通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