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扮演者40年变迁史

2020-03-21 01:30独孤求馍
时代邮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平伟人

● 独孤求馍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拍摄了大量革命电影,但是领导人却集体缺席。因为毛泽东不愿宣传自己,于是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在电影中刻画还健在的领袖。那时的电影主角,主要是工农兵的英雄和劳模。

1976年,几位领袖相继去世,禁律自然解除。1978年8月,上海戏剧学院专门召开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肖像化妆学术讨论会”。10月份,中央戏剧学院也召开了“塑造领袖形象表演艺术座谈会”。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分别下发通知,在全国和全军寻找特型演员。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被选中的人,单位都得让路,大多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民间藏龙卧虎,一大批人因为长相,改变了命运。而从特型演员在中国40多年的变迁史中我们更能发现,时代改变着人的命运,也塑造着人的形象。

特型演员的诞生

1978年,山东青岛,一位名叫唐国强的“小鲜肉”,正为跳槽苦恼。26岁的他,本是青岛话剧团的演员,因为此前被借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拍了两部电影,反响不错,便想正式调过去。但是原单位好不容易出了个明星,不愿放人。那时候想跳槽要有调令、移交档案,哪怕世界再大,也没法说走就走。

眼看机会要错过了,八一厂使出了一个新招:让化妆师对着一张毛泽东年轻时的照片,给唐国强化了妆,把照片报告给上级,说要把他作为特型演员调用。青岛话剧团一看,这下拦不住了,只好放手。当年12月,唐国强心想事成。因为培养特型演员,是当时中国文艺界的一件大事。

1978年,北影厂拍摄《大河奔流》,导演是陈怀皑,儿子陈凯歌在这一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影片讲的是河南抗击黄河洪灾的事,首次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形象。北京人艺的台柱子于是之,成为史上第一位演毛泽东的电影演员。片中,毛泽东的戏份很少,只有一个场景,还是大远景,只能看到侧身和背影。而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戏份就要多些,成了中国第一个特型演员。

1981年,“西安事变”发生45周年时,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上映,成了年度热片。更重要的是,这部片一下子推出了两位特型巨星:一个是扮演毛泽东的古月,一个是扮演蒋介石的孙飞虎。

挑选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由叶剑英亲自把关。各地报上来的候选人有20多名,化好妆的照片,摆在桌上。叶帅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反复比较,最终在一张照片上画了个圈。上面写着名字:胡诗学。

胡诗学之前在部队生活,他平时爱画画,发表作品时,把姓拆开,用了笔名:古月。叶剑英亲自认定后,他调到了八一厂。从没演过戏,只有看资料,对照片,反复琢磨。他注意到毛泽东手大,吸烟的时候,烟夹在手指中间,整个手掌都捂住了嘴。随着渐入佳境,妻子感受到:一个逝去的伟人正在复活,一个熟悉的丈夫正在消失。

不过,《西安事变》剧情更多的是国民党方面的内容,蒋介石的戏份最多。此前,贵州话剧团排演《西安事变》,到处找蒋介石的扮演者,找不到。偶然一天,一位接触过蒋介石的人来团里看演出时说,你们团里的孙飞虎长得就像呀。影片上映后,有位在美国的学者说:“我研究了几十年的蒋介石,你们这个演员演得非常像,连后脑勺都像。”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颁奖礼在西安举行,孙飞虎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从形似到神似

1989年,建国40周年前后,特型演员们频频亮相银幕,那是他们最辉煌的时期。两年前,中宣部成立了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88年1月1日起,财政部开始为这类项目提供资助资金,由此掀起了一个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高潮。1989年的《开国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那时候没有票房统计,胶片拷贝数是重要的市场指标,本片的拷贝发行量是全国第一。

邓小平同志的形象,也是在1989年以男一的身份登上银幕。广西电影制片厂为了给国庆献礼,决定拍摄发生在本地的革命事件“百色起义”,这是小平在1929年领导的一场武装暴动,又恰逢60周年。他本来不愿让电影表现自己,在影片顾问王震的劝说下才答应。

选择合适的演员,决定着影片的成败,导演的要求是:四川人,个子不高,并且是专业演员,会演戏。四川人艺的演员卢奇,成为候选人之一。之前,他在电影里扮演过孙中山,给人印象深刻,但有了先入为主,没人觉得他像小平。

既然来了,就试妆看一下。因为眉毛太密,化妆师拔掉了他一半的眉毛,结果眉骨肿起来了,当天没看成。第二天,肿消下去,大家惊呼:太像了。小平烟瘾大,但卢奇不抽烟。为了表演,必须得学,他每天买一包,坚持抽完。相反,小平的老搭档刘伯承不抽烟,但是特型演员傅学诚却是个老烟枪,又不得不戒烟。

研究资料时,卢奇发现年轻时的小平很调皮,爱开玩笑,所以他的表演也非常活跃。片子拿给邓家人看,孩子们说:“爸爸,你年轻时是这个样子呀?”小平也笑了。凭借这个角色,卢奇在1990年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娱乐性和票房愈加重要。特型演员逐渐走下坡路,颜值更高的明星开始加入。

转折点就是唐国强。1996年,八一厂拍摄电影《长征》,导演翟俊杰决定推陈出新,不用特型演员,让唐国强来扮演毛泽东。当时争议很大,不少人拿“奶油小生”说事,觉得他离领袖太远。

唐国强觉得:塑造伟人更应追求神似,而不是对着照片模拟,学说方言就行了。长征是个复杂的事件,电影的容量太小,不好完整表现。之后,他又自导自演了电视剧《长征》,算是真正找到了感觉。这部电视剧在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播放,成为年度爆款。

唐国强版毛泽东成功后,扮演伟人从形似进入神似阶段。如果说以前是追求长相上的“同款”,现在更看重有颜值的明星。

“一边数星星,一边看历史”

2005年,古月去世,从影27年间,在84部影视作品中演过毛泽东。同年,周恩来的特型演员苏林去世。第一代特型演员退出历史舞台,而国产电影在新世纪后走上产业化道路,变化巨大,不管什么片,都得重视商业价值。

2009年,建国60周年时,迎来新一轮主旋律片创作高潮。影响最大的《建国大业》,除了唐国强、刘劲、王伍福的固定三人组外,有多达170多位明星参演。有文章写道:“一边数星星,一边重温历史。”

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片中有个接地气的场景:五巨头在西柏坡的最后夜晚,嚼着大葱,吃着大饼,喝醉了一起唱《国际歌》。之后的《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更是采用了大量的青年演员,刘烨演毛泽东、朱亚文演周恩来、欧豪演叶挺……化妆技术的进步,能弥补演员长相的差距。年轻观众没有切身的革命经历,能感召他们的是故事本身的传奇性,而不是人物的逼真模样。他们在乎演员本身的气质和经历,是否配得上这个人物。

人设,才是核心主题。2012年《红军东征》中扮演毛泽东的张铁林,因其“皇阿玛”形象太过熟悉,容易让人出戏。六小龄童曾演过周恩来,尽管长相接近,但他已与孙悟空绑定,也无法引起共情。

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出现了大量新时期的政治人物,基本找的是形象相近的专业演员,而不是专门培养出来的特型演员。也是这一年,孙飞虎去世。他是公认的“蒋介石特型第一人”。

经过几十年的创作,重大的革命事件基本被拍完了,国庆献礼片不再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天下,更多的电影回到了普通人身上,表现个体与国家的关系。2019年的国庆档三大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都讲的是普通人所经历和见证的事件,采用的也是商业片操作方法。

既要传递正能量,也志在获得票房,这是电影创作的常态。特型演员,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回应了群众对伟人的敬仰和怀念。而特型演员的淡出,体现的是艺术创作的进步。一部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有伟人,而在于真正的艺术水准。

猜你喜欢
小平伟人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卑微的伟人
伟人出东方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学习伟人周恩来 培育淮安新一代
中国石油最大LNG项目在小平故里投产
学习伟人周恩来 培育淮安新一代
难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