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海洋文化元素转译研究

2020-03-20 03:41杨熊炎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服饰

摘  要:对京族海洋文化元素分析归类,以京族海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器物、服饰、渔具、乐器、祭祀器物等文化载体为分析对象进行型谱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取形态、线条、色彩、纹样、内涵等最具文化性的因子,将文化因子进行视觉化、形象化表达。从语意、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进行解析和语义描述,对提取出的文化因子进行打散重构,把文化因子恰当融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并开展产品设计实践,塑造京族文化品牌形象,增强京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认同感和可识别性,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并有效传播京族文化。

关键词:京族;转译;设计符号学;海洋文化元素;服饰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历史。京族地区以渔业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京族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京族文化兼具海洋文化与民族文化双重身份,既有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京族以渔业捕捞养殖加工为主的生产劳动和海岛、海港、海滩、海水、海风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通过挖掘京族特色海洋文化元素,增强京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认同感和可识别性,对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和有效传播京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京族海洋文化元素特点

(一)有形的视觉元素

有形的视觉元素以物质形式呈现,具有可实现性、感知性,包括生活器物、服饰、渔具、乐器、祭祀器物、特产等,其中以高跷海上作业渔具、服饰最具特色。

高跷捞虾是京族古老而独特的捕捞南虾的方式,所用工具有高跷、“Y”形捞虾、敞口网兜。作业时渔民脚踩高跷,肩搭捞架柄,平衡用力在海里缓慢推动捞网,即可捕获南虾。

京族传统服饰与越南国服奥黛相似,京族服饰经过现代设计发展演变,逐渐加入了一些现代时尚元素。京族服饰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类似中国旗袍,胸袖剪裁非常合身,突显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而两侧开高叉至腰部,走路时前后两片裙摆随风飘逸,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数量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子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女性多浅绿色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售货飘动的长裙。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其衣无领而开襟,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这种菱形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如图1)。

(二)无形的精神元素

京族无形的精神元素主要体现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劳作方式、民间传说、“非遗”技艺等方面,能真实反映京族人民长期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涵。京族无形的精神元素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体现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如哈节中的民间海神崇拜活动、独弦琴演奏技艺、京族特产鱼露和风吹饼等。

哈节是京族最為隆重的传统节日。京族哈节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节以祭祀海神为主,兼有娱乐联欢、乡饮聚会意义。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整个节日活动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部分: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如图2)。天灯舞是哈节中要跳的舞蹈:舞蹈动作简单,随着鼓点节奏的快慢,演员一面转动手腕,一面纵横交错地穿插构成各种图形,烛光与白衣相映,十分优美。“哈节”在“哈亭”中举行,各地都建筑有“哈亭”。各村“哈亭”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喜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独弦琴艺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弦琴音色柔美而独特,用一根弦就能演奏出十分优雅动听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独弦琴在京族重大节庆、传统民俗活动及其日常生活休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京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如图3)。

鱼露是京族人独创的一种日常调味。鱼露制作技艺也是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露”即“鲶汁”,又名鱼酱油,是各种小杂鱼和小虾加盐腌制,加上蛋白酶和鱼体内的有关酶及各种耐盐细菌发酵,使鱼体蛋白质水解。经过晒炼溶化、过滤、再晒炼,去除鱼腥味,再过滤,加热灭菌而成(如图4)。

京族风吹饼是京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京族颇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粮食制品。风吹饼,因饼薄而圆,易被风吹走而得名。京族风吹饼原为走亲访友、婚丧节庆、生产劳作等重要食品之一。“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然后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几乎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即飘起,故名风吹饼。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如图5)。

二、京族海洋文化元素提取流程与图谱分析

(一)京族海洋文化元素提取流程

京族海洋文化元素提取采用流程、方法、实施并行,每个流程采用适用方法,提取流程按照“文化元素资料采集—因子图谱分析—文化因子提取与重组—设计载体应用”等思路展开。其中京族文化因子图谱分析是重要的环节,需要将文化元素的形态因子、纹样因子、色彩因子进行视觉化、形象化表达。并选择合适的产品载体,利用形状文法重构元素,使文化因子恰当地融入设计载体中(如图6)。

(二)京族海洋文化图谱分析

京族海洋文化元素类型多样,需要分类构建图谱,主要采用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文化元素重要的特征要素。每个特征要素中包含了差异性设计因子,分析图谱则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具有相似特征的要素进行拆解,这是因子归类的一种方法[1]。图谱构建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因子、纹样因子等。

三、京族服饰符号学解析

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人类文化载体具有能指与所指特点。在设计符号学中,所有设计的产物都被视为一种符号,都体现了其能指(外在表征)与所指(内涵寓意)的统一[2]。据莫里斯符号学体系和马克斯·本泽的理论,产品设计符号学包括四个维度。一是语意学。关于产品形态与表现意义的关系。对意义的把握可以是直觉的,也可以是经验或思考的结果。可唤起共鸣、情感的激发,也可引起人们的行为反应。二是语构学。关于形态与功能结构的构成关系。三是语用学。关于人与产品的人机关系,产品所涉及之效益及功用。四是语境学。关于产品使用的特定情景。设计符号学不仅反映产品本体的形态、色彩、材质、纹理、功能、结构、性能、情感等,而且解读产品背后的内涵,如文化、艺术、社会、故事、情境等[3]。设计符号学的主要作用是将文化元素的语意信息(外延语意和内涵语意)与产品载体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将普通的平面图案上升为符号学意义的可视化表达,让文化元素的优美形态与丰富内涵得以保护与传播。

京族服饰是京族文化的典型性元素,代表了京族传统文化魅力。通过实地调研、博物馆文物与文献收集,运用田野调研方法、观察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归纳分类整理京族服饰特点,主要分盛装、节日装、外出或劳作着装等。下面以京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从语意、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解析京族服饰特点(如图7)。

(一)语意维度

语意维度包括外延语意(显性语意)和内涵语意(隐性语意)。外延性语意包括形态、材质、色彩、纹样图案等(如图8、图9、图10)。形态方面,京族人民日常服装整体上呈现潇洒飘逸的风格,这和海滨自然环境造就的审美意识有关[4]。京族服饰外衣长至脚面,使得女性在行走时更显婉转、飘逸,上身为右开襟按照人体曲线,紧身缝制,以突出女性的妩媚与性感[5]。京族纹样多与海边元素有关,多为植物或贝类等,京族服饰所用的图纹给人一种清新淡雅、落落大方的感觉。内涵语意主要表达显性语意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体现京族人民勤快劳作同时保持美好生活状态,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理念。

(二)语用维度

京族服饰语用维度解析主要从京族人民着装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历史背景和使用环境几个方面出发,京族服饰展现了海洋文化特点,是地域气候和海上作业劳作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京族服饰语用维度分析提炼京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提升京族服饰的认知,加强后续的设计应用。

京族主要有四种常见款式,分别为节日装、盛装、外出着装、劳作着装四种款式。1.节日装为京族传统服饰,常见于京族哈节活动中,节日装为紧身窄袖无领开襟,上身的袒胸处都缝有一块绣有美丽图案的菱形遮胸布——“胸掩”,绣以图案或花草,既实用又美观。2.盛装较为华丽,是京族服饰现代版款式,低领,胸前双襟,有5-6个盘扣,时尚性和实用性兼备,以黄色为主,整体风格以喜庆庄严为主,一般出现在京族哈节和隆重活动中。3.外出着装一般较为素雅,少装饰,低领,以斜边襟或对称襟居多,盘扣为暗扣,开衩至脚部,走路较为洒脱。4.劳作着装服饰在结构上与外出着装基本一致,整体风格较为朴素,上身紧身缝制,无领无扣,开衩至脚部以下,方便劳作。与服饰搭配的物品一般为斗笠或头箍,斗笠较深,女性可将头发放入其中,以及遮阳使用;头箍为圆形礼帽,与衣服颜色较为一致[5]。

(三)语境维度

京族服饰着装语境分为盛装、节日装、日常装、劳作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把京族服饰视觉符号拓展应用到产品载体上,需要考虑产品载体的使用语境,京族服饰元素应用的产品一般为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等。产品载体除了需要传达文化语意之外,同时需要融合用户使用需求与使用体验。

(四)語构维度

语构维度对文化元素的形态、图案纹样进行剖析,分析图形构成规律与表现方式,一般从点、线、面构成原则和形式美法则分析文化元素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方便后期对各要素打散、重构、组合等创新设计应用。京族服饰语构维度主要分析京族服饰款式特点,主要有四种类型。京族服饰衣长至脚面,这使得女性在行走时更显婉转、飘逸,上身为右开襟按照人体曲线,紧身缝制,以突出女性的妩媚与性感。开衩至胸部以下,行走时会露出一截腰身。服饰结构上一般采用插肩袖设计(避免活动时产生裙皱),大多为中长袖,起到遮阳与美观作用。色彩以明快、明亮、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搭配为主(如图11)。产品应用上,语构维度需要考虑京族服饰款式特点和产品载体形态构成间的关联性和呼应性。

(五)设计应用

原生的符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通常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提取、构建图谱、加工、重新排列组合,找到它们与互联网产品设计元素的映射关系[6]。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形态与意义重构,文化元素原型经过简化演变结合产品载体产生新的产品。以新产品载体意义传达和功能适用为导向,从而转译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可视化符号。通过对京族服饰文化元素进行层次分析法,选择10个形态因子、10个色彩因子、10个纹样因子分别与产品载体相结合,进行组合与重构后产生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如图12)。

京族服饰蓝牙音响设计方案提取节日装、盛装、外出着装三种代表性款式,把“胸掩”、对襟盘扣、斜襟盘扣部分作为蓝牙音响的控制面板区域,音响按键部分与服饰盘扣进行关联与呼应,形态与功能结合较为协调(如图13)。京族服饰调味瓶设计方案将帽子与勺子相结合,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整体方案简洁,操作指示简单明确(如图14)。两个方案外延性语意和内涵性语意表达清晰,京族文化元素符号在产品载体上得以转译与呈现。

四、结语

对于京族海洋文化代表性文化载体——京族服饰,运用符号学理论、因子分析法、形状文法进行设计符号学解析,并提取其形态文化因子、纹样因子、色彩因子,并进行设计应用。设计符号学使得京族文化元素符号在产品载体上得以转译与呈现,增强京族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认同和可识别性。

参考文献:

[1]王伟伟,胡宇坤,金心,杨晓燕.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6):73-76+81.

[2]周煜啸,罗仕鉴,陈根才.基于设计符号学的图标设计[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2(10):1319-1328.

[3]朱上上,罗仕鉴.产品设计中基于设计符号学的文物元素再造[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11):2065-2072.

[4]陈丽琴,林信炜.论京族服饰与生态环境[J].钦州学院学报,2015(12):1-6.

[5]杨熊炎,叶德辉,张飞.京族海洋文化因子提取及设计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9(3):21-23.

[6]刘旭.文化转译模型的构建及其对移动用户体验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熊炎,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北部湾海洋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服饰
去海边吧
美术在服饰的纹样和款式设计中的作用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碎花落坠
猜朝代
中国历代女子流行服饰的演变
试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哈尔滨中老年服饰展献礼建党九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