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生态视域管窥当代室内设计

2020-03-20 21:23闻晶晶王晓琳张振明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室内空间绿色生态

闻晶晶 王晓琳 张振明

摘  要: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响应习主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各设计领域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设计活动,而居住空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场所,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合生态理念,打造新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室内设计新格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室内生态体系。绿色生态设计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循环再利用为目的的有益于人类身心发展的设计形式。当代室内设计行业存在若干问题,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室内设计应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还要运用一些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室内空间;生态设计;绿色生态;室内设计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观念,而今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代社会全民都积极投身到环保的浪潮之中。建筑行业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关注,其中居住环境的装修设计是否符合绿色生态的要求也势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绿色生态化的室内居住环境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一、当代室内设计行业

中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的现状

(一)绿色生态设计的概念

绿色生态设计是绿色设计和生态设计的合称,就室内设计领域而言,笔者认为凡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循环再利用为目的的有益于人类身心发展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之为绿色生态设计。

(二)当代室内设计呈现出的问题

虽然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已经有朝着绿色生态理念发展的趋势,但是整体还不成熟,当代室内设计行业仍旧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盲目追求奢华复杂的空间造型,强调形式美,不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忽视了居住空间本身是要服务于人的的实用性需求,造成不必要的装饰材料浪费。这与绿色生态理念所倡导的节约资源理念背道而驰,更无从谈及从绿色生态的角度进行室内空间设计。2.在室内装修过程中,环保无公害的装修材料使用率低。大部分空间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还是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的人工合成装修材料,如人造木质胶合板、壁纸、内墙涂料、大理石花岗岩石材等,这些材料都含有大量放射性、重金属、甲醛等有害物质,人们长期生活在这些有害物质的空间中,必然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安全。3.资源二次利用率不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室内生态可持续系统。很多装饰材料都不可拆卸,如墙纸、石膏板、瓷砖都只能使用一次,不可循环使用。4.室内空间设计不科学,当前大部分设计师还只停留在为业主设计房子的认知上,并没有切实考虑空间环境本身需要长期居住的特性,有些应该存在的生态设计并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设计,对于厨余垃圾和一般垃圾应该进行干湿分离,必要时可把瓜果、剩菜残羹制成有机肥,种花种菜皆可;对于废纸、布料、玻璃、易拉罐、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和油漆、灯管、旧电池等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开处置,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厨房时把垃圾处理的设计合理地考虑进去,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让住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环保意识,从而使居住空间形成绿色生态的良性循环。另外室内通风、采光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设计师在设计时主要还是采用人造光源和人工通风装置,没有合理地把自然风、天光引进室内,割裂了室内外的联系,不利于室内外的生态互动。

二、绿色生态室内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首先,在打造绿色生态住宅的过程中要优先保证室内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否则,空有绿色生态设计的形式,虚有其表,本末倒置。只有用心地将室内空间合理划分之后,再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进行绿色生态设计。其次,科学性还要求体现在室内采光、通风、降噪的设计上。最后,在装修的过程中也应该及时选用当下新型环保装修材料,适当地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绿色生态设计顺利开展。

(二)节约原则

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是绿色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建设绿色生态室内空间,也必须贯彻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不过度装修,合理配置装饰材料,努力做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为解决自然资源匮乏问题,在选择建筑装饰材料的时候应该首选可回收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三)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居住空间的主体,是居住空间生态化设计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在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人性化设计,突出空间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设计出高质量的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绿色生态空间。

(四)生态美学原则

在进行科学理性的生态设计之余,也应该考虑营造生态美的自然氛围。如为全面优化室内环境、创设自然生态的空间格局,加强室内与室外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将绿色要素引入室内,建立室内微气候等。绿植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也能使空间布局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绿色生态室内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

(一)使用环保无污染装饰材料

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是由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装修材料构建而成,所以说确保使用生態无污染的装修材料是打造生态室内空间的关键。例如在选择装饰板材时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公害、零甲醛释放、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以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的绿色板材;窗帘选择不含着色剂的棉麻成分的材料;墙面涂料可选择当下流行的水性环保涂料;家具和隔断也尽可能地选择竹、木、藤等天然材料,当下更有以纸质作为原材料的环保家具,如网店“十八纸”品牌家具,整个店铺出售的家具全部是用纸做异性弯曲、折叠、拉伸而成的造型各异的个性家具,这类家具造型新颖时尚,材料绿色环保,可回收多次循环使用,受到很多年轻人和设计师的青睐。另外,设计师也应该时刻关注装饰材料新动向,合理大胆地选择一些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助力绿色生态住宅建设。

(二)重视室内通风系统的构建

当前很多人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出去游山玩水,除了因为人的天性爱亲近自然外,一部分也是因为室外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如何把室外新鲜的空气合理地引入室内,让人们在室内也能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打造绿色生态的通风系统就是当前设计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了。

室內通风是指合理设置进出风口,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引进室外新鲜的空气。良好的通风设计不仅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排除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还能额外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减少人们对空调系统的依赖。绿色生态住宅的通风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室外风向,合理设置窗户的推拉方式,利用室外风压和室内外冷热温差造成的热压来驱动空气对流,从而引入自然风,达到穿堂通风的效果。另外,也可适当地辅以人造通风装置,完善整体室内通风系统。

(三)灵活使用自然采光

室内光照系统包括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还是以人工照明为主,不利于人和外部自然环境的联系。此外,长期不当地使用人工照明,还会扰乱人体大脑的生物钟,导致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对人体健康有害,产生光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绿色生态室内空间所倡导的打造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空间的初衷。自然光有着人造光无法替代的作用,自然光波长柔和、显色度低本身就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中太阳光还具有杀菌、消毒、除味、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等作用。采用自然光源,减少室内光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也是室内生态设计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实现绿色空间住宅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窗户玻璃,避免使用有色玻璃;用百叶窗帘替代普通窗帘,调整遮阳方式;设置导光玻璃、阳光导光管等装置,全方位、多手段实现室内生态照明。同时,在满足室内自然采光之余,设计师也可以巧妙地借助一些镂空构筑物让光线穿透其中,利用影子做设计,令室内空间在不同时段变幻不同的光影效果,使居住者深刻感受自然光的魅力。

(四)注重室内绿化设计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不仅能净化室内空气、美化室内环境,还能优化空间格局、丰富空间的层次感。因此,展现绿色生态理念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将室外自然景观延伸至室内,提升室内生态效益。引入绿植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生长特性,挑选适宜室内生长的、无毒无害的、造型美观的绿植。从生态美学角度对绿色植物的摆放进行设计,以便在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生态效能的同时,也能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简要地分析了当前室内设计行业中对于绿色生态理念运用的一些相关看法,希望能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虽然绿色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行业引起了一定关注,但是还不够成熟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无数设计师不断地探索努力,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一定能树立良好的生态设计风气,使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琳.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研究[J].建筑装饰,2018(21):91.

[2]叶舒凡.浅析绿色生态设计在室内微环境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1):39-41.

[3]李彦鋆,郭媛媛.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J].广东蚕业,2019(3):107+109.

[4]段杨慧.浅谈民用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及设计要点[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2):13-15.

[5]潘兵.基于“绿色生态”概念下的室内环境设计[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1.

作者简介:闻晶晶,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王晓琳,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张振明,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室内空间绿色生态
融合绿色生态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研究
《室内空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浅谈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家具在室内空间布局中的品质特征探讨
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