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失传的危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及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工艺,阳新布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阳新布贴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的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遗;湖北阳新布贴;传承;发展
一
通过对于阳新布贴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对于阳新布贴近几年的传承发展现实状况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国内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存在很强的地域性特点,湖北地区的相关研究学者占大部分。地域的优势在于更容易展开研究,在细致了解风土人情的同时,时间的投入少,研究反馈的效率高,但容易受到地域局限,易忽视从宏观的去地域化角度进行多种艺术形式及发展传承上的横向比对,缺少更广地借鉴其它地域有相似形式、媒材的“非遗”传承经验和成功推广案例。(二)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历史文化脉络、特殊的制作工艺、色彩图案的民俗发展,以及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但关于阳新布贴的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所占的比重不多或是仅有宏观的研究发展框架,并没有太多田野调查后的具体可操作性发展模式研究,不能为传承发展提供具体而有建设性的理论支撑。
本文通过对黄石、大冶、阳新等的实地考察,和对阳新布贴传承人以及相关从业者的采访,深入了解布贴技艺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多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经验,横向比较,提出对于未来发展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
二
在阳新县主要考察了阳新县博物馆以及馆内的布贴文化公司。博物馆馆藏的大量布贴工艺品,多为民间收集而来,藏品丰富,具有年代感的传统布贴与现代改良版的布贴同处一室,清晰地呈现了阳新布贴的历史及发展脉络。博物馆中的文化公司实践着阳新布贴商业化的道路,其中摆放的许多布贴装饰定制产品,以梅兰竹菊、十二生肖、龙凤等图案的装饰画为主。在观摩了几位手艺人制作过程、工作场景并和她们的交流和采访中了解了许多为适应商业化发展的改良版布贴制作工艺,以及一些年轻手艺人的真实想法和许多老一辈布贴传承人对于布贴传承的贡献,还了解了布贴发展的现状。
在鄂州市鄂州城隍庙,对李立志工作室参观及采访中了解到李立志制作布贴画的复杂流程及传承思路,他为布贴画的技艺传承和创新付出了许多努力,在他向我们展示的诸多布贴创作中,品种花样就有三百多个,申请了二十多项专利。虽然是在鄂州,但与阳新布贴具有相似的生存环境,李立志在遵循布贴传统技法进行个人创作的同时也积极地将布贴与文创产业相结合,从布贴的特殊形象入手,注重布贴形象设计创新的同时也看中其实用功能。
期间还走访了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大冶刺绣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小红作为大冶刺绣的省级传承人,将技艺也传承给了她的女儿彭肖肖,母女在大冶刺绣技艺的传承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建立了“非遗研究院大冶刺绣传习所”“湖北刺绣传承基地”,同时成立了文化有限公司,在现代商业推广及互联网宣传方面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实践了可持续同时又可观的资本转化。阳新与大冶地理上较近,技艺的相似处在于都会运用布料、针线等媒材,且同作为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某些方式上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在对于刘小红刺绣艺术馆的参观并对于她们母女的采访中了解到她们对于“非遗”传承的热爱以及其中的艰辛,还有对于“非遗”传承的诸多思考。
三
阳新布贴在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传统传承层面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当代传承中的问题,通过走访,阳新布贴的传统传承層面所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技艺难、学徒少。许多“非遗”技艺精湛,对于技术本身的要求很高,需要常年累月的技艺学习及训练,耗费大量时间学习才能具备精湛的手艺,并还需要在手法技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阳新布贴更多的传承人都是家族内部传承,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喜欢这项技艺,并且长期熏陶,有很好的学习氛围,因此练就了杰出的技艺。另外,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对于收徒要求特别严格,虽然保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品质,但也抬高了学习的门槛,使得传承出现了断层。
(二)布贴的制作耗时长。阳新布贴需要纯手工制作,传统的阳新布贴工艺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传统布贴的上浆工艺也十分耗费时间。在对李立志的采访中了解到,制作一副布贴作品,按照传统方法,不同布料的拼贴数都是非常多层,使得一件布贴作品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增加了学习和制作的时长周期。
(三)传统布贴的需求量大幅降低。传统布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用价值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所取代。在物质匮乏时期,阳新布贴的主要用途是妇女们缝衣时的边角料制成的儿童穿着、婚嫁饰品及家庭日用品。由于布贴制作工艺繁琐费时,加上现代社会物资丰富,因此许多人也逐渐选择购买商业成品,布贴的需求量日渐减少,这直接导致了传统阳新布贴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中见的少,对传统布贴的了解也逐渐减少,情感上的认同也会变得淡薄。
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阳新布贴也面临着如何在当代更好地传承的使命,阳新布贴在当代传承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传统布贴的样式题材与现代大众审美之间的差异。传统布贴用碎布拼贴吉祥图案,图案多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戏曲及民俗中的诸多形象,蕴含着吉祥的寓意,如梅、蝙蝠、蛾、鱼、凤、铜钱等。然而,现代社会不仅仅是阳新布贴,众多“非遗”都面邻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发展难题。年轻一代人的审美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很大,许多对于阳新布帖的需求和喜爱都存在缺失。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美育教育推广的不足,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了解不多,认为这是跟不上时代的,喜欢追求新奇的流行的事物,体会不到传统技艺中的独特审美,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由于阳新布贴中的许多形象和寓意较为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较少。传统的图像寓意更多关注于多子多福、健康长寿等,而如今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关注的问题和期许更多,与旧时的传统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可以将布贴元素与更多当代关注的话题或民众的期许和愿望相结合,将布贴从传统语境推进当代生活之中。
(二)教育以及宣传推广范围不够广泛。对于任何“非遗”的传承,宣传的目的是使更多人了解这种技艺,宣传在先,其次是审美培养,再是时代传承。因此应将宣传推广放在首位,同时教育普及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美育。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现如今都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美育方面更是如此,大众尤其青年群体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逐渐丧失,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不了解,便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难热爱。这就使得传承出现断层,逐渐淡出现实生活的视野。目前,部分阳新地区的小学已开设了布贴相关课程,但是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相关课程,甚至借助网络宣传媒介等多种形式的推广宣传方式,需要多方機构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三)阳新布贴的经济转化率不够高。“非遗”的传承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如若自身能创造出商业价值,更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走访和调查了解并结合布贴传承发展的三种主要形式进行分析:1.传统的师承。阳新布贴的国家或省级传承人基本上年纪较大,对于阳新布贴的发展更多属于传统层面上的技法传承,将正统的、精湛的技艺传承给学徒,对于保留“非遗”贡献很大。其特点在于完好地保留了“非遗”的传统技法,但一人的精力也十分有限,更多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扶持。2.成立文化公司,找寻一条商业化发展道路。在阳新实地考察中,与阳新布贴相关的文化公司不多,其中大部分的布贴产品是将布贴以装饰挂画的形式出售,主题上以十二生肖、梅兰竹菊或花卉为主。传统布贴手艺制作较为费时,为了缩短制作时间简化和改变了部分布贴技艺,但不少装饰布贴成品配色较为俗气,与传统布贴成品相比,缺少了艺术性、创造性和丰富灵动的形象。改良版的阳新布贴以装饰画产品为主,人工和手工成本普遍较高,这就决定了产品的售价,但现有布贴装饰画在艺术性和审美上不足,无法带来更大的利益空间。同时与布贴相关并偏重实用性的产品不多,装饰性产品的受众有限,阳新布贴是从民间走出来的,民俗是基础,理应保有其生活气息,受众广才有更多发展,不可全然抛弃实用性。应更多元化地开发实用产品,才可以在经济转化率上得到显著提升。3.布贴形象设计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目前,已有布贴技艺的传承人将布贴与文创产业结合,提取布贴的形象并加以设计,参与官方的赛事或盛会的形象设计等项目,但与文创公司结合研发设计的可销售型产品较少,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阳新布贴在传承与发展上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仍有众多人在这条道路上为之探索并实践着,不仅依靠政府及民间资金的支持,同时更努力寻找自身可循环的发展方向。只有看清传承路上遇到的问题,才能使阳新布贴这种民间美术工艺生生不息地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沙丽娜,湖北美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