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泳
曾纪鑫兄约我为本书写序,我当即答应。夜深人静,细读此书,往事历历,感觉我还真是作序的恰当人选,研究者及研究对象均是老友,人生如此际遇,真是难得!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山西作协《黄河》杂志做编辑的时候,那时在湖北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工作的纪鑫兄即给《黄河》投稿,给我留下极深印象。我那时虽有发稿权,但现在想来似乎也没有特别关照過纪鑫兄,大概发过两三个中篇小说。那时还有退稿制度,纪鑫兄来稿不多,几乎没有退稿。纪鑫兄是极重友情之人,虽然一直没有见过面,但那些年经常会收到他的贺卡还有年节的问候。我有新书印出,偶尔也会寄给纪鑫兄,算是对千里之外朋友的问候。
我无论如何想不到有一天会在厦门和纪鑫兄聚在一处品茗论文,再续当年友情。2007年秋天,我初到厦门,举目无亲,四顾茫茫,纪鑫兄是最早热情接待我的朋友,给我的关照至今想来依然温暖。他请我全家吃饭,还专门来临时居住的宿舍看我,让我在陌生环境中有了回家的感觉。
纪鑫兄当年以文化散文出名,那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过一套大文化散文丛书,作家均为一时之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即在其中,还有胡平兄一本《千年沉重》,纪鑫兄的《千秋家国梦》也在里面。当时精装书还不多见,但此套丛书全是精装,让人刮目相看。纪鑫兄寄过我一本,我感觉一个地方文人能有如此成绩相当不易,如果不是在创作上有特殊品质,怎会得着这样的机遇?!
文化散文很是热闹过一段时间,代表作家是余秋雨。这个文体概念,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哪些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因为看过余秋雨不少散文,凭印象,感觉此类散文一是长,二是有中心的历史事件(或人或事),三是有较强的抒情色彩。那时我已涉猎过一些民国文人的散文,所以读此类文化散文的时候,还没有被当时的潮流所左右。我一个顽固的看法是散文还是旧的好,这个“旧”主要是指民国期间的散文。秋雨散文热过一段时间后,学术界有所反省。秋雨散文固然不错,但此类散文的一个明显缺点是不耐读,而且越是对历史有较深理解的人,越会感觉此类散文稍浅,有时候为了追求文字的华美,可能还增加了一些虚浮感,所以当更多学者出来写民国旧事的时候,文化散文似乎就不再引人注意了。散文的文化感,其实不在字面而在内里,那些表面看起来有文化的大散文,其实多数没有什么文化。
纪鑫兄虽以文化散文名世,但我认为他的路径独特,风格鲜明,他能在小说、散文、传记、戏剧甚至戏剧研究方面不断有成绩,原因就是他比一般写文化散文的人更重历史,更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掌握,更重史料的深入挖掘。在这方面,我以为纪鑫兄实在当得起一个学者的名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比作家更有历史感,更有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
纪鑫兄创作的勤奋,在朋友中有目共睹,他似乎是为创作而生的人,几乎每年都有新书出版,而且同时有多种文体形式的著作产生,真是令人佩服。按说纪鑫兄并不是名校出身的高学历作家,他的学术修养及训练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他喜欢搜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作家学者全集,一般我们常见的,他每见必买,可以说搜罗齐备。或许是感觉到自己学校教育的不足,纪鑫兄对知识的积累和渴求始终没有停止下来,他的作品不断问世,能不断开拓新的创作领域即是明证。
说完纪鑫兄,再说李钧。本书研究者李钧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和纪鑫兄的缘分也与我有点关系。
大约是1997年秋天,当时山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家报》非常引人注目,至于负责人,我一时想不起名字了,印象中我们都称他老魏。老魏办报纸有极强的个人色彩,有胆量,有个性。如果这家报纸今天还在,有些作家可能会收敛一些,因为他敢于批评,不管这个作家名头有多大。那年山东大学孔范今先生完成了上、下两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老魏要在济南开会,约了我去,同去的我记得还有华东师大的钱谷融先生。当时钱先生年事已高,殷国明随侍左右。李新宇当时还在曲阜师大,也来参加会议。我和新宇兄认识时间更久,我在《批评家》做编辑的时候,新宇兄即是作者。会后新宇兄把我带到了曲阜,其时李钧兄毕业后在曲阜师大当校刊编辑,我在新宇兄家喝酒,座中即有李钧兄及后来到了重庆师大的张全之。那时我还少壮,而他们更是年轻。李钧兄尚在新宇兄门下读书,记得谈及硕士论文选题,我当即建议以“大跃进”时期的《人民文学》研究为主题。李兄似乎还听得进去。我虽未读过他后来的硕士论文,但印象中题目与此相类。李钧兄后来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名满天下,但每有新书出版,还不忘寄我一册。
2009年夏天,我在厦门开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会议,李钧写了论文并来厦门参会。我因会议杂务缠身且有节外生枝之事,未及和李兄细谈。但纪鑫兄旁听会议,结识李兄,得此因缘,今天结此善果,想两头牵线与我相关,真人生一大幸事也。
前几年有朋友编过一本关于纪鑫兄评论的书,搜集了绝大多数对纪鑫创作的评论文字。现在李钧又专门为纪鑫兄的创作写了一篇论文(本书还收有赵微、刘莹莹两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这既是友情,更是对纪鑫兄创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同时也保存了作家史料,两全其美,一举多得。我作为纪鑫和李钧的老友,更是为这样的合作感到高兴。我作此序,聊述友情来源,更感人世苍茫,我再过三年即退休返里,期待我们三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再有共同举杯的美好时刻!
(李钧、赵微、刘莹莹著:《我们活在历史中·曾纪鑫创作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