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义人何凤山留学德国前的经历

2020-03-20 10:04王金华
书屋 2020年3期
关键词:李达凤山教育厅

王金华

1929年10月14日下午,法国邮轮富尔达号从上海港起航,“天气清朗,水波不扬,船行十分平稳”。这是一次以遥远的德国为目的地的旅程,美好的天气给远行者带来了不错的心情,张君劢、何凤山也在富尔达号相遇相识。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早期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此前不久,因为批评国民党专政,张君劢创办的政治大学被国民政府接收,与人创办的《新路》杂志也被当局查封,被迫携妻子王世瑛赴德国勒拿大学任教。何凤山(1901—1997),湖南益阳人,曾任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驻埃及、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大使。1938年至1940年担任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德国纳粹分子疯狂迫害犹太人,何凤山冒险为犹太人签发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让数千犹太人逃脱了纳粹势力的魔爪。对于早年的义举,何凤山从不张扬,上世纪末才被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和美国“犹太人救命签证组织”联合发掘出来。2001年1月,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2005年,联合国授予何凤山“中国的辛德勒”称号。多年以后,张君劢这次留学德国的出发日期、航班以及旅途详情已经被遗忘,就是《张君劢》传记也语焉不详,意外的是何凤山的书信记录了旅途的情形,填补了关于张君劢研究的史料空白。当时的何凤山刚刚二十八岁,带着“湖南骡子”的倔强,满怀希望地开始了去德国公费留学的旅途。作为一个来自贫困农村的寒门子弟,此前何凤山经历了很不容易的努力和奋斗。

何凤山能够到德国留学,侨湘的德国商人韩理生的影响甚大。韩理生大约是二十世纪初来到长沙的,最初作传教士,后来从商,在湘江中的水陆洲定居多年,也经常参与湘省事务,对华较为友善。1921年湖南发生“辛酉荒灾”,熊希龄、赵恒惕、聂云台等发起成立湖南华洋筹赈会,邀请外国领事团以及各教会、各外商参加,饶伯师、韩理生就是积极参与的外方人士。1929年4月,韩理生在何键的一次就职典礼上致辞:“理生居中国二十余年,中国实在是理生的第二个故乡,理生爱中国,差不多同爱德国是相等的。”1929年4月初,韩理生、克伯勒电告湖南省政府:德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希望湖南学校添加德文班,培养赴德留学生;德国米利克大学(慕尼黑大学,作者注)愿收中国学生二名,不仅住所免租,并免学费,凡在湖南大学或群治、雅礼等校毕业者均可赴德入学。可以看出来,这是熟悉湖南情况的人才能提出来的方案,通过电报向湖南当局传递信息,也可见他们的重视与急切。

直到8月底,湖南省教育厅才在省政府机关报《湖南国民日报》刊登选拔留德学生的公告。此前,韩理生等转达的只是米利克大学的意向,湖南省政府又通过韩理生正式致函米利克大学,明确商定选送两名赴德留学生,第一、第二年免收学费、住宿费用,以后是否继续免费则看学习成绩。接着,成立了“湖南省教育厅代考德国米利克大学学生委员会”,请韩理生、安德生、杨卓新、张星舫、张浑、陈支古为委员,开会议定了报考资格、考试科目等有关事项。几天过后,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黄士衡在省政府委员第三十七次常会上临时提议:拟津贴代德国米利克大学招考免费生二名之旅费及服装费银各八百元,请公决。提议顺利通过。9月14日,在省教育厅图书馆举行了考试,黄士衡带领教育厅的两名科长、二名科员参加,考试委员会外籍委员韩理生、安德生准时莅临。根据此前考试委员会的决定,德文、中文、党义为必考科目,原学理工科者加试数学,不考历史;原学文科者加试历史,不考数学。上午考试德文、党义,下午考试数学、历史和国文,每科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如下:

(一)作文题。(甲)知难行易与孔孟学说合否,试引申其义。(乙)智创不如巧述说。此上两题任作一题。(二)党义题。(甲)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关系如何,与国家主义不同点如何,试详言之。(乙)总理之民族主义与卢梭之天赋民权及近世欧美各国主张之民权是否相同。(丙)总理谓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试申其说。(丁)总理谓知难行易,能举事实以说明否?(三)历史题。(甲)通史之例创自司马子长,其书起自何时迄于何世体例如何所本何书,试说明之。(乙)李唐末造士風浮薄纲维一弛,遂起五代之乱干戈相寻五十余年,洎天水初兴风俗忽趋醇厚,肇三百年太平之基,宋太祖果以何术而致此,能言其故欤?(丙)俾士麦克时称铁血宰相,考其造邦之功首在修明内政,不全系乎外交,试述其相业。(丁)问百年战事之原因,法军当时每战辄北,后忽转败为胜,其故安在?

因为排版的难度,当时的报纸没有刊载数学题。德文由韩理生、安德生进行口试。之后的评卷、报请省政府审定等工作非常迅速,四天之后省教育厅公示了考试结果,录取了李达、何凤山两人:李达为妙高峰中学教务主任,何凤山为省政府交涉署秘书。两人的成绩均为七十六点二分以上。省教育厅要求两日内办好由省政府及各厅荐任职以上两名人员出具的保证书、个人履历表,并由省教育厅函送米利克大学。

从发布选拔公告、组织考试委员会、出卷评卷、公示等程序来看,考试确实体现了公开、公平、科学的原则。据何凤山回忆,慕尼黑德国学会的福雷德教授在湖南大学教德文,特意为他谋求了留学德国的机会,并请他向省政府报告。何键本来已经同意何凤山直接赴德留学,但教育厅厅长黄士衡认为选派留学生是教育厅职责范围的事情,坚持要公开选拔。向省政府函请选送留学米利克大学学生的是韩理生等人,福雷德教授也没有参加考试委员会,因而何凤山的回忆并不十分可信。不过,黄士衡坚持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实值得肯定。他自始至终邀请德籍人士、大学教授参加,及时与米利克大学联系,聘请知名专家和外方人士组成考试委员会,教育厅的人士只负责组织工作,程序科学、高效,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嫌疑。考试委员会也是阵容强大、声名卓著,如杨卓新,湖南新化人,是胡明复、姜立夫之后我国近代第三位数学博士,也是新学制后湖南首位博士,先后留学美、英、法、德等国十一年,时任湖南大学校长。试题由考试委员会委员拟定,切合当时中国形势,适当考虑了与德国有关的内容,格局开阔大气,综合难度也不低,可以说是一套很有水平的试题,就今天看来也不无启发。

大约半个世纪以后,已经退休并定居美国的何凤山回忆起当年的考试情况:考试在教育厅的大礼堂举行,所考的科目有六门,参加的有六七十人,大多是国内著名大学毕业生。也许是记忆误植,也许是有意无意的夸大,出现了一些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况。其实,因为要求湖南籍大学毕业生且具有德文基础,所以符合条件的不多,当时报纸公布了报考人数为四人:李达、萧子雄(女)、何凤山、赵煦雍。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考试也就放在教育厅的图书馆。那个时代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据《湖南国民日报》1929年3月统计,户籍在省城且具有大学学历的男子一千六百七十九人,女子七十四人,结合当年的教育质量,也并非毫无竞争压力。赵煦雍(1906—1989),湖南衡山人,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后任国民党陆军上将。萧子雄,浏阳人,复旦大学商科毕业,其他信息不详。四名报考者都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以考试试卷的难度,李达、何凤山均能取得七十六点二分以上的平均成绩,也算得上优中之优了。

按照省教育厅的指令,李达、何凤山赶紧办好了一切手续,领取了省政府补贴的旅费、服装费,在9月26日从长沙乘船去上海,然后从上海乘富尔达号邮轮赴德国。

其实,1929年初,湖南省政府就着手制定《留学欧美公费生考选章程》,计划首批向欧美各国选派留学生二十五名,并公布了资助标准:

英国,每月学费二十磅,出国川资服装费国币八百元,回国川资国币六百元;美国,每月学费一百美元,出国川资服装费国币八百元,回国川资国币六百元;德国,每月学费英金十六磅,出国川资服装费国币八百元,回国川资国币六百元;法国,每月学费十四磅,出国川资服装费国币八百元,回国川资国币六百元;比国,如法国。

日本原来是湖南学生留学的重要目的地,但是,“二十一条”外交事件、1923年长沙“六一惨案”等连续发生,湖南的反日情绪持续高涨,所以日本已经被排除在公费留学范围之外了。财力并不宽裕的湖南省政府当局能如此资助留学生,确实体现了重视教育的决心。社会各界对选派留学生也十分关心,湘乡县党部就向省政府行文要求,选派公费留学生要重视青年的革命贡献。李达、何凤山的留学,并未完全享受以上待遇,只是参照省政府确定的标准,享受了公费留学的旅费、服装费补贴,尽管德国米利克大学前两年免除了住宿费和学费,但后面是否继续免费还要看成绩如何,就有不确定因素了,所以个人的压力还是不小的。

一战结束以后,德国承受着巨大的战败赔款压力,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是国内金融动荡、失业率高,几次因无力支付赔款发生国际争端,当局财政十分困难,日子并不好过。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向湖南发出招收免费留学生的邀请,自然难能可贵。一方面,韩理生等教会出身的侨湘德商秉持基督教理念,增强德国在湘影响力;另一方面还有更加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1928年,德国对华贸易超过一万六千九百七十八万马克,比上一年增加四千九百万马克,增速惊人。湖南省的染料涂料、化学品等进口,锑矿、锰矿、爆竹等出口也是大量增加,外贸市场潜力很大。而日本人在华、在湘不断制造麻烦,屡屡引发仇日货的风潮。韩理生等德商在商务活动中感觉敏锐,想方设法要拉近与湘省当局及社会各界的关系,从而扩大和占领新增市场,填补日本退出市场的空当。《湖南国民日报》多次刊登侨湘德商宴请政府官员、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的新闻,如1929年3月21日的《侨湘德商昨日欢宴何主席》:“侨湘德商韩理生、爱礼司等,于昨二十日下午四时,在水陆洲爱礼司住宅设筵欢宴何主席及省府各委员,届时何主席与各委员均赴宴尽欢而归云。”

水陆洲即橘子洲,位于湘江中央,左右遥望岳麓山和长沙城,环境优雅,风光宜人,有多家洋行入驻,建设了不少西洋建筑。两天以后,还有更加详细的报道《德商经售肥田粉功效卓著》:“德商爱礼司洋行昨日欢宴何主席各厅长省政府委员及交涉署长等,已志前报。闻该行经售之狮马牌肥田粉含碳氨磷酸及加里三要素成分最为充足,以之培壅五谷植物无不丰收,并不损坏土壤,历经各国著名农学家实地试验,得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农矿部暨江苏省农矿厅之嘉许。该行驻沪总经理舒傅德为行销湘省起见,特在长沙创立分行。前日偕华经理陶昌海由沪来长,连日拜谒何主席及各重要机关。何主席政务之余关心民食,对于该行肥田粉确具增进农林生产、提高农民生活之效,颇深赞许云。”

这是湖南报刊对于称为“肥田粉”的化肥开始正面报道的例子,而数年前的湖南《大公报》屡屡发表关于肥田粉有毒有害的新闻,将样品送湖南大学进行检验,也没有做出正面的结论。数年来的变化,也可看出社会认识的演进以及湖南与德国关系的向好发展,以后德、日结成联盟,中、德关系只有十余年的黄金期,李达、何凤山适逢这一难得的黄金期,完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旅程。

当时的湖南报刊非常关注这次留学德国学生的选拔,从韩理生等人来电、选拔公告发布、考试委员会会议、考场详情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报道,湖南《大公报》、《湖南国民日报》等均积极参与。《湖南国民日报》作为省政府机关报有获取信息的优势,报道最为全面。何凤山是省政府交涉署秘书,在世俗的眼光里比任妙高峰中学教务主任的李达更值得关注,因此关于何凤山的报道比较全面,从中可以得到何凤山的不少信息:益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雅礼大学,获文学学士,到上海后在中国公学任教,担任过湖南前省长赵恒惕的家庭教师;不久回长沙任教于法政大学,后担任省政府交涉署秘书、省军官讲习所教官,业余还在多所学校兼任教师;计划此次赴德后学习外交或市政。不过,何凤山后来改變了学习的专业,1932年6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是关于银行方面的。

与何凤山一起赴德留学的李达,是很少为今人知晓却成就斐然的人物。李达(1905—1997),又名仲珩,湖南平江县人。1924年长沙妙高峰中学旧制九班毕业后考入东南大学,后因反对校长张乃燕入狱,出狱后留校任助教,不久返回长沙妙高峰中学任教务主任。留德期间,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李达与熊庆来、许国保一起出席,这是中国数学家首次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李达1934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以后又赴法国巴黎研究,第二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担任过数学系主任。李达性格耿直、富有正义感,多次反对校方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法行为,最后被反动势力报请教育部解聘。1946年,李达再次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到美国做访问研究,曾经主持一个宇航科研部门和几个重要项目,后来还参加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李达是美国数学学会会员、美国航空与航天研究院通讯院士。

何凤山在赴德途中,长沙还有关于他的消息。有人向省财政厅举报,何凤山领取了省政府的八百元旅费、服装费,并未去德国留学,还在省城各校授课。省财政厅当即向省教育厅函询,省教育厅也迅速函复:“径启者,前准贵厅函询,考取留德学生何凤山一名,是否仍在省垣各校授课,请查明见复等到厅。正核办间,忽奉主座函送何凤山自科伦坡发来一函,嘱予披露,以资证明。除将何凤山来函披露报端外,并抄录主席来示,函送贵厅,请烦查照为荷。”

一件小事惊动了省财政厅、教育厅两个部门,还让省政府主席过问了,原来是另有同名的人借助何凤山考取公费留学德国的声誉,在省城多所学校谋取了教职。还好何凤山的这封信派上了用场,作为最直接的证据澄清了谣言。1929年12月28日,《湖南国民日报》副刊发表了《考取德国米利克大学生何凤山自科仑坡上何主席述沿途经过情形书》。此信作于当年11月2日,即富达尔号抵达科伦坡前一日,详细记录了在香港、菲律宾小吕宋、新加坡三地上岸参观的经过,并考察政治经济社会民情,颇具外交者眼光。在菲律宾小吕宋,依次描写了菲律宾大学、菲律宾议会、政府行政机构、菲人现状、华侨情况等。在新加坡,又依次描写了新加坡皇宫、回教、学校、人民等方面的情况。记叙简明扼要,又善于和国内参照,时有真知灼见,颇有可读之处。他尤其关注中国文化与华侨状况,例如:“南洋大贾巨商几大半为华侨,经济势力尽落于华人手握之中,不独城市如此,即穷乡僻壤亦然。根基如斯稳固,一则固华人勤勉耐劳有长久之历史,再则菲人有乐天之惰性,予以可乘之机,事至今日,有‘无华人即一日无食之谚。”又如描写新加坡皇宫:“两旁置高大之瓷瓶,古玩器具甚类中国产”,“皇室金银器皿光辉夺目,古时刀剑亦罗列杂陈,至议事厅见两旁挂满中国对联,桌椅设备精致”。联系美国、英国在当地的殖民统治,何凤山为华人自豪又深感忧患,最后指出:“总之南洋华人之势力实不可侮,苟得善加指导提倡,则他日南洋之命运终决于华人耳。”数年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来自南洋华人的支持巨大,很快证明了这一远见。

何凤山的信中还记载了一个关涉张君劢的细节,很值得重视:

二十一日晚抵美属菲律宾之首城小吕宋,于是船客均兴高采烈上岸散步,惟华人则被拒绝。同伴十余人均大愤,乃请凤山与张君劢教授往调查员处交涉。张君未及开口,该员即唐突问云“你干什么的”,张君答“我乃大学教授”。“我不管,总之你们支那人上岸非缴五百元的保证金不行。”“支那人”三字在英语中为极侮辱之词,公然出于官吏之口,凤山不禁怒形于色云:“要保证金何事?”该员云“此乃法律”。“余固知要保证金乃法律,请问支那人的字样亦载于贵国法典否?”该员瞠目不能答。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遇到这种情节并不新鲜。但是,初步掌握外交技巧,善于利用规则斗争,爱国情怀充盈,异国他乡遇事也不惧,何凤山的“湖南骡子”精神已经初具雏形,实在难能可贵。大约十年以后,担任中国驻维也納总领事的何凤山冒着生命危险,无视德国纳粹分子的威胁,为数千犹太难民签发通向上海的“生命签证”,其大智大仁大勇,应该与此一脉相承。张君劢时年四十二岁,在二十世纪初就留学日本,这是他第三次留学德国,阅历非常丰富,故同行的旅客推举他和何凤山上岸交涉。

张君劢与湖南还有一点渊源,大约1905年,在赴日本留学之前,经过友人介绍在长沙明德中学、常德府中学短暂任教。张君劢与何凤山可谓忘年之交,同样是关心社会、政治和外交的知识分子,一路自然有不少交流。

猜你喜欢
李达凤山教育厅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2014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年度排行榜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
2011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年度排行榜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