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军
(灯塔市中医医院,辽宁 辽阳 111300)
急性胃肠炎在临床比较常见,在夏季和秋季发生概率比较高,其发生主要是由饮食不当或食用腐败和不洁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呕吐,以及体温升高。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临床治疗包括抗炎和缓解疼痛。过去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山莨菪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但效果欠佳且安全性不高,需要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案。本研究分析了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0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患者。按照治疗分组,观察组50例,男女是27、23例。年龄22~68岁,平均是(45.61±2.29)岁;病程4~34 h,平均是(18.31±2.29)h。对照组50例,男女是28、22例。年龄21~68岁,平均是(45.65±2.21)岁;病程4~34 h,平均是(18.22±2.32)h。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山莨菪碱10 mg、左氧氟沙星0.2 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日1次静滴。观察组:依替米星0.15 g、间苯三酚80 gm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日1次静滴。两组均治疗2 d。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心动过速、口干等的发生率。显效:症状消失,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结果正常;好转: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改善50%以上;无效: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改善低于50%。疗效=显效、好转百分率之和[1]。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版本软件进行χ2、t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疗效49例(98.00%)高于对照组40例(80.00%),P<0.05。
2.2 治疗前后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比较:治疗前两组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接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分别是(0.56±0.12)d、(1.02±0.23)d、(1.12±0.21)d,对照组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分别是(1.67±0.21)d、(1.41±0.01)d、(1.52±0.03)d。
2.4 两组心动过速、口干等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心动过速、口干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心动过速、口干、视物模糊和头晕分别是3例、3例、2例和3例。观察组有心动过速、口干、视物模糊和头晕分别是1例、1例、0例和1例。
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传统疗法主要是结合山莨菪碱和左氧氟沙星。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2],虽然该方案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可以获得相应的效果,但给药后效果缓慢,并且安全性欠佳。
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主要是由炎症刺激引起的,因此其治疗仍应遵循控制炎症和缓解胃肠痛的方案。其药理作用中,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采用间苯三酚治疗是基于其属于平滑肌型解痉药,可直接对患者的胃肠道产生解痉作用[3-4]。与其他类型的平滑肌痉挛相比,间苯三酚不会产生抗胆碱能作用,安全性更高,并且在对平滑肌发挥解痉作用时不会引起其他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而依替米星是一种新型的半合成水溶性抗生素,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种高效的广谱抗菌药物,可有效杀灭各种细菌,作用于30s亚基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细胞膜蛋白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发挥抗炎作用[5-7]。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盐酸消旋山莨菪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则采取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腹泻缓解时间、腹痛好转时间、体温正常时间、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动过速、口干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前后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比较(±s)
综上所述,间苯三酚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痉挛性腹痛的疗效好,可更好改善不同白细胞介素指标、视觉模拟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