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汪建,张西坤,孙琳,孙文,李山成,仲锋,杨焕刚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济南250031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在男性中肺癌发病率、病死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发病率、病死率均占第二位。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NSCLC约占80%[1]。手术治疗是惟一有可能根治肺癌的治疗方式,但大多数NSCLC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仅能进行放疗、化疗及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但是对肺鳞癌的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中央型鳞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是近年来国内发展迅速的肿瘤治疗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3]。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们对32例Ⅲ期中央型肺鳞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联合全身化疗治疗,短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Ⅲ期中央型肺鳞癌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8~68(53.87±3.65)岁。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鳞状细胞癌;增强CT显示肿瘤直径2.2~5.3 cm;无法行外放射治疗或外放射治疗后肿瘤有残存,放射性粒子治疗作为局部补量手段;复发部位及预穿刺部位不存在活动性感染;肝肾功、血常规、凝血等血清检查属于正常范围;Karnofsky评分>70分;患者的生存期均在6个月以上;无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无恶病质。本研究所有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材料与仪器 Simens16多层螺旋CT机及Pinpoint穿刺引导系统(德国西门子公司);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由北京航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粒子植入器和粒子针为美国Radio-nuclear公司生产的Mick枪;125I粒子由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外形为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长度为4.5 mm,直径为0.8 mm,半衰期为59.6 d,平均光子能量27~35 KeV,组织穿透距离1.7 cm,初始剂量率7 cGy/h,临床使用粒子活度0.6 mCi。
1.2.2 术前计划制定 将患者术前CT扫描图像导入至TPS,设定处方剂量为80~110 Gy(参考外放疗)。选取粒子初始活度为0.5~0.6 mCi。勾画肿瘤靶区,确定植入粒子的剂量、数量及部位,制定术前计划,导出DVH图。
1.2.3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 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根据术前计划及术前CT扫描,明确肿瘤位置、体表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经穿刺点局部麻醉,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瘤体内。术中导出CT图像进行剂量优化。如肿瘤部位存在剂量缺失,行粒子补种。术后行CT扫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及术后剂量验证。术后给予患者止血、抗炎等对症治疗。
1.2.4 化疗方法 术后1周,患者一般状况可及血清学检查物无明显异常者,可给予行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d1~d8;顺铂75 mg/m2,d1~d3。每21天一个周期。行GP方案化疗4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
1.3.1 粒子植入情况 通过观察术中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心脑血管意外等症状,评价手术操作成功率;观察术后穿刺点出血、气胸、血痰、胸腔积液、放射性肺炎、胸闷憋喘、术后125I粒子移位脱落等情况,评价粒子植入后并发症的情况。
1.3.2 临床疗效 术后第1、3、6个月复查CT,采用实体肿瘤RECTST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肿瘤完全缓解(CR)为肿瘤完全消退,并且维持>4周;部分缓解(PR)为肿瘤体积较术前减小>50%,并且维持>4周;稳定(SD)为肿瘤体积缩小<25%或增大<50%;进展(PD)为肿瘤体积增大>25%。总有效率(RR)%=CR+PR,疾病控制率(DCR)为CR+PR+SD。
1.3.3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治疗前、术后1月收集血清,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组织多肽抗原(TPA)、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变化。
1.3.4 化疗并发症情况 参照WHO有关抗癌药物毒副反应的分级标准评价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1 粒子植入情况 32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术中患者未出现休克、心脑血管意外等不适,术后CT扫描见放射性粒子均匀分布在瘤体内,手术成功率100%。
2.2 粒子植入后并发症情况 3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穿刺点出血7例,局部压迫止血即刻控制;术后出现少量气胸3例,肺体积压迫<15%,经保守治疗,术后1周复查CT气胸自行吸收;出现大量气胸并出现呼吸困难2例,肺体积压迫>30%,给予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复查CT气胸消失;咯血痰6例,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全组32例患者仅有1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3例患者在术区出现轻度放射性肺炎,无胸闷憋喘症状。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移位脱落。
2.3 临床疗效 术后1个月时,CR 5例、PR 20例、SD 5例、PD 2例,RR为78.1%(25/32),DCR为93.8%(30/32)。术后3个月时,CR 7例、PR 22例、SD 2例、PD 1例,RR为90.61%(29/32),DCR为96.9%(31/32)。术后6个月时,CR 3例、PR 18例、SD 8例、PD 3例,RR为65.6%(21/32),DCR为90.6%(29/32)。
2.4 肿瘤标志物水平 治疗后血清Cyfra21-1、TPA、SCC-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见表1。
表1 32例Ⅲ期中央型肺鳞癌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化疗并发症情况 患者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并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上述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肺癌为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近80%是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仍然是治疗Ⅰ期和Ⅱ期肺癌的金标准。但是,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且还有很多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而失去手术机会[4,5]。研究发现,放疗可以损伤看得见的肿瘤,使其失去活性,化疗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进而提高局部控制率[6]。近年来,众多随机临床研究表明局部晚期NSCLC的放化综合治疗优于单纯放疗或化疗,同步放化疗的疗效优于序贯放化疗,可与手术治疗相媲美,NCCN已推荐同步放化疗作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的初治标准方案[7]。虽然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剂量要求达到80~100 Gcy才可以提高局部肿瘤的控制率、提高生存期,而肺组织提外放疗最大耐受剂量不能超60 Gcy[8,9],特别是中央型肺癌,因肿瘤靠近气管、支气管、心脏、大血管、食管和脊髓等重要器官,剂量过大可造成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0]。立体定向体放射治疗(SBRT)在治疗肺癌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中央型肺癌的立体定向放疗没有定论[11],尤其是对于肺鳞癌,效果明显劣于腺癌[12]。因此,对于中央型肺癌的体外放疗,较高的单次剂量可以获得较好的局控率,但同时伴随严重并发症;降低单次剂量可以降低不良反应,但同时也降低局控率[13]。
粒子植入是近年新生的技术,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主要通过粒子释放的放射源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阶段而发挥作用。持续的低剂量X射线照射可以均匀照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使肿瘤细胞最大程度的消亡[14]。低剂量的γ射线能使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受到破坏和影响,使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γ射线可以使患者体内水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由此产生的自由基与体内生物大分子结合,可进一步造成肿瘤细胞的损伤[1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术后1个月时,RR可达到78.1%;术后3个月时,RR为90.61%;这与大剂量分割放疗治疗中央型肺癌的疗效相当[16],表明粒子植入本身及与化疗合用可有效缩小肿瘤。但术后6个月时,RR降低为65.6%。考虑原因,放射性125I粒子的半衰期为59.6 d,术后6个月,粒子照射剂量减小,不足以杀灭肿瘤。在肿瘤标记物方面,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的血清Cyfra21-1、TPA、SCC-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表明放射性粒子联合化疗治疗肿瘤的有效性。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虽对肿瘤产生持续杀伤作用,但其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仍存在相关并发症。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放射性损伤、粒子移位、术中、术后出血及术后感染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3例患者在粒子植入后出现轻度放射性肺炎,考虑原因是随肿瘤体积缩小,粒子出现聚堆现象,局部照射剂量升高造成。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具有以下优点: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肿瘤具有高度适形性;②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周围健康组织几乎没有损害;③照射距离短,只有1.7 cm,对医生和家属没有损害;④可以持续24 h地杀灭肿瘤细胞;⑤粒子作用时间长,可以长达180 d;⑥放射性粒子为钛合金封装的微型粒子,与人体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且不会产生放射泄漏及治疗路径的污染;⑦局部控制率高;⑧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不良反应小。
综上所述,对于放疗后复发或不接受放疗的中央型肺鳞癌患者,CT引导的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联合全身化疗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可以作为放疗后局部复发的补充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