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中心,甘肃 定西 744300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紧紧围绕马铃薯、畜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和质量并重,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优化、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成为土地流转的主力军,推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有力支撑了安定区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在全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安定区结合精准扶贫,围绕马铃薯、畜草、高原夏菜等特色主导产业,多形式组建,多渠道筹资,多模式发展,目前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 079个,联合社7个,入社农户占全区的37%,带动农户占全区的70%以上,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35个,平均每个村达到2个以上,实现了全区306个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解决了合作社“有没有”的问题。当前,正在按全省加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发挥带动能力的有关精神,开展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区推进规范发展,整体提升带动能力行动。
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示范社联创制度,完善了培育认定、分级递进、动态监测淘汰、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社培育创建长效机制。树立了一批特色产业突出、运行较规范、规模经营适度、技术应用先进、带贫扶贫能力较好的规范标杆和样板。全区创建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87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34个、市级61个、区级185个。对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的给予20万元,省级示范社的给予10万元项目奖补,体现了谁能干、谁干得好,就支持谁的良性循环机制。
按照“组建一个合作社、兴起一项大产业、致富一方老百姓”的工作思路,以“四跟进”(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运作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推广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蓝天模式”,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土地流转带动模式,以机械化耕作,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机服务托管模式,采取 “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抱团发展模式,组建草畜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模式、折股量化分红模式等,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和合作社做实做强。
主要采取土地流转奖主体、财政项目帮主体、金融保险扶主体、人才培养强主体等多种措施,支持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区政府每年筹措100万元,连续3年对流转土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2019年,注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产业扶贫、定点帮扶等项目资金达到1.8亿元,对需要担保的合作社,区农业投资公司提供了担保。对享受各类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资产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实现“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利润分配机制,确保了合作社发展能够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推荐特色产业工程贷款1.2亿元,落实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合作社的全覆盖。86个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对接,与种薯(禽)企业合作,参与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应用良种,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速度。全区到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服务就业的大学生120人,派驻农业科技特派员49人。
建立健全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指导、监督管理、统筹保障和扶持激励机制。连续7年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把新型经营主体列入全区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重点,通过整合资金、银企对接等多种方式,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落实保险保障、税费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配齐了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包乡包村包合作社,全程指导服务。
一是合作社规范程度不够。部分合作社存在为取得国家项目资金、融资支持、提高贷款额度等目的而设立的,未按照合作社章程进行正常运作,没有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空壳社”“挂牌社”。二是合作社主要成员综合素质较低。近年来,安定区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是管理层素质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合作社发展的要求,合作社主要成员文化水平低,合作社财力有限,聘请专业会计的较少,账务不规范。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全区示范社达287个,占全区合作社的13.8%,示范带动作用弱,扶贫带贫效果不明显。四是合作社融资难度大。合作社作为农民组织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押担保资产,现有的储藏设施、日光温室、库房、农机具等农业设施因评估缺失在市场上不能形成抵押资产。
一是强化规范建设。着力推进依章办社、依法登记、机构协调运行、盈余科学分配四项重点,探索规范的有效方法路径。二是拓展业务范围。引导合作社从单一业务向产加销多种业务拓展,以主营业务为基础,向加工流通延伸。三是丰富出资方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挖掘农村资源要素价值,引导农民以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各种资源要素作价出资办社入社,扩大成员覆盖面,提高成员参与度。四是增强服务功能。选择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合作社,积极稳妥开展内部信用合作,推广以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业务合作模式,提供农民群众单个办不了、发展最需要的服务。
通过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组建多种形式的联合社,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一是努力推进区域联合。借鉴宕昌县的做法,充分发挥农投公司、龙头企业的作用,各村组建村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成立联合社,区级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区乡村全覆盖。二是大力推进行业性联合。借鉴“蓝天”模式,鼓励合作社自愿组建若干家行业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增强竞争力。三是积极推进产业链联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类经营主体联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构建扶持体系。加大财政支持、信贷担保、税费减免、条件改善的力度,构建合作社发展需要的支持体系。用好、管严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充分发挥合作社辅导员工作队伍指导服务作用。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把各级示范社作为政策支持重点,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开展示范社评定和动态监测,建立示范社名录,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农扶贫监测台账。三是强化保障机制。把推广“宕昌模式”、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作为产业扶贫中最急需、最薄弱、最需要花大力气做好的一件大事,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双进双促”模式,走出一条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新路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安定增添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