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廖巧玲 李 婷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2017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发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3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浪潮日渐兴盛。对工业大省来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上升到关系整个湖北振兴发展的新高度。
我省工会抓住有利契机,认真落实《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从9个方面提出30条改革举措,打出系列“组合拳”,稳心留人服务企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绿染千湖岸,画卷渐次开。
“涨工资了!幅度还不小。”收到工资到账的短信,青年工人刘洋格外激动。
技校毕业后,刘洋到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了工人。数月前,公司召开年度工资集体协商会议。
集体协?商竞赛(摄影:白爱萍)
会上,在6名职工代表的鉴证下,公司工会和公司法人代表签订了技术工人待遇专项集体合同。这是当地企业签订的首份技术工人待遇专项集体合同。
该合同共8条,对技术工人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权益上维护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合同规定,技术工人对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或技术改进带来利润增长的,在增长利润中提取5%给予奖励,计算周期为一年。若有重大工艺改进带来安全、环保效益,奖励金额经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确定。对于一线技术工人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行业领先、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的,连续五年分别提取净利润的12%、10%、8%、6%、2%给予奖励。
去年8月,武汉市工会集体协商竞赛首次举办,借以促进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质增效。
根据“培训竞赛+点评观摩+基层实战”的“竞赛+”工作思路,竞赛前,市、区、系统工会分层进行集体协商专题培训,在此基础上选拔出一批由工会干部和集体协商指导员组成的市级参赛队伍。
有一场比赛被誉为“精彩中的精彩”。硚口区总工会所代表的职工方,在提高企业起薪标准的议题中,依据武汉市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等地方政府文件据理力争,并根据行业的整体情况提出增加交通补贴和伙食补贴;江岸区总工会所代表的企业行政方,用数字说话,全面阐述企业现状,既回应了职工的殷切期盼,也维护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协商的议题基本达成一致……
这几年,我省把集体协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探索了“双要约”、“上代下”、“上参下”及集体协商代理工作制等方法。
湖北省总工会整合内部资源,集中地方、产业和企业工会的优势,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向集体协商工作倾斜,形成全会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工作合力。
各级工会经常深入基层、企业、车间,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开展集体协商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
一项职工发明专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3亿元!
两年前的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我省职工首次斩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公司历时8年,解决了雷电灾害预警装置的世界性难题。
而这只是全省1300万职工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工会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激励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荆楚大地迅速崛起。
从“靠力气吃饭”到高级电工,来自河北的农民工侯金秀,在湖北成为中铁大桥局一公司的正式职工。
他从未想过自己只有初中文化,能拥有19项革新成果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
“技能培训,把我这块石头点成‘金’。”侯金秀感慨地说。
几年来,在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建设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征程上,全省各级工会组织使命在肩。像侯金秀一样,全省已有逾17万的技术工人通过技能培训,进入提升素质的“快车道”。
去年3月15日,我省劳动和技能竞赛在中建三局大东湖深隧项目工地启动。
全省各行各业广泛展开的这一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协作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有超过8000家单位和200多万一线职工参与。主题劳动竞赛重点在全省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举办。
据了解,此次活动更多地面向青年职工和农民工,加强了对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并将选树更多的“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和“荆楚工匠”。
近年来,通过劳动和技能竞赛,省内有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阮羚从一线工人到首席专家,带领他的团队创造20项“世界第一”,让中国特高压技术走向世界;
炉前工刘自力成立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带来团队技术攻关45项,创效益千万元;
杨祉刚从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模、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带头创新的同时,为全省千万产业工人发声;
……
除此,一项项积极的探索正在发生并产生着实效:一批产业工人培养基地建成;职工网上“免费课堂”上线;湖北省职工众创空间建立;两届省级职工创业创新大赛成功举办……
“发挥工会群众工作优势,厚植工匠精神沃土,锻造工匠型产业大军,引领广大职工投身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董永祥说。
让更多的一线工人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工匠从车间走向社会。如果全社会像培养大师一样培养技术工人,像呵护国宝一样呵护技术工人,为工匠们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自然不再需要为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而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