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瑛 王玉忠 于光松
摘 要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和高校专业认证档案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探索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专业认证背景下,加强高校专业认证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从而提高专业认证档案的信息服务和利用水平,服务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档案 建设 管理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rchiv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aper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and measures of archiv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tilization level of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rchives, serve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rchive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档案工作是高校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档案真实反映高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是学校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教育资源,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息资源,因此高校档案工作应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步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重要条件。通过专业认证,实现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际互认,与国际教育接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有助于高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专业认证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进行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全过程,为专业认证提供真实有效的支撑材料。因此,建设和完善高校专业认证档案,有助于高校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从而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高学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
一、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高等教育认证起源于美国。其中,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高校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业教育工作者和专门职业协会一同进行,是提高和保证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国际上已实行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采取多种举措,促进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协调有序发展,专业认证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专业认证开始于工程教育专业,2006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正式加入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六国发起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华盛顿协议》,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实现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教育部于2008年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开始医学类专业认证,并研究制定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对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全国启动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此外,其他如经管类、农学、理学、新闻学等专业也陆续开展专业认证试点,极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专业认证档案建设的现状
当前,高校档案一般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相关规范,收集保存学校各种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其中收集利用较多的主要是各专业学生的学籍信息、毕业生的毕业及学位信息、在校成绩单等档案[1]75。专业认证相关档案,如反映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本科教育办学标准的档案资料,学校为达到毕业生能力要求和专业教育标准而确立办学定位、制订专业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的相关档案,以及反映办学宗旨、开展教学管理、理论和實践教学、学生考核和评价等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大多没有系统地进行收集整理,档案收集和管理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专业认证需要。
1.归档范围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档案的收集整理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标准是教育部专业认证的主要依据,现有的专业教育档案主要在以往本科教学评估和审核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没有根据专业认证标准进行整理、归类、调整,不方便查缺补漏,并及时补充归档。因此,应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档案归档范围,明确归档要求,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认证档案材料,为专业认证提供佐证材料,满足认证需求。
2.档案材料规范化程度不高。以教学档案为例,存在着档案收集归档不及时,分散保存在各教学单位管理人员或教师个人手中;档案归类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教学文档目录进行归档,案卷目录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档案内容不规范,部分图片影像资料不清晰,部分档案资料缺失,或以打印代替签字,有的资料没有形成时间;同一类档案资料的书写格式不一致、模板不统一等。
3.档案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高校二级院系大多没有形成专门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也往往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或系秘书兼任,往往缺乏档案意识,档案业务素质不高,造成档案归档不及时,收集内容不规范等现象。目前,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多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档案载体和形式多样化并存,既有纸质材料,也有电子数字化、多媒体、视频等材料。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必要加强专业认证档案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效率。
三、高校专业认证档案建设和管理措施
1.合理制定专业认证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内容。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四个领域;二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标准,分为10个主领域和40个亚领域,包括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2]3。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和指南,可以合理规划档案归档范围,设置专业认证档案的归档目录。
(1)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标准的10个主领域:宗旨与结果、教育计划、学业成绩考核、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持续改进,建立专业认证档案一级目录;依据40个亚领域建立专业认证档案二级目录。内容包括:①办学宗旨与结果档案。包括宗旨,医学院校及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办学宗旨制定过程的参与情况;反映院校在课程计划等方面自主权和学术自由;以及规定医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预期教育结果的文件资料等。②教学计划档案。包括课程计划与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课程计划的结构和组成、课程计划管理、与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等标准要求方面的各类文件资料。③学业成绩考核档案。包括学业考核方法相关要求;考核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考核是否促进学生学习,确保学生实现预期的教育结果;以及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相关的原始资料。④学生情况:招生政策及录取、招生规模、学生咨询与支持体系、学生代表参与学校事务等资料。⑤教师情况:教师聘任与遴选政策、教师活动与教师发展策略等情况,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⑥教育预算: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临床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专家、教育交流相关文件资料。⑦教育评价:教育监督与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反馈、学生表现、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情况。⑧科学研究:教学与科学研究、教师科研、学生参与科研情况。⑨管理与行政:管理结构、职能,政策制定、决策过程及政策执行的监管情况;医学院校与教学管理部门领导,行政人员及管理,与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情况。⑩持续改进:定期回顾和评估自身发展,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的相关资料。
(2)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标准中的113条基本标准和80条发展标准,结合学校具体工作和学院专业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各类档案资料,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专业认证档案资料。如国家和主管部门下发的专业认证相关政策,学校和职能部門为专业认证提供的支撑档案、政策性文件,以及针对专业认证的专门档案[3]22,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及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日常教学活动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各类原始信息资料。
2.加强档案管理,提高专业认证档案建设的规范性。对照认证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标准规范专业认证档案内容,根据学校档案文档管理规定,及时收集本科专业认证档案,及时归档整理;按照专业认证档案目录分门别类进行归档,确保归档材料内容与档案目录相一致。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档案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档案意识,确保档案归档及时规范。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提升全员档案责任意识,营造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良好环境。
3.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效率。高校档案工作的使命是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服务学校各项工作。专业认证档案真实记录了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专业认证档案的有效利用能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通过分析现有的专业认证档案,对照专业认证标准,查找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完成专业认证自评。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根据入校评审专家意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不断改进整改,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归纳档案信息中人才培养反馈信息和评价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的各类档案,必须经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整理归档和加工编研,使档案资料成为系统有序的知识信息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必须合理规划专业认证档案整理,制定健全的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制度,提高档案收集和管理效率,逐步建立优质、全面的专业认证档案信息库。
4.加强专业认证档案信息化建设。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则是核心要素。随着国家“互联网+高等教育”和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等校际共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和教学案例资源共享库,为专业认证提供丰富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库。同时,加强专业认证档案数字化建设,将现有的部分专业认证档案和档案目录数字化,构建专业认证多媒体数据库和数字化目录查询系统,建立专业认证相关的多种渠道网络平台,便于认证专家进行线上审批和入校实地查阅,也方便广大师生查询、学习,从而提高专业认证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5.加强专业认证档案安全建设。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效率,也对档案资料的安全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认证数字档案管理中,要采取多维管理和控制,加强档案安全和保密意识,健全专业认证数字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硬件投入,加强系统安全防护,构筑网络安全防护墙,有效监控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安全隐患,保持系统软硬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档案载体、网络和系统等安全,提高专业认证档案安全管理意识和系统安全防范能力[4]68。在专业认证档案资料的使用中,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查询和拷贝权限,保证专业档案资料的安全,也为不同用户提供优质安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严瑛,刘成玉.论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建设[J].兰台世界,2015(20).
[2]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3]程晶晶,徐建.面向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档案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23).
[4]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