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娟
“反馈”又叫回赠,强调的是信息的输出与输入,被人称为“学习的生命线”和“冠军的早餐”。泰山区上高学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学校紧抓“教研科研兴校”这一法宝,以反馈式教学为抓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反馈,实现了目标设计、信息传递和教学调控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化,知识的传递由线性到立体交互的转变,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反馈信息的双向性和及时性,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程度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绩有了大幅提升。
双向反馈的实施要求
反馈目标设计的双向性。一是学情诊断,为目标设计提供反馈依据。反馈目标不是单向的教师设计,而是教师依托学情做出适实性的双向调整。教师在新一阶段的教学前,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征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等),我们称之为“前馈”。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备课更具针对性,还有助于教师做好学前诊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可以学会的简单讲,学生还没学会的重点讲。像这样立足于学情反馈的学习目标设计更加科学、高效。比如在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用、为、加、洞、群、马、几、竹、牙”等生字,“加”在数学课本上学过,“牙”在牙膏上见过,“几和马”学生已经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需要对剩下的字根据字形和字义展开分散学习(随文识字、字源识字、联想识字、加减识字)即可。
二是逆向设计,让反馈标准走在教学之前。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时刻知道“去哪里”和“如何去”。除此之外,“到了吗”是双向反馈的研究重点。如果把学习比作射箭,那么学习目标可以表述为学会射箭,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围绕“射箭技能”展开学习和练习,但是如果师生都找不到靶心,整天拉弓训练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设定目标后还要有一个清晰达成的评价。有了评价,师生双方便可以共同检验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比如设定的目标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馈标准可设定为“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能够分别运用欢快和舒缓的音调读课文”。有了这样的标准后,师生可以随时检验是否达成了目标,还有何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反馈任务的双向性。师生在实施反馈任务(问题、活动)中,也可以进行双向反馈。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根据问题和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反馈,反思问题和活动设计的难度是否合理。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问题和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我反馈,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调整自己的学。
比如在探究“多边形外角和”时,教师画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走一圈,看最后学生回到出发点时跟初始位置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活动开始后有的组乱走,有的组边走边画,有的组先猜再走……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设计得太宽泛,应该在图上标出走的同学每转一次的角,这样为外角学习做铺垫,调整以后学生做起来容易多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这就是活动的进程给师生的反馈,让老师和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和行为,使之尽可能好地接近目标。
反馈通道的双向性。按照反馈的定义,教师与学生有对信息的输出,就有对输出信息的反馈输入。输出与输入是对同一个反馈信息,同一个反馈通道的一次信息的小循环。在很多课堂中,很多时候只有教师的单方面的讲授,而没有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很多活动的开展只有学生展示交流,而缺少教师的反馈提升。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学生用一句“我答对了吗”作为结束语,其他学生用举不同手势的方法来反馈这名学生。这些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同时被“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教师同时捕捉到,双方对此反馈信息皆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若多名同学反馈答案有问题,则回答问题的学生会立刻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此时教师以导向性反馈予以纠偏;若大多数同学反馈正确,则回答问题的学生立刻会有成就感,以支持这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教师则继续进行课程。
反馈调控的双向性。对于同一个活动产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是输出、反馈、调节和输出,那么对学生来说便是输入(接受)、输出、反馈和调节,师生之间应该是双向回转式反馈。比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板演,黑板上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大致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就可以针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调控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做、听、讲等同样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反思自己错在哪儿、怎样改正、用到哪些知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怎么解,即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行为。
反馈环境的双向性。反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取得进步,师生关系是关键,试想一个秩序混乱,或者学生正襟危坐不敢出声的课堂环境会有顺畅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吗?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学生就肯倾听、善思考,信任老师,把老师或同伴的引导纳入自己的学习范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同样,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也愿倾听、善捕捉、尊重学生,随时把学生的需要转化为教学行为,并再次调整输出给学生。这种融洽、开放的氛围,师生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双向反馈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为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目标-活动-评价”一致,获取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我们先从备课入手进行改变,结合探索反馈教学的流程,设计了学情反馈、形成反馈、运用反馈等环节,加入了过程评价、达标评价的设计,让老师紧紧围绕着目标开展教学。经过教改的持续推进,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反馈标准越来越具体。尝试反馈教学以来,老师们有意识地在问题和活动设计后加入嵌入性评价,既有对学习行为的评价,也有学习内容的评价。比如在教学识字法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标准:每多汇报一种加1分;认真倾听别人汇报能及时补充,并进行归纳加2分;举例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加3分。有效引导学生在思维认知上不断深化,并在与同伴交往中进行学习。
获取反馈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以前,老师们主要通过提问与理答来获取反馈信息,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现在,老师们特别关注通过观察、倾听、设计反馈练习等来获得反馈信息,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评课发现,老师们走到了学生中间,发现了隐藏在学生中的好做法,邀请更多的学生参与反馈,“谁再来分享下自己的想法”“你的理由是”“谁有不同观点”等成了老师们的基本用语。老师们还特别注意提问后等待时间的应用,反馈回的信息思维含量更高了。
反馈形式越来越多样。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小组或者同伴对话时的学习,特别有效。学生们会用彼此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不过学生间的反馈评价可能会缺乏科学规范的表达,这时老师需要做好引导,给学生明晰正确的信息。
要想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课堂上除了反思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之外,还应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反思,如,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真正启发我思考的是什么?我对于什么感觉困难?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没思路、犯错、不理解都是学习的一部分,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学习就没有真正发生,这有利于让学生遇到困难不被吓倒,建立学有所成的自信心,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
双向反馈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积极主动地多方位去捕捉、收集反馈信息,而非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教学;只有意识到“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缩小已有知识和能力与未来想要或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间的差距”,我们才可能提供真正的帮助,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完成教学设计;学生的需要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没有反馈意识就看不到学生的需求,教与学就会失衡。正确、及时的反馈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后,学生会越来越愿意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論都会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