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出土文献用字情况,“憎愠惀之脩美兮”中的“脩”古本当作“攸”“”或“卣”,今本作“脩”或“修”乃是后人改动所致;“愿荪美之可完”中的“完”不必从一本作“光”,古代元阳二部关系较近;“蹇吾願兮”中的“願”当读为“前”,前行之义;“易初本迪”之“本”当为“不”字之误,“不”读为“背”。
[关键词]出土文献 《楚辞》 校读
[作者简介]徐广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哈尔滨 150025)
[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2-0115-07
《楚辞》中的疑难问题,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努力,能用传世文献解决的问题,前人基本上都已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也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出土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发现公布,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看到了与屈原生活时代大致相同的文字材料,这些新材料为我们解决《楚辞》疑难问题提供了基础。
一、《哀郢》:憎愠惀之脩美兮
脩,洪兴祖引一本作修。
“脩”“修”多形成异文,如《离骚》“夫唯灵脩之故也”,黄省曾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脩”作“修”;《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朱熹本、黄省曾本、明翻宋本、朱多煃本、庄允益本、毛晋本“修”作“脩”。关于“脩”与“修”的关系,洪兴祖在“恐脩名之不立”下曰:“脩与修同,古书通用。”[1]12姜亮夫在《楚辞通故》脩、修条下说:
《楚辞》脩字,皆修字借,无用脯修一义者。脩字凡四十余见,在屈、宋赋中, 皆作脩,无作修者,汉人赋中则多作修,惟《天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作修。
依屈、宋用字例之,则亦脩之误。其义大抵不出修长、修美、修饰三义……《楚辞》修字凡十余见,皆在汉人赋中。《楚辞》修字多训修饰,此字之本义也。然屈、宋赋,皆以脩脯字为之,惟汉人赋乃作修……则吾人谓修乃汉人字法,而脩则屈宋字法也。[2]420-421
今按:脩、修二字在《楚辞》中共出现46次。脩,出现35次。《离骚》出现18次,《 天问》出现1次,《九章》出现4次,《九辩》出现2次,《大招》出现1次;汉人作品中出现8次,其中《七谏》出现3次,《哀时命》出现1次,《九怀》出现1次,《九叹》出现3次。修,出现11次,屈宋作品中出现5次,其中《天问》《远游》各出现1次、《招魂》出现3次;汉人作品中出现6次,其中《七谏》《九怀》各出现2次,《九叹》《九思》各出现1次。
姜先生对《楚辞》中“脩”“修”的意义总结得较为全面,但这段话还有一些问题。第一,根据上面的统计,“脩”字在《楚辞》中共出现三十五次,而不是“四十余见”。第二,屈、宋赋中,除了《天问》以外,《远游》有一處、《招魂》有三处作“修”。“屈、宋赋中,皆作脩,无作修者”之说不确。第三,《楚辞》“脩”“修”皆用,并无严格区别,《天问》中的“修”字不一定是“脩”字之误。第四,《楚辞》中“修”字共出现十一次,汉人赋中只有六处。“《楚辞》修字凡十余见,皆在汉人赋中”之说不确。第五,屈、宋赋及汉人赋除了用“脩”以外,还用“修”,“吾人谓修乃汉人字法,而脩则屈、宋字法也”的结论与《楚辞》实际用字情况不符。姜先生这段话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仅仅是根据《楚辞》用字情况分析得出的,如果结合出土战国秦汉古文字材料,姜先生的说法中还有可修正的地方。
“脩”字,已见于战国文字[3]263,在战国秦汉时代,其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第一,用为本义,如包山简255、257中的两个“脩”字;第二,用为地名,如魏玺“脩武”;第三,读为修,如青川木牍“更脩为田律”“以秋八月脩封埒”、“脩波(陂)堤”;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简4“故腾为是而脩法律令”、《为吏之道》简5“正行脩身”“地脩城固”;第四,读为滫,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诘咎》“以脩康(糠)寺(待)其成也”;第五,读为涤,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道经》:“脩除玄蓝(鉴),能毋疵乎?”乙本:“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北大汉简《老子》简145:“脩除玄鉴,能毋有疵虖?”简帛本中的“脩”,传世本皆作“涤”。又帛书《老子》卷前古佚书《称》:“诸侯不报仇,不脩佴(耻),唯乂所在。”整理者疑“脩”读为“涤”。
“修”字战国文字中未见,“修”字所记录的意思,战国楚文字材料多借“攸”等字表示,如:
1.攸(修)之身,其悳乃贞(真)。攸(修)之家,其悳又(有)舍(余)。攸(修)之向(乡),其悳乃长。攸(修)之邦,其德乃奉(丰);攸(修)之天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郭店《老子乙》简16-17
2.昏(闻)道反己,攸(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衆近从正(政),攸(修)身近至仁。 郭店《性自命出》简56-57
3.人民少者,以攸(修)其身。 郭店《六德》简47
4.昏(闻)道反己,攸(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衆近从正(政),攸(修)身近至仁。上博一《性情论》简25
5.天地四时之事不攸(修)。 上博二《容成氏》简36
6.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则民莫不从矣。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简6
7.共王使王子辰聘于晋,或(又)攸(修)成。 清华贰《系年》简087-088
8.母(毋)攸(修)长城,母(毋)伐廪丘。 清华贰《系年》简123-124
除了以“攸”表“修”以外,还以“”“卣”表“修”,如:
1.备(修)庶戒,方(旁)时安(焉)作。 上博八《兰赋》简2
2.我亦隹(唯)又(有)若且(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 清华
《说文·止部》:“歬,不行而进谓之歬。从止在舟上。”此“歬”为前进之“前”的本字,但“前进”之义,后人多借“前”字为之,而“前”本为“剪断”之“剪”的本字。前,前进,往前走。《广雅·释诂二》:“前,进也。”
《说文·足部》:“蹇,跛也。”跛,走路困难。故“蹇”又引申出“难”“困苦”等义。《广雅·释诂三》:“蹇,难也。”《易·蹇》:“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蹇”在本句中,是楚辞中常见的句首状语。“轸石崴嵬,蹇吾愿兮”是说“山石崎岖,我艰难前行”。
四、《怀沙》:易初本迪
王逸注:“言人遭世遇,变易初行,远离常道,贤人君子之所耻,不忍为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亦收《怀沙》一文,其中“迪”作“由”。洪兴祖、朱熹还指出“一无初字”。此为异文情况。《史记集解》云:“王逸曰:‘由,道也。”《史记正义》曰:“本,常也。言人遭世不道,变易初道,违离光道,君子所鄙。”黄灵庚指出,“远”为“违”之讹,“光”为“先”之讹[12]318。
今按:首先,解决“迪”“由”异文问题。我们认为楚辞原本当作“迪”。第一,各本楚辞《怀沙》皆不列“迪”有“由”之异文的情况。第二,《补注》本《章句》无“迪,道也”之注,但正德本、隆庆本、刘本、湖北本、朱本、冯本、俞本、庄本《章句》有,说明上述版本与《章句》本一样,原文皆作“迪”。第三,“迪”训“道”,乃古之常训。《说文·辵部》:“迪,道也。”《广雅·释诂下》:“迪,道也。”《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孔安国传:“迪,道也。”王注中的“常道”,是王逸串讲句意时对“迪”字的随文而释,不存在学者所说的“增字解经之嫌”。第四,古书中“迪”“由”可通用。郭店《缁衣》简19:“《君陈》员:‘未见圣,如其弗克见;我既见,我弗迪圣。”迪,今本《缁衣》作由。上博《缁衣》简15引《吕刑》员:“播刑之由。”[13]191由,郭店本、今本作迪。《史记》作“由”,楚辞作“迪”,正如今本《缁衣》所引《吕刑》“播刑之迪”的“迪”,上博简本作“由”,郭店本作“迪”一样。因此,不同本《怀沙》作“由”或作“迪”,是可以共存的,不必据一本而改另一本。第五,《史记集解》引王逸曰“由,道也”,情况有些复杂,我们试作分析:其一,《章句》原有“迪,道也”之注,《补注》本后来遗失,而正德本等保留,《史记集解》引王注时,为迁就正文而改为“由,道也”;其二,《章句》原无“迪,道也”之注,《史记集解》所引王注来源不可考,正德本等据《史记集解》而增该注,为迁就正文而改“由,道也”为“迪,道也”。因此,有学者据《史记》作“由”而认为楚辞也应该作“由”,实无必要。在古书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同一部书的不同文本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是极其常见的现象。“迪”“由”的差异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其次,洪兴祖、朱熹皆说一本无“初”字。我们认为当有“初”字。因为上下文皆四字句,若此处为三字句,不协。
再次,我们说“本”字。本,该做何解,意见较为分歧。学者或采取阙如态度,如朱熹云,本迪,未详[14]88。或就“本”字立说,如钱澄之认为,本迪是本然当行之道[15]6688。陈本礼认为,本迪是本于先人启迪之道[16]10509。钱、陈之说,非但不合文意,还有增字解经之嫌。王夫之曰:“易,变也。初本迪者,始所立志,本所率由也。”[17]6981戴震云:“初之本迪,犹工有规画绳墨矣。”[18]59王、戴所断,屈赋无此句法。或从校勘入手,如汤炳正据洪兴祖、朱熹所谓“一本无‘初字”而认为当作“易本迪”,犹言改变本来的道路[19]150。然正如上文分析所说,若此处为三字句,不协。尤其后文有“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与此句法一律,也可说明当有“初”字。闻一多怀疑本当作变,变卞古通。推测讹误缘由是,此盖本作“易初卞迪”,卞与草书相似,故误为本[20]80。目前所见出土材料,用草书抄写古书的情况较为罕见,且未见“本”字写作“”形的。故闻说不可信。姜亮夫认为此句当作“易由初本兮”,后人因不审易由之义,变为易初,而又误作迪也。又解释易由为今之夷犹,夷由,为行事不决也[21]484。姜说对原文改动太大,过于迂曲,不可信。苏雪林根据屈赋用字习惯,亦认为“姜说虽辩”,然“不敢取”[22]348。刘永济怀疑本作“易初不由”,不本形近致误[23]178。黄灵庚认为,刘说有致,然覆刘说犹有剩义。因易初、本由,相对为文,皆述宾之语,若作“不由”,言不道,则为偏正之语。黄氏根据郭店楚墓竹简及马王堆帛书凡言“背叛”字皆作“伓”的现象,认为《怀沙》此“不由”当作“伓由”。“易初伓由”,言违初背道也。黄氏分析讹误原因时又说,汉时旧本,“本”作“伓”,东汉以后讹作今本“本由”“本迪”。黄氏还说:“幸二千二百余年前竹简文字今得重见,千年未决之讼,于此得决。”黄说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怀沙》原文到底作“不由”还是作“伓由”,未交代清楚。如果原文作“不由”,则“不”“本”有讹误的可能,如果作“伓由”,“伓”“本”字形距离则稍远,讹误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当作”一词含糊,不知黄先生本意是将其理解“当读作”还是“当写作”。如果理解为“当读作”,则“不”通假为“伓”;如果理解为“当写作”,则“不”是“伓”之讹字。从其表述“汉时旧本,‘本作‘伓,未讹”来看,黄氏似乎认为原文当写作“伓”,但正如上文分析所说,“伓”“本”字形距离稍远,讹误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认为原本作“不”,虽可解决字形不近的问题,但“不”与“伓”通假的问题无法解决。因为就目前所见古文字资料,还未发现“不”与“伓”相通的例子。第三,黄氏认为,“不、本形似,古书亦互讹”。然所举却为丕、本讹混之例。因此,黄氏認为“千年未决之讼,于此得决”,实未然。
我们认为《怀沙》原本无“本”字。王注未单释“本”字,根据注与正文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断,注中的“变易初行”与张守节《正义》中的“变易初道”当是释“易初”二字的,“远〈违〉离常道”与“违离光〈先〉道”当释“本迪”二字的。“迪”有“道”义,上文已说明。查故训古注,“本”无“常”义[24]1066-1067,王注中的“常道”是串讲句意时对“迪”字的随文而释,而不是释“本迪”二字的。《正义》有“本,常也”之训,乃是就已讹之本及误会王注“常道”而加的。既知“迪”在文中可理解为“常道”,则与“违离”相对的只剩“本”字了,然“本”无“违离”之义,注中“违离”当非释“本”字的。因此,从《章句》及《史记正义》保存下来的古注看,与注文“违离”相对的正文一定不会是“本”字,而应该是一个在意义上与“违离”相近的字。张守节虽就讹本及王注释“本”为“常”,已失古本原貌,然其对文意的理解,受王注的影响,还是大致不误的。
《怀沙》今本之“本”字当从刘永济说,为“不”字之形讹。在古书流传过程中,文字因形体相近而产生讹误是极常见的现象。汉代隶书“本”可写作“”形,“丕”作“”形,两个字的写法极为相近,文献中有“本”“丕”讹混的现象,如前面黄灵庚所引《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隶书“木”可写作“”形,与“本”字形接近,古书中有“木”和“本”讹混的现象,如《淮南子·内篇》:“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美则上宁。”王念孙指出,本当为木,上文木之有根即其证。隶书“不”可写作“”形,与“丕”形体接近,文献中有“不”“丕”讹混现象,如《史记·晋世家》“郑不孙”,张文虎指出毛本“不”讹作“丕”[25]400。“木”与“本”讹混,“不”与“丕”讹混,实际上只是争一横之有无,与隶书“脩”与“循”讹混为只争一竖之有无,当属同类现象。因此,“不”讹为“本”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但“不”不能如字读,黄灵庚已经指出。“不”当读为“背”。不,帮纽之部,背,并纽职部,声母帮、并同为唇音,韵部之、职对转。“不”声与“背”声常通用。在出土古文字资料中,常见“伓”读为“背”的现象。读者可参看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及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伓”,《说文》未收,据汉字结构通例,当分析为从人,不声。上博简《孔子诗论》:“《浴(谷)风》。”“”读为“背”。“”从“否”声,“否”从“不”声。侯马盟书:“俖盟犯诅。”“俖”读为“背”。“俖”从“否”声,“否”从“不”声。清华柒《越公其事》简37:凡市贾争讼(反)(欺)巳(诒)。整理者根据第四十三简作“反不巳”,怀疑“巳”当读为“反背欺诒”。并指出当读为背,违背的意思,反背,当是指背离事实真相。整理者为第四十三简“反不巳”所作释文为“反不(背)(欺)巳(诒)”,直接读“不”为“背”。根据简文文意,读“”“不”为“背”当可信。上皆“不”“背”相通之证,尤其清华简《越公其事》第43简更是“不”“背”直接相通的证据。
背,违也。《诗·大雅·瞻卬》:“谮始竞背。”陈奂传疏:“背,犹违也。”《楚辞·离骚》“背绳墨而追曲兮”,洪兴祖注:“背,违也。”“背迪”,即违离常道,与“易初”结构相同,“易初不(背)迪”即“改易初心,违离常道”。据《章句》“远〈违〉离常道”,知王逸所见本作“不”不误,其误当在王逸之后。
[参 考 文 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姜亮夫.楚辞通故:第2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汤余惠.战国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2.
[6]崔富章.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李家浩.谈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谈包山楚简的“人”等[C]//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简研究:第1辑.上海:中西书局,2012.
[8]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何剑熏.楚辞新诂[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0]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1]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钱澄之.屈诂[C]//吴平,回强达编.楚辞文献集成(拾).扬州:广陵书社,2008.
[16]陈本礼.屈辞精义[C]//吴平,回强达编.楚辞文献集成(拾伍).扬州:广陵书社,2008.
[17]王夫之.楚辞通释[C]//吴平,回强达编.楚辞文献集成(拾).扬州:广陵书社,2008.
[18]戴震.屈原赋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汤炳正,等.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0]聞一多.楚辞校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1]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2]苏雪林.楚骚新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3]刘永济.屈赋通笺笺屈余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5]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7.
[责任编辑 王洪军]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ofreads“Xiu(脩)”in“ZengYunLunZhiXiuMeiXi(憎愠惀之脩美兮)”should be “You(攸)”、“You()”or“You(卣)”in the ancient version and todays version may be alter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mainly using unearthed literature material.“Wan(完)”in “YuanSunMeiZhiKeWan(愿荪美之可完)”doesnt need to be “Guang(光)”,because of a more recent relationship between“Yuan(元)”and “Yang(阳)”.“Yuan(願)”in “JianWuYuanXi(蹇吾願兮)”should be read as “Qian(前)”,which means “go ahead”.“Ben(本)”in “YiChuBenDi(易初本迪)”should be “Bu(不)”,which is read as “Bei(背)”.
Key words: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Chu Ci Rec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