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会 周建忠
摘 要:目录学在我们的古籍整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阅读、科研中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功能,利用目录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学术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在楚辞研究中,目录学对我们梳理楚辞的学术源流和楚辞研究的辨伪考证有着重要作用,利用目录学可以明了学术动态,洞悉研究现状,帮助學者们有效地运用已有成果,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目录学;楚辞;作用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2-0098-04
目录学是一门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前人在实践中研究如何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1]8利用目录进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一切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读书治学,不可不从目录做起,由目录得书籍,事半功倍。
根据目录学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历代楚辞学研究的发展,考察楚辞研究的现状,梳理楚辞学术源流,亦可以根据相关著述对楚辞研究进行相关的辨伪考证等。
一、利用书目著录观历代楚辞学发展
“楚辞”一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2]3815“楚辞”的含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变化过程。金开诚先生在《楚辞选注》中指出楚辞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已具有三重涵义:诗体、作品、书名。[3]323
《楚辞》成为书名,源自于刘向对群书的校订,王逸谓:“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可知刘向时“楚辞”已成专名。在刘歆《七略》中《楚辞》被放在“诗赋略”第一类“赋(屈原等)”中,然而刘向《楚辞》早佚,不能确知篇章卷数。根据王逸《楚辞章句》序:“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4]大体可知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卷。现通行本的十七卷,是王逸补增了自己的作品《九思》。《汉书·艺文志》较大程度保留了《七略》的成果,收录了“屈赋之属”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其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楚怀王大夫,有《列传》。唐勒赋四篇。楚人。宋玉赋十六篇。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5]1747
“楚辞”在目录学著作中成为一个部类,最早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其“文集录”著录“楚辞部五种五帙二十七卷”。阮孝标《七录》在“文集录”中首设“楚辞部”,并作为“集部之首”。“楚辞”能作为集部之首,诚如徐有富先生所说:“不是因为它多,而是因为它出现的时代早,风格独特,内容也和一般的诗赋不同。” [6]71由于《七录》已亡佚,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7]908的《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著录十部楚辞类书。唐代的史志目录记载楚辞类书目仅剩七种,隋唐著录数量的减少反映了这一时期楚辞研究有一定的没落。
宋代书目对楚辞类著作收录颇多。这一时期出现了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等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显示了宋代楚辞研究的兴盛。辽金元则相对没落。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书目著作中“楚辞类”书目大幅度增加,反映了清代学术的全面繁荣。《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载录十七部七十五卷。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收录清代楚辞类书目多达四十四部,分为辑注类二十九部、音义类七部、考证类四部、图谱类三部、评论类一部。清代的楚辞研究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实现了飞跃性突破。
楚辞学著作的数量清晰地反映在目录记载上,对我们了解历代楚辞学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大体而言,东汉、宋、明、清是我国楚辞研究的辉煌期。
二、利用目录著作明楚辞学术源流
利用目录著作所收书目,能直观看出书目数量变化,也能根据目录提要具体窥探书籍之间的学术关系,从中发现学术发展的渊源。
《四库全书》的编修是清代文化事业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国图书整理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同期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对书目地位进行阐发和认定,为检索、查阅书籍带来了巨大方便。以研究“楚辞中的植物”课题为例,《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楚辞类”中,与植物有关的研究专书有二: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四卷)、明屠本畯《离骚草木疏补》(四卷)。后者提要云:“是书以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多有未备,特于香草类增入麻、秬、黍。”[8]1260二书具有因承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补作。提要同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图书介绍,并对二书做出了价值评判。提要称《离骚草木疏》:“其征引宏福,考辨典核,实能补王逸训诂所未及。”[8]1268称《离骚草木疏补》:“自谓简过之,而实则反失之疏略。又每类冠以离骚本文及王逸注,拟于诗之小序,亦无关宏旨,徒事更张。” [8]1260比较可知,后者对前者虽有补定,但并未真正完成后出转精的任务。
今人黄灵庚所编撰整理的《楚辞文献丛刊》与《楚辞文献丛考》,是针对存世楚辞学古籍著作的一个汇总,乃“学术之公器、利器”。《楚辞文献丛刊》是各种古籍的影印本;《楚辞文献丛考》是一部丛书目录,汇集了《楚辞文献丛刊》所收录的楚辞类书籍。同时,《楚辞文献丛考》又是一部辑考体目录学著作,不仅著作书目内容,更对书籍相关问题进行考订辨证,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利用《楚辞文献丛考》一书,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书。如以所收《删注楚辞》一书为例。《删注楚辞》作者是明代张京元,是书为传世孤本,今天藏于浙江图书馆。据《丛考》考证知:该书刊刻于“万历戊午端阳日”;其底本大体以单行《章句》所合,其注以删取王逸者居多,或因朱子《集注》与洪氏《补注》。此外,《删注楚辞》在流传过程中,自《离骚》至《渔父》皆有朱墨批注。《丛考》云:“实抄录于戴震《屈原赋注》《屈赋通释》及汪梧凤《屈赋音义》,大致而言,眉批为《音义》,地脚批注为《通释》,而侧批为《屈原赋注》;然分段亦抄录于眉端。可谓一字不漏,惟未审为何人所抄。”[9]741《丛考》不仅显示了张京元在删注是书时所据资料来源,还说明了《删注楚辞》批注的形成过程。《楚辞文献丛考》对批注的考释,亦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戴震《屈原赋注》一书的内容。
三、利用目录著作知楚辞研究现状
目录著作是众多学科研究入门的指导书,对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最有效的目录著作当为专科目录,或者叫学科目录,即按一定规则将某学科的书籍汇编而成的一种目录。[1]218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免去了在大部头目录著作中搜检内容的不便。学科目录较为全面、完备地收录该学科的相关书籍,内容更丰富,检索更方便。
楚辞学是一门发展较为兴盛的学科,尤其是近百年来,著作蓬兴。今天要了解学术研究状况,利用学科目录搜索与研究相关的书籍极为方便。今人对楚辞学目录编撰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等。
姜亮夫先生的《楚辞书目五种》是一部反映从刘向、刘歆、王逸以来一千九百年间无数学者辑集、注释、考订、评议、辩论、图绘或绍述屈宋古辞成就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其内容分五部分,为《楚辞书目提要》《楚辞图谱提要》《绍骚偶录》《楚辞札记目录》《楚辞论文目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不同部分中找寻相关的参考文献,如研究“屈原的图像”问题,便可以在《楚辞图谱提要》中寻找,该部分收录了法书、画图、地图、杂项四大类七十七种。又如,《楚辞论文目录》以著录“五四”以来名家所撰写有关楚辞的论文目录为重点,在此以前的论文亦附收在内,共四百四十七题。是书编排仿朱彝尊《经义考》和谢启昆《小学考》体例,详载原书序跋。读者可以利用此书管窥原书著述宗旨、内容概要,大体掌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可以从中撷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崔富章先生是姜亮夫先生的学生,《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体例同原书,大体为补遗、续编工作。其编写说明称:“原书已著录的图書,增补版本和版本叙录;原编未著录的图书,则依次著录书名。”[10]总体而言,二书的完成,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完备的工具书,这也反映了学术发展与目录学工作的互相促进。
《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由周建忠著,施仲贞补,201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全”、“实”、“精”三大特点,资料搜罗宏富,超越前贤。是书尤其注重对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研究信息的全面把握,注重将考古资料发掘与文献记载之双重论据相结合。同时,此书不仅是书目解释,更兼有学者研究、著作研究、文学现象研究。本书相较于《楚辞书目五种》《续编》,做到了后出转精。由于距今时间更近,更多地吸收了新出成果,对于了解楚辞研究现状具有更加直接的帮助。尤其是对现当代学者的著述,未受到“厚古薄今”的影响,开风气之先,增加了许多关于现当代学者著作的收录。对许多时下研究热点都给予了积极热烈的回应。如“屈原否定论”问题,是书收录的相关的书籍有廖季平《楚辞讲义》、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等,并在相关书目下给出评议。可以说,新出《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做到了对楚辞书目搜罗的“贯通古今,涵咏中外”。此外,是书附录部分收《非楚辞著作中的楚辞成果目录》与《楚辞楚文化著作总目》,该部分可以作为楚辞专著的补充。
清代张之洞著有《书目答问》一书,其《略例》云:“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 [11]1因而为其开列不同学科的导读目录。学科目录的编撰是一个学科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相关研究者可以利用学科目录了解学术动态,找寻研究资料,深入研究论题,对于促进该学科的长久发展有重要意义。楚辞学的发展有着长久的未来,相关书目也将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修订。
四、目录学在楚辞研究的其他应用
目录学既可以达到追根溯源、窥探学术的作用,也可以达到去伪存真、考订学术的功能。目录学与从事版本学、校勘学等学科的研究联系密切,利用目录著作对图书进行辨伪考证,是目录学在版本学、辨伪学上的一个重要应用。例如有关朱熹《楚辞集注》刻本的问题探究。学界多以日本大正三年《内阁目》和南宋《中兴馆阁书目》的著录为证据,认为《楚辞集注》的初刻时间在朱熹在世时的庆元四年。然而,唐宸在《朱熹<楚辞集注>初刻考辨》一文考证得出:大正三年《内阁目》未著录庆元四年本《集注》,转抄者误将《内阁目》中庆安四年本为庆元四年本。《中兴馆阁书目》成书于《集注》之前,不可能著录《集注》,民国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误辑《玉海》中有关《集注》文字。所谓的庆元四年本《集注》并不存在,受“庆元党禁”和“嘉定更化”特定历史时期影响,《集注》在朱熹在世时并没有刊刻。《集注》初刻本当为台湾所藏嘉定四年杨辑刻本。[12]
此外,利用目录提要可以得知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中“三后”指何,不同注家给出不同看法。王逸等人认为是夏禹、商汤、周文王。而戴震《屈原赋注》称:“三后谓楚之先君贤而昭显者……其熊绎、若敖、蚡冒三君乎?”[13]8戴震这一看法,其好友卢文弨称:“指博而辞约,义创而理确。”[13]3黄灵庚在《楚辞文献丛考》中称:“卢说谄誉归美,言过其实,令人可厌。”“‘三后纯粹以指楚之先君,非戴氏所创。”[14]1400《丛考》列举“三后”的不同解释,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帮助。
五、展望
目录学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历来学者一直注重目录的编撰。目录是我们读书学习的指南,是我们科学研究的良伴,更是我们从事文献工作的基础。这几点,对于楚辞学的研究同样适用。不论是从目录著作考察“楚辞类”书目数量变化,还是利用目录著作进行窥探楚辞学术源流与研究现状,都体现了目录学是科学研究的辅助、基础学问的地位。在楚辞学的发展中,楚辞学学科目录的编撰为研究提供了便利,高质量目录编撰本身亦是一件极具价值的科研工作。今天,电子检索系统作为目录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新变,查找资料更加高效。利用目录学的成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楚辞学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
注 释:
[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88年。
[2](汉)司马迁:《史记(第十卷)》(修订本),赵生群等修订,中华书局,2014年。
[3] 金开诚:《金开诚文集(第二卷)·古代文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4](汉)王逸撰:《楚辞章句》,黄灵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2017年。
[5](汉)班固:《汉书》(第六册),中华书局,1962年。
[6]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2009年。
[7](唐)魏征等:《隋书》(第四册),中华书局,1973年。
[8](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9] 黄灵庚:《楚辞文献丛考》(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
[10] 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清)张之洞:《书目答问》,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 唐宸:《朱熹〈楚辞集注〉初刻考辨》,《文献》,2015年第5期。
[13](清)戴震:《屈原赋注》,褚斌杰,吴贤哲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
[14] 黄灵庚:《楚辞文献丛考》(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
责任编辑:杨军会
文字校对:郭 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楚辞文献的挖掘、整理与研究”(13&ZD112)。
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界首人,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楚辞学;周建忠(1955-),男,江苏靖江人,博士,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文学、楚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