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淼
[提要] 北京市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军城市,产业结构逐步向集中化、规模化、高端化方向转型。近年来,北京市流动劳动力与常住人口都逐年增加,人口压力进一步扩大。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需求发生改变,劳动力出现大规模移动的现象。本文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劳动力流动;北京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9日
一、北京市劳动力流动状况
北京市1978~2017年间,总人口与流动劳动力总人数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此期间,北京市总人口增速见缓,流动劳动人数从21.8万人增长到794.3万人,增加约36倍。流动劳动力比重从3%增长到36.6%。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增长了700多万人。2017年,北京劳动力流动人数增至794.3万人,总人口数为2,170.7万人,流动人数占比总人口的36.6%。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流动成为影响北京市人口结构关键性因素之一。
如图1所示,1978~2017年,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和流动劳动所占比重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所以北京市劳动力流动对总人口影响较大。1978~1993年,劳动力流动及其所占总人口数比重处于缓慢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伊始,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及人们意识等因素的制约,流动劳动力较少。2000~2011年,北京市劳动力流动增长势头加快,这十年流动劳动力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增加了3倍,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口流动政策放宽等因素的影响。(图1)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流入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和商业为主;其次是从事第二产业的生产性工人和专业性技术人员。在北京市流入劳动力中,很少一部分人從事高技术性领域和第一产业。(表1)
综上分析,对于北京市而言,劳动力的流出规模较小,流入规模较大,且流入劳动力素质偏低,职业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人员等方面,说明北京市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较多。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现状
(一)北京市三类产业结构。社科院在2016年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中指出,按照十八大中的指示,中国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说“十三五”时期,我们应该是在工业化后期的推进阶段。2016年,北京市三产构成由2015年的0.6∶19.7∶79.7,调整至0.5∶19.2∶80.3,第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首次超过80%。
在生产总值方面,改革开放至今,北京市三类产业产值都属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并且产值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北京生产总值也逐年增加,从108.8亿元增至28,014.9亿元,增长了257.5倍。改革开放至今,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69倍、868倍。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由此北京成为全球共知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北京旅游,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图2显示,1978~1988年,北京市第一产业增长较缓。1988年至今,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持续下滑,到2017年下降到0.4%。改革开放至今,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从71.0%下降至19.0%。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从23.9%增长到80.6%。两曲线的交点在1992年,呈现“剪刀状”。(图2,资料来源:北京市各年《统计年鉴》)
(二)北京市三类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1978~201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减少了4.8%。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先增后减,但降幅较快,且持续时间较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也出现“剪刀状”,其交点在1992年。由于1992年开始,北京市第二产业逐步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吸收各类型人才,所以呈现的“剪刀状”开口更宽一些。
(三)北京市三类产业就业弹性系数。2017年,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人数占据总人数的36.6%,反映出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较大。在经济学中,我们常用就业弹性系数1来反映三类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增长越明显,则对应的就业弹性系数就会越高;反之,则就业弹性系数越低。
通过就业弹性计算公式计算,2001~2005年、2001~2010年、2001~2015年总计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分别是0.47、0.35、0.33。北京市第一产业从2001年开始,近5年、10年、15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值都为负数。北京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军城市,第一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北京市在2001~2015年间,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比重较大,所以流动劳动力的就业也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上。从2001年开始,近5年、10年、15年二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北京市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从而减少了流动劳动力的需求。根据《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第三产业中金融、软件、科学技术等技术领域已经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第三产业所需的人才与流动劳动力素质不匹配,也导致近年来外来劳动力就业下降。
三、总结
本文概述了北京市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流动劳动力与产业结构的现状。本文考察到两个“剪刀状”,分别为北京市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并且“剪刀状”的交点都为1992年。但北京市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剪刀状”,与上边分析的产值中所出现的“剪刀状”有所不同,尾部开口更大一些,说明北京市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快。
劳动力流动方面,从1978年到2017年流动劳动力人数和劳动力流动所占本市人口比重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流动劳动力人数与流动劳动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说明劳动力的流动对总人口的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北京市劳动力的流出规模较小,流入规模较大,且流入劳动力素质偏低,职业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人员等方面,说明北京市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较多。
产业结构方面,从1992年开始,北京市第二产业逐步由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吸收各类型人才。北京市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表明,在2001~2017年间,北京市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比重较快,流动劳动力的就业也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Baumol 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
[2]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5).
[3]Colin,M A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 Co.Ltd,1940.
[4]樊士德,姜德波.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4).
[5]纪韶,朱志胜.基于北京案例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1).
[6]沈琴琴,张艳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11).
[7]Todaro.M.P.A Model of Labou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8]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许学珍.北京市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3).
[10]余运江.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