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于凤翥,邵竞楠
(齐齐哈尔市结核病防治院结核四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任何年龄均会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结核菌可能会侵入人体器官并损伤其功能,但主要侵犯肺脏,故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多见。既往研究表明[1],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或细胞诱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基础。患者少数发病急促,临床多呈慢性过程,症状以低热(午后更为明显)、盗汗、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胸疼、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可伴有消化不良、体型消瘦及女性月经紊乱等症状。如果能及早诊断,并遵循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的原则进行抗结核治疗,大部分患者能临床痊愈。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低、对药物耐受性差、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老年肺结核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差、治疗难度大、临床治愈率较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可改善肺结核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免疫力与呼吸耐力,且对肺组织修复过程有一定促进作用,优化疾病治疗效果[2]。该次纳入2018 年1 月—2019年8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肺结核病患者,比较常规治疗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入选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肺结核诊治指南》[3]诊断,经临床检查确诊;患者状态良好,具备正常的沟通与配合能力;该试验得到患者及家属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肺部疾者;机体免疫能力严重低下者;既往有长期激素治疗史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缺损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者等。
选择50 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为试验对象,分为如下两组:I 组(n=25)中男19 例,女6 例;年龄61~82岁,平均为(66.8±5.3)岁;病程7 个月~5 年,平均(2.7±0.8)年;初治者17 例,复治者8 例。II 组(n=25)中男17 例,女8 例;年龄60~84 岁,平均为(68.0±5.5)岁;病程6 个月~6 年,平均(2.8±0.6)年;初治者18 例,复治者7 例。两组患者如上资料经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 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常规入院宣教、遵医嘱用药及定时病房巡检等。
II 组实施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内容如下。(1)呼吸训练:协助患者掌握气功、太极拳、腹式-缩唇呼吸等的正确方法,加强日常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 min为宜,日训练1 次,要求每周训练频次≥5 次。(2)呼吸体操:共计细化为四个小节进行。第1 节,告知患者抬高双手并做吸气动作,两手下放时做呼气动作;第2 节,嘱咐患者将两手放置于侧身,两手上移、下移过程分别对应吸气、呼气;第3 节,指导患者曲屈双侧肘关节、握拳动作,朝向斜前方出拳并吸入气体,收拳过程中呼气;第4 节,告知患者单腿站立,单腿抬起、落地过程分别同时进行吸气、抬呼气,两腿交替反复进行。每天进行两次呼吸体操训练,单次持续时间以10 min 为宜。(3)活动能力训练:一是训练身体活动能力,可以进行上下肢的伸展运动,可以取站立位或端坐位,也可以通过步行、上下楼梯等方式训练上下肢肌力与耐力。二是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掌握日常生活活动中一些减少体力消耗的方法,尽量减慢生活节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进行放松训练,比如在轻缓的音乐中回忆美好往事等,放松身心状态,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等。
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量用力肺活量(FVC)、第1s 用力呼吸量(FEV1)、第1s 用力呼气量在用力肺活量所占比例(FEV1/FVC)。拟定如下测评标准:显效:治疗干预后患者病灶空洞完全闭合或者吸收明显;有效:病灶空洞范围明显减缩且有一定吸收;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灶大小未见缩小,或者出现空洞规格变大、病灶数量增多等表征。以用显效、有效人数之和在本组病例总数中所占比重计算总有效率。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I、II 组患者FVC、FEV1、FEV1/FV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和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改善,且Ⅱ组患者的各指标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主要指标检测情况比较()
注:与Ⅰ组治疗后相比,*P<0.05
在治疗总有效指标上,I 组为72.0%,II 组为96.0%,II 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I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结核病为一种传播范围广、对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临床针对该病,在因病施治的基础上,也要提升整个社会对结核病预防、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自觉确立预防结核病的思想意识,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治疗、自我保健教育力度,及时发现、规律治疗及控制疾病进展过程,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现实意义[4]。
大部分老年人肺结核为早年肺部被结核菌感染形成病灶的再活动,极少数为老年时期感染的肺结核。结合近二、三十年的统计资料[5-6],世界范围中结核病的发病、致死率均有显著下降,但近些年中老年肺结核的发病、死亡率降低幅度却不大,和年轻人群体相比偏高。
在该次研究中,II 组患者接受了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从呼吸训练、呼吸体操、活动能力训练等方面着手,结果表明治疗后该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 依次为(3.5±1.3)L、(2.6±0.7)L、(71.4±2.6)%,均高于I 组的(2.7±1.0)L、(2.0±0.5)L、(6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修复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功能。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属于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目前广泛用于慢阻肺、肺阻塞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其强调整体性、多学科交叉性,其中呼吸功能训练是最关键的手段,运动-呼吸训练能较有效地纠正患者肺部缺氧状态,强化呼吸肌能力,助推于肺功能修复过程[7-9]。在该次研究中,II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I 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提高了患者的最大通气量,减轻呼吸肌疲劳程度,进而提高了血氧饱和度,更进一步改善病患的肺部功能,与国内部分报道结果一致[10]。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推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优化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