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防式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3-18 07:21隋丽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组间家属肺炎

隋丽丽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200)

小儿肺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支原体、细菌及病毒感染所致。小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加之免疫功能较弱,因此会增加患病几率,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会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及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从而给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1]。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语言表达和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差,加之受到病痛影响常会存在哭闹情绪,使其无法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力度,以确保临床效果[2]。为此,随机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接收的680 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究风险预防式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已通过临床体征观察和胸部X 线片检查,符合小儿肺炎疾病诊断标准;患儿与家属均对该次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书,该研究内容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患儿存在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伴有全身免疫疾病患儿;合并支气管异物及支气管结核患儿;患有其他肺部疾病患儿;存在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患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儿;依从性较差的患儿。

将该院收治的680 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每组340 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患儿180 例、女患儿160 例,患儿年龄2~6 岁,平均年龄(4.0±0.5)岁;观察组中有男患儿190 例、女患儿150 例,患儿年龄2~7岁,平均年龄(4.5±0.6)岁,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及时给予抗感染以及平喘等常规治疗。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做好患儿的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给予观察组患儿风险预防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具备专业娴熟的综合护理知识技能、护理能力及责任意识。(2)风险评估:对患儿的病情、情绪状态及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结合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3)加强心理疏导: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进行交流,通过语言和手势鼓励安慰患儿,解除其对护理人员的恐惧感,并通过为患儿提供图书和玩具等,安抚患儿的哭闹情绪,以便提高其身心舒适度和护理治疗依从性;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提高家属的配合度。(4)加强患儿和家属健康宣教:详细对患儿和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NCPAP 治疗效果、相关注意事项和积极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增强患儿的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度[3]。(5)呼吸道护理: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道畅通情况,鼓励患儿每日多饮水,及时做好排痰处理,在吸痰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并严格做到无菌操作,避免肺部感染发生,同时确保呼吸道与呼吸机之间的顺应性。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做好并发症预防,并要加强监护力度,及时掌握患儿是否存在鼻导管扭曲以及固定不稳等现象,确保患儿的治疗安全性。(6)生活管理:为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要少食多餐、营养均衡,定期进行家访,告知患儿家属合理饮食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纠正不合理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嘱咐家属饮食中多添加清淡易消化食物,同时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4]。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为护理后患儿肺功能恢复较好,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有效为护理后患儿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改善;无效为护理后患儿的上述指标与护理治疗前后相比改善较小或无改善。护理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两组患儿的肺功能以及临床症状等计量资料描述运用()、行t 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描述用[n(%)]以及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达到了332 例,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94.1%(320/34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9%(10/340),低于对照组的6.8%(23/340),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4、5.382,P=0.021,0.020)。

2.2 组间肺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患儿护理前的肺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儿肺功能对比详情()

表1 组间患儿肺功能对比详情()

2.3 组间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表2 组间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3 讨论

肺炎在临床儿科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所致,发病后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肺啰音、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难等症状[5]。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呼吸调节以及免疫功能同成年人相比较差,因此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较高,且感染后治疗难度也较高,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发展为重症肺炎并引发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临床针对小儿肺炎主要采取抗炎、止咳、平喘、祛痰、抗过敏以及降温等对症治疗,但由于该病比较顽固,治疗周期较长,长期采用西药治疗会导致患儿出现多种副反应以及耐药性,从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7];加之患儿年龄较小,在治疗期间缺乏良好的配合,且因受到病情影响,患儿常会出现哭闹情绪,在治疗期间还会出现不良事件而影响疗效。所以,肺炎患儿治疗期间应加强护理配合,通过良好的护理干预增强患儿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8-9]。为此,该研究在肺炎患儿治疗过程中配合了风险预防式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该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从而确保了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及护理综合能力;通过风险评估,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确保临床护理的有效性[10];通过对患儿和家属采取健康教育和安抚疏导,增强患儿家属的认知度,减轻患儿过度哭闹情绪,从而提高患儿的依从性;通过加强患儿呼吸道护理以及日常监护力度,有效减少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确保了患儿的治疗安全性及效果,最终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改善[11-12]。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采用风险预防式护理的有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较少,最终患儿的肺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其各项指标结果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风险预防式护理对提高肺炎患儿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起到了重要性作用。但由于该次的分析数据有限,所以还望广大专家与学者对小儿肺炎的护理治疗再做深入的研究讨论,通过多方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儿尽早改善症状。

猜你喜欢
组间家属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