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3-18 07:21仲小燕谢瑶张宇华谭靓靓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负性脑梗死康复

仲小燕,谢瑶,张宇华,谭靓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江苏南京 21000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其患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1]。相关资料中提及,脑梗死具有发病突然和病程进展迅速等特点,若干预不及时或不恰当,极易致人残疾和死亡,危害性非常大[2]。为此,临床有必要加强脑梗死患者早期对症治疗的力度。而护理作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确保临床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但有报道称,常规护理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并且,该护理模式也不重视患者的精神与心理健康,患者的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3]。为此,该文选取2018 年1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2 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脑梗死患者82 名,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女性18 例,男性24 例;年龄在51~82 岁之间,平均(69.45±2.71)岁;体重在40~86 kg之间,平均(56.89±5.26)kg。对照组女性17 例,男性25 例;年龄在50~81 岁之间,平均(69.21±2.36)岁;体重在41~87 kg 之间,平均(56.43±5.79)kg。患者临床信息完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口腔护理和体征监测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积极与患者沟通,利用带激励色彩的语言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正向引导患者宣泄出心中的苦闷。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促使其身体放松。鼓励患者通过交谈或看电视等方式稳定情况,减轻心理压力。若患者失语,可为其提供写字板,以便于护患之间的沟通。向患者介绍医院中治疗成功的脑梗死案例,使患者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治疗。(2)利用简洁的语言,为患者详细讲述脑梗死病理知识,告知治疗方法、目的、临床优势和意义等,以消除其心中的困惑。及时对患者的提问做出细致解答,为患者播放宣教视频,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以加深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3)按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予以局部按摩护理,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疮。针对失语者,指导其做适量的口语训练,同时采取口型暗示法,逐句纠正。鼓励家属适当和患者沟通,以刺激其语言能力。对于病情稳定者,指导其下床运动,比如:扶墙站立和原地踏步训练等,期间,护士需时刻陪伴患者,以免发生跌倒等不良事件。

1.3 评价指标

利用NIHSS 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得分越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就越轻。根据Fugl-Meyer 量表的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最高66 分,得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就越强。用SDS 和SAS 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50 分以上,评分越高,负性情绪就越严重。

1.4 护理效果判定

按照下述标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作出评价:(1)显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无效:神经功能未改善[4]。总有效=(1-无效/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t来检验计量资料(),同时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n(%)]。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康复效果分析

护理前,两组的NIHSS 和Fugl-Meyer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低,Fugl-Meyer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的对比分析表[(),分]

表1 两组康复效果的对比分析表[(),分]

2.2 护理效果分析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6%,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疗效的对比分析表[n(%)]

2.3 负性情绪分析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 和S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SDS 与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负性情绪的对比分析表[(),分]

表3 两组负性情绪的对比分析表[(),分]

3 讨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5]。该病多发于老年群体,通常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可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若干预不及时或不恰当,极容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者可出现死亡的不良结局[6]。目前,临床医师一般会采取药物疗法来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但预后不佳,为此,护士有必要给予脑梗死患者系统性的康复护理,以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7]。此外,大部分患者对脑梗死的认知度非常差,且受疾病痛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治疗期间比较容易产生负性情绪,进而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不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8]。因此,及时、恰当的心理干预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康复护理为专科护理手段之一,核心是以人为本,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其做适量的康复训练,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9]。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告知患者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对患者的提问做出解答,以帮助其消除顾虑,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10]。同时,护士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强化护患沟通力度,对于存在失语症状的患者,及时指导其做口语训练,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恢复[11]。

刘雪萍[12]对88 例脑梗死患者都进行常规护理,同时对其中的44 例患者加用了心理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康复组干预后NIHSS 评分(8.23±2.05)分、Fugl-Meyer 评分(88.9±7.9)分优于常规组;康复组护理总有效率93.18%(41/44),比常规组的81.82%(36/44)高。表明,心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促进神经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该研究中,护理后,实验组的NIHSS 评分(11.22±2.68)分、Fugl-Meyer 评分(89.22±6.31)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56%,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SDS 评分(40.16±3.79)分、SAS 评分(41.03±4.2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后,患者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其神经与运动功能也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配合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和运动功能,缓解负性情绪,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负性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