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大都市,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自2010年建设智慧城市以来,其智慧城市建设一直居于全国的第一梯队,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在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及应用等方面的成绩突出,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水平显著提升。
连续多年以来,上海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列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先后印发、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等,对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目前,上海市已基本形成了“一网(政务外网)、一云(电子政务云)、一窗(网上政务大厅)、三库(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库)、N 平台、多渠道”的支撑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同时,上海从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工作,目前工作推进情况体现在顶层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试点应用初显成效、数据开放工作步入新阶段三个方面。具体来看,2018年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上海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以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全面支撑“一网通办”;一网通办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018年全市39个市级部门、16个区、220个街镇社区网上办事服务接入一网通办总门户,1274 项实现网上办理,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2019年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同时上海数据开放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上海开通了全国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站。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正在建设全新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载体。截至2019年11月,全上海市已开放2100 项公共数据集,基本覆盖各市级部门的主要业务领域。而在行业数据融合方面,也重点聚焦金融、医疗、旅游、交通、能源、城市管理和开放数据等7个领域。
上海市智慧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组建了市大数据中心,开通运行“一网通办”总门户,初步建立公共数据的汇聚、互联、共享机制,基本做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总客服、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统一物流快递,初步实现公共数据从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2019年,“一网通办”总门户接入事项达到2261个,线上办事651万件。“双减半”“双一百”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审批事项提交材料和办理时限分别平均减少52.9%和59.8%,全市通办事项和业务流程再造事项分别新增177个和105个。
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上海的营商环境也在过去一年进一步优化,助力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46 位进一步提升到31 位。新设外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实到外资金额分别增长21.5%、7.1%和10.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50家和20家。上海仍是外商投资首选地。
智慧交通方面,上海基本建成了以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智行者)、公交信息服务(上海公交)、公共停车信息服务(上海停车)为主干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框架,公交车实时到站信息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及郊区主要地区的所有公交线路,上海虹桥机场落地全国首个支付宝无感支付停车场,用户不用停车,识别车牌后直接从绑定车牌的支付宝账户扣款。
智慧医疗方面,上海构建“1+17”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数百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及电子病历的存档。在此基础上,上海推动近百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平台对接,在“就诊流量”“延伸处方”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数据展示。
另外,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为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数字博物馆、图书借阅“一卡通”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市民云”已实现公共服务104 项。一批“智慧社区”也应运而生便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上海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占全国将近半壁江山,而且机器人本体制造与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产业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以“人型”为主,主要分布在8个区域、11个行业。其中。徐汇区主要发展智能医疗、智能新品设计和智能安防;长宁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零售;闵行区主要发展智能识别和智能医疗;松江区主要发展智能制造和类脑智能;宝山区主要发展智能硬件;杨浦区主要发展智能教育和智能识别;普陀区主要发展智能安防和智能硬件;浦东新区主要发展智能芯片设计、智能语音识别和智能制造,形成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此外,《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围绕打造“活力上海”,着眼区域示范,建设智慧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各类产业园区和基地,按照标准引导、示范引领、基础先行、应用覆盖的思路,持续推进智慧园区的建设。2018年12月12日,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实施计划,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到2020年,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60个深度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形成以AI深度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城市样板。在2019年7月最新发布的一批应用场景中集聚了智慧楼宇、智慧停车、智慧餐厅、智能消防等特色场景。
2015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第一步是到202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第二步是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海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试验田作用,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环境、人才发展等突出问题,强力突破制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同时,上海打造了服务“双创”的技术共享平台,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加快建设18个功能型创新平台。
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该工程是上海为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城市神经元系统”,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物联打造深度感知的链接体系,通过数联创造数据的共享体系,通过智联创造智能应用和决策体系。在推进物联专网建设方面,加强规范和标准化工作,上海市于2018年6月发布了《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2018 版》,对上海市新型城域物联专网的物联感知、数据和算法、平台架构、综合应用、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随着市场多元化需求不断深化,原版导则进行了修改,形成了2019版。未来,上海市还将在多元企业帮助下,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全力打造统一高效的“城市智脑”,形成数据可汇聚、数据可展示、数据可分析、数据可服务、数据可预判的城市大脑核心能力。
面对超大城市精细化城市管理的问题,上海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截止2018年,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包括一个市级数字化中心、16个区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214个街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和5902个村居工作站。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水平和综合化管理的效率。
同时,上海已形成多尺度、无缝衔接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供客户按照不同需求进行查询。在地理信息资源应用方面,已与上海一些实时信息进行连接,包括绿容局的环保车轨迹信息、规土局的业务信息、气象局的大量传感信息,开展系列科技探索,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目标。
为了补好郊区基层治理体系的短板,基本管理单元成为上海在探索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中总结提升的重要制度创新。基本管理单元主要是解决“3+3+2+X”的标准力量配备问题,即第一个“3”是指社区服务相关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第二个“3”是指社区管理相关的“公安派出所(警务站)”“城市管理所(网格中心)”“市场监督管理所”,“2”则是指社区党委和社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考虑到各地实情,各基本管理单元也可以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设置社区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X”项目。截止到2018年底,上海市已运行93个基本管理单元,涉及60多个镇,覆盖人口达450多万。基本管理单元不仅通过已普遍建立的社区党委和社区委员会,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发挥明显;高标准配置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卫生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或分中心),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办事、看病和文化休闲娱乐,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显著提升。
临港已实现交通仿真推演、无人机自动巡查、建筑工地污染防控、海岸线巡逻预警、旅游趋势预测等。临港主城区从2018年10月起就完成了云调度无人机自动巡查管理城市,5分钟出勤、日飞行里程到达100 公里以上。智能窨井盖破损遗失会快速报警到城区12345 平台;建筑工地周边的垃圾污染监测,可以精确到形状、大小;全区一张图数字模型可推演出未来旅游趋势变化等等。此外,支撑临港智能化建设的生态合作伙伴集成了城市大脑交通态势感知、视觉计算服务应用后,打造了海昌海洋公园、洋山港网红海滩、滴水湖等景点节假日的旅游交通流预测和实时预警系统,系统可根据实时动态变化,对周边道路、停车场、公交班次等资源随时优化,准确率达到80%以上。目前,临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城市管理的经验,已经写进了上海市AI赋能社区五年行动计划。
2018年12月,“路测宝”智能路面健康检测系统在上海市杨浦区试点运用,将为城市道路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把“路测宝”安装在市政车辆上,在清扫、洒水等日常作业的同时,就能自动诊断行进路线上的路面病害,并把数据发送给养护机构,为后续的精准养护提供决策依据。
上海临港通过BIM+GIS 构建精细化的“虚拟临港”,建成首个城市级地理建筑设施融合的数据平台,覆盖整个临港315 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包括2D GIS 地图、3D GIS 地图、典型建筑对象化BIM 模型可全面展现、查询到所有的地理和设施的要素,既包含道路、建筑等重要设施的高度、坐标等地理数据,也包含管委会、滴水湖地铁站等重要建筑的内部结构、房间布局、管线铺设等对象化设施数据。临港虚拟城市构建的是从建筑内到建筑外、从地面到地下的全方位三维模型,达到Lod4 级别,并可精细到对每个路灯、每个变电箱进行对象化管理。在这个虚拟城市模型底图上,基于时空标定和数据融合打造城市运行大数据平台,完成城市人流、迁徙、车流、人流密度、以及交通流量等各类数据的动态采集,汇聚关联,统一呈现,多规合一,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尺度的动态管理和决策支撑。
上海市着力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搭建预约挂号平台,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话、网站、APP、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预约全市38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减少了市民提早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候的烦恼;各级医院陆续推出"一站式付费"服务,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减少多次排队付费的麻烦;此外,依托覆盖全市6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健康信息网,医生在就诊过程中可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接受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提醒,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和检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医疗安全;看病结束后,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网站、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查询个人的检验检查报告,减少再次去医院取报告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