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培,钱立晶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03)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为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培养和锻炼护生护理技能操作,切实培养护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开展临床见习,让护生早接触临床已成为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1]。护理专业是国家紧缺型人才专业,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招生人数在逐年增长,但因其学制只有3年,在校时间短,开展临床见习难度较大,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安排两个护理专科班学生于第三学期末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见习,本研究通过调查收集护生和带教教师对临床见习的意见与评价,分析见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专科层次护理专业开展临床见习提供参考。
随机选取我校2017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在2018年12月到本地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见习,对105名见习护生及54名医院带教教师进行调查。
将见习护生分成27个组,每组4~5人,分别安排在医院内科或外科病区进行见习,护士长安排每1~2名护生跟随一名带教教师。见习前由学校与院方对接沟通,说明见习目的和带教教师职责,落实见习计划,向护生阐明见习意义与要求,具体到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及观察要点,并要求每组撰写见习报告一份。见习结束当天,由学校教师组织召开临床带教教师座谈会,交流护生见习表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见习结束第二天,由学校教师组织召开见习护生座谈会,每组派一名护生进行见习总结,分享见习的体验与感悟。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调查前解释调查目的,使用问卷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并回收。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行设计,用于调查护生与带教教师的基本情况。护生部分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专业选择原因;带教教师部分包括年龄、护龄、文化程度、职称、带教经历和带教培训。
1.3.2 临床见习评价与反馈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问卷经护理教育专家与临床护理专家修订而成,包括护生与临床带教教师两份问卷,用于调查对本次见习的看法,问卷选项分为认同、一般、不认同3个等级。
1.3.3 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 由杨芳宇[2]设计研制,由6个维度28个条目组成,其中正性条目21个,负性条目7个。采用Likert 4级评分,每个条目的回答从“从不使用”到“总是使用”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值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负性条目则相反。最低分28分,最高分112分,总分越高表明临床沟通能力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在见习前对护生进行一般资料与临床沟通能力的调查,于见习结束时进行临床见习评价与反馈、临床沟通能力的调查。发放问卷109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33%。于见习结束时对带教教师进行一般资料和临床见习评价与反馈调查,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8%。
数据资料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例数和构成比,计量资料表示为(±s)。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等,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加临床见习的105位护生年龄17~22岁,平均(19.81±0.93)岁,详见表 1。54 位带教教师年龄 25~49 岁,平均(34.61±6.60)岁;护龄 4~29 年,平均(12.87±7.52)年,详见表 2。
在护生评价中,对临床见习益处认同率最高,对“见习医院环境与硬件设施良好”认同率最低,详见表3。
在带教教师评价中,对护生见习表现等方面认同率较高,但对“护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认同率低,详见表4。
表1 见习护生的基本资料(n=105)
表2 见习带教教师的基本资料(n=54)
表3 护生对临床见习的评价与反馈[n(%)]
表4 带教教师对临床见习的评价与反馈[n(%)]
护生见习前临床沟通能力得分为(85.26±9.04)分,一周见习后复测临床沟通能力得分为(89.22±9.63)分,统计分析 t值为-3.072,P值为 0.002,说明见习后临床沟通能力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校护理教育模式尝试在原有三段式“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毕业实习”的基础上,于第三学期末增加为期1周的临床见习,以培养护生临床实践及沟通能力。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护生认为临床见习增进了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有利于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促进后续的理论学习;认可带教教师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对理论联系实际、无菌操作理念及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帮助。并且护生见习后临床沟通能力得分高于见习前(P<0.05),说明见习有助于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董蓉蓉等[3]通过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的调查研究发现,见习能够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龚丽俐等[4]通过对高职护生见习的质性研究发现,见习对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知识以及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护生多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其高就业率或是遵从家长的意愿,护生自身对专业现状并不了解。在校内学习期间,授课教师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程的讲解,并强调护理专业的高尚,而缺少对专业现状的介绍和分析[5]。当进入临床时,部分护生将护理工作定性为服务类行业,认为护士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这往往会动摇护生的职业理想[6],因而对“临床见习增进了对护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方面认同率较低。因此,学校应在相关课程中加强引导,帮助护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增进职业自我认识,完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认同感。在护生评价中,“见习医院对本次见习教学非常重视”认同率也较低,这可能与护生不适应临床工作的快节奏,和学校学习完全不一样,跟在带教教师后面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临床见习会加大医院护士工作量,甚至对医疗秩序有所影响有关[7]。在带教教师评价中,对“见习应以教师讲解、示教,护生看听为主”认同率较低。在见习护生座谈会上,较多护生表示实践操作次数太少。李鹏[8]研究发现,见习护生动手机会少,仅仅观看带教教师操作,临床实践学习效果欠佳。杨薇薇等[1]研究显示,护生与带教教师在见习安排改进建议方面,对增加护生动手参与的机会期盼值较高。因此,见习方案应进一步细化,首先明确列出见习护生能完成的非侵入性护理操作;做好护生见习前、见习中的指导,让护生认识到见习不仅仅是学习实践操作,患者的病情观察、健康史采集、治疗方案和健康教育等内容也是见习任务;做好与医院的沟通交流,使护生了解见习的目的与意义,引起医院对见习的重视;允许护生完成的非侵入性护理操作需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做到放手不放眼。
在护生评价中,“见习医院环境与硬件设施良好”认同率最低。本次见习我校选择的是本地的两所“三甲”医院作为见习医院,这两所医院存在患者多、周转快、护理工作量大的现状,在病房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如省级大医院。医院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可通过改善医院软件建设提高护生临床见习体验。其中,师资水平是软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因素[9]。本次调查护生对于带教教师的认同率较高,但从表2中发现,50%以上的带教教师为主管护师以下职称,近30%的带教教师无见习带教经历以及近1/4的带教教师没有参加过带教培训。不同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同,会对临床见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10]。建议医院进行带教资格认定,选拔资历深、素质高,具有带教经历的主管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带教,并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以保证教学质量。
表4对于护生的衣着、纪律、素质等方面认同率较高,但仍有部分护生不符合要求。护生是临床见习的主体以及见习效果的实现者,引导护生重视临床见习十分有必要。“护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认同率最低。这可能与护生处于第三学期,还有一学期的专业课程未学习以及护生在见习前无法预知所在病区疾病特点,没有做好理论知识的预习和复习有关。建议带教教师在护生到岗第一天即告知护生学习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培训相结合,引导护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生应根据需要提前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见习时认真观察带教教师的言行举止,积极参与护理各个环节,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与临床沟通能力。
见习是践行早接触临床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护生走出课堂,迈入临床的第一步,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具有深刻意义。我校本次见习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护生的肯定。在总结本次见习经验的基础上,今后会将临床见习推广到全年级,并在学校、医院、护生等多方努力下不断增强临床见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