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七弟,谌媛媛,喻田田
(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 南昌 330029)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0%,发病对象多为青年人,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骨肉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化疗。然而,化疗药物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影响疾病治疗效果。路径式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已经被较多医院采纳,具有良好的效果[1]。我院尝试在骨肉瘤化疗患者中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56名骨肉瘤化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8例,观察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 8~20岁,平均(12.25±1.16)岁;对照组,男 15例,女13例,年龄9~20岁,平均(10.30±2.1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例如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化疗基本常识介绍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成立护理小组。成立路径式健康教育护理小组,小组成员有护理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包括责任护士与代班护士)、主治医师等。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以及病房内各种设备的功能、主治医生与责任护士,制订路径式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化疗前、化疗后护理。
(2)化疗准备。化疗前3天,进行疗效评价检查与基线检查。对于部分特殊患者,可采用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与骨组织脱钙检查。置入PICC,通过胸部X线检查,明确导管在体内的位置。每周化疗检查项目包括粪便常规、传染病检查、尿常规、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碱性磷酸酯、血糖、乳酸脱氢酶以及心电图检查。
(3)化疗健康护理。结合护理计划实施基础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伤口渗血情况,注意肢体血液运行情况。提醒患者多卧床,禁止过早运动。固定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患者伤口高度,对引流液的性质与引流量进行记录。化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脱发现象,可在其头部放置冰袋,减少毛囊部位血液运输,降低头部血药浓度,预防脱发。化疗后实施肝肾功能检查与血常规检查,及时调整化疗方案。化疗后若出现骨髓抑制,应通知主治医生,使患者获得及时治疗。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神经毒性、过敏反应、心脏毒性等,应及时停药,进行针对性处理。
(4)路径式健康教育。化疗前,路径式健康教育内容有介绍骨肉瘤的基本特征、治疗过程、治疗原则、化疗定义、化疗注意事项等。化疗中,开展健康教育,介绍化疗药物的名称、功能、用法,止吐药物的名称、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并发症应对方案,饮食禁忌等,同时开展心理护理。化疗后,及时告知患者复查项目,如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每周1~2次,可结合患者检查结果调整化疗方案,确定复查时间。肝肾功能检查通常每周一次,也可依其结果确定复查时间。
观察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采用医院自制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了解,50~79分为一般了解,50分以下为不了解。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n(%)]
观察组疾病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化疗前25.48±3.15 27.49±2.87 n 化疗后观察组对照组28 28 t值P值2.496 0.008 78.94±2.87 48.15±3.22 37.772 0.000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肿瘤,骨组织骨肉瘤可出现在骨内部,也可能出现在骨外附近组织或骨外膜,常见的骨肉瘤产生于骨内[2],临床上多表现为肿块、跛行、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有体重下降、发热、衰竭、贫血等表现[3]。个别患者由于肿瘤发展速度快,在疾病早期就可能转移,造成病情恶化。骨肉瘤的常规治疗方案是化疗。路径式护理是指制订标准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服务,严格遵守护理程序,明确护理目标。健康教育是路径式护理的重要内容[4]。路径式护理时护士向患者介绍化疗知识,骨肉瘤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化疗注意事项等[5],依据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本研究中,观察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为96.43%,对照组为71.42%。患者对健康知识越了解,对自身疾病也会有进一步认识,疾病管理能力也会提升。同时,还可消除不良情绪,对于提升化疗效果有极大帮助。通过研究也可看出,观察组疾病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骨肉瘤患者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其疾病管理能力,可加深其对于自身疾病的认识,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