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铭瑶,肖海鹏,郭 婷,夏 瑜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株洲市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是老工业基地,除城区外还有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4县以及代管县级醴陵市。截至2018年底,株洲市总人口为40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74.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15%;65岁以上老年人口55.2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54%;80岁以上老年人口10.3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3.99%,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省前列。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在生理、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为提供精准的家庭、社会服务支持,满足老龄群体心理需求,本课题组于2018年6—11月对株洲市市区和农村居民的社会心理状况及晚年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采用抽样、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株洲市城区及周边县的乡村,随机调查500名60岁以上居民。
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设计了株洲市城乡60岁以上群体社会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共25个条目,包括单选、多选及问答题。第一部分:被调查者基础数据,如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同住人员;第二部分:社会生活状况及心理状况,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和社会支持度、业余生活、心理适应方式、生活心理状态6个维度,共19个条目。
采用问卷星、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0%。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导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中,女性310人(占63.3%),男性180人(占36.7%);60~69岁269人(占 55.0%),70~79岁 158人(占32.2%),80~89岁的58人(占11.8%),90岁及以上5人(占1.0%);城市294人(占60.0%),农村196人(占40.0%)。
美国学者赖卡德等研究发现,按人格的适应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分为成熟型、安乐型、防卫型、愤怒型和自怨自艾型5种。成熟型是指能客观、冷静地看待人和事;安乐型也称为摇椅型,是指对人和事的发展变化顺其自然;防卫型也称为防御型或者装甲型,是指对人和事的发展变化奋力争取;愤怒型是指把以往的失败归咎于外因,从而迁怒于他人和社会;自怨自艾型是指把以往的失败归咎于内因,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课题组对老龄群体展开问卷调查,寻找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社会心理适应情况及影响因素(多选)
分析可知,老龄群体中能积极进取应对的成熟型占42.7%,有城乡差异,且全部是城市居民,原因是这部分人都有运动习惯,有业余爱好,也有家庭成员。农村居民中安乐型所占比例达60.0%,城市居民仅为48.0%,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一切顺其自然,且此种类型的老年人常与子女沟通、交流。防卫型老年人也具有明显城乡差异,此类型均为城市居民,且有退休工资,面对困难时会力争好的结果。自怨自艾型老年人并无明显城乡差异。调查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此类型老年人在生活和身体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但由于朋友较少,不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其对自身问题和周围环境认识不足,进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可见,是否有朋友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被调查的490人中没有人为愤怒型,这也说明,株洲市居民的素质普遍较高,个人对其生活环境也较满意。
课题组根据老龄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社会参与度将其生活状态分为7种,分别是:(1)做有价值的老年人;(2)过利用智慧、知识和能力的老年生活;(3)积极进取,维护老者尊严;(4)活到老学到老,不轻易放弃;(5)每天打牌、闲聊过日子;(6)不愿尝试,只想休息;(7)依靠他人照顾。
老年人脱离社会后的选择也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调查发现,退休后重新回到社会,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身心更健康,生活满意度也更高。从表2数据可见,成熟型老龄群体中,更多人目前的生活方式是“过利用智慧、知识和能力的老年生活”,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是最高的,达100.0%,也就是说每位成熟型老年人都感到生活幸福,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生活,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时会更积极地去适应;安乐型老龄群体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每天打牌、闲聊过日子”,且农村居民占比较大,这部分人中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占93.5%,遇到问题时大多选择顺其自然,不再试图去争取或者改变;防卫型老龄群体中,大多数人会选择“做有价值的老年人”,会尽力完善自我,他们中感到幸福的人占85.0%;自怨自艾型老龄群体中选择“不愿再尝试,只想休息”生活方式的比例最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是最低的,只有31.0%的人觉得幸福(见表2)。
表2 老龄群体的社会心理适应情况及生活满意度情况
根据年龄分层理论及连续性理论,课题组将老龄群体分成60~64 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9岁、90岁及以上6组,分析不同年龄人群在社会心理适应方面的变化,具体见表3。
表3 老龄群体的社会心理适应方式与年龄的关系
从表3可知,在60~65岁组,成熟型占很大比重,其他几种类型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衡,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调查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连续性理论,即老年人若能延续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就能在社会上生活得很好,感到幸福。同时也说明不能单纯根据年岁来计算年龄或生命阶段,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株洲市城乡老龄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龄群体的社会心理整体是积极乐观的,城乡居民间没有明显差异;二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较高,由于环境不同,市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对待困难的态度更积极;三是城市居民的业余爱好更丰富,包括唱歌、跳舞、书画、弹琴、健身、各项球类运动等,而农村居民的业余爱好比较单一,大多数人甚至没有业余爱好,即使有爱好也以打牌为主,而缺乏爱好或爱好较消极对老年人的生活也会有一定影响;四是城市居民大多有退休工资,能自给自足,而农村居民年轻时大多在田间劳作或外出打工,年老后便没有多余收入,要依靠子女资助,少数人有存款,因此,生活满意度也会有所下降;五是导致城乡居民心理适应情况不同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城市居民的子女,由于父母努力、子女受教育程度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多能找到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父母大多不用操心子女的工作问题,而农村居民的子女就业问题成了大多数人的痛点,他们会为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犯愁,进而影响其心理状况。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步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政治经济理论指出,老龄化问题是社会结构造成的,不是个人因素的结果。因此,要想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能从多方面努力。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微观是指从个体角度出发,针对心理、生理、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宏观是指从社会角度出发,通过社会大环境的调整来应对老龄化。
心理方面: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形式,老年人角色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出现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因此幸福的老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否适应角色的转变。老龄群体从忙碌的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从主角变为配角,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均被打破。应从家庭和社会环境角度协助老龄群体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的必然性,积极适应新的角色,提高生活质量。
生理方面:老年人面对死亡常常感到恐惧,害怕生病,要让其认识到人体机能衰退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要积极面对各种疾病,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另外,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有疾病的人群中,有运动习惯或者有亲友陪伴的,心态普遍较好,表现更积极。
家庭方面:老年人更需要沟通,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因此老年人要承担家长职责,遇事宽容。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对生活更满意、更能适应社会,因此,要鼓励老年人培养一两种爱好或者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老龄群体心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社会交换理论指出,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老年人由于贡献越来越少,收入也逐渐减少,因此社会地位也越来越低。正如相互作用理论提到的,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个体的衰老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从社会环境的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着手,应对老龄化。
4.2.1 健全老年福利保障制度 政府应针对老年群体制定更合理、更经济的医疗、保险、养老、住房等福利保障制度,让为祖国建设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4.2.2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加大社会支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机会,增强其自信,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爱戴,使其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比如,在每个社区设立专门的活动室供老年人娱乐,定期举办休闲活动比赛,让有共同爱好的老年人交朋友;提供进行大型体育锻炼的场地,如能跳广场舞、交谊舞,打太极拳等的场地;兴办老年大学,让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些年轻时感兴趣却没时间学习的知识,找到快乐的源泉。现代化理论指出,现代化社会与老年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现代化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可以举办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让老年人做志愿者。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愿意做一些指导性或者服务性工作,通过帮助其他人,获得认可;社区设立心理辅导站,为老龄群体及其家人提供定期心理咨询和知识普及,让整个社会包括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老龄群体的心理生理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困惑及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此外,政府可以与企业、医院共建养老服务体系,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形式和多维度、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形成。在农村实施以上措施时,需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以一个村或多个相邻村为单位实施,让老年人享受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