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珠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护理学是独立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高低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提高临床护理实习教学质量,能为护生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关系到护理服务质量[1]。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因此,临床实习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经之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是教学医院的责任之一[2]。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与目前临床护理实际不相符,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我们对临床护理教学进行改革,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运用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在我院实习的2014级护理专业两个班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3人)采用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对照组(19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性,学制均为4年,平均年龄(18.50±1.25)岁。两组带教教师均为护龄≥5年的护师和主管护师,学历为本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跟班带教模式,给护理专业学生指定带教导师[3]。护理专业学生在我科实习时间为一个月,科室统一安排理论和操作等大方向的教学内容,带教导师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讲解、操作演示,对于培训内容、频次等,有阶段性计划,但计划执行得如何,缺乏效果反馈。实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一次操作、理论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并让其自我评价[4]。
1.2.2 实验组(1)成立导师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一名主管护师担任副组长,一名高年资护师为教学秘书。导师小组制定导师入选条件、导师职责、教学任务,副组长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负责安排带教导师、实习计划并督促导师落实教学计划[5]。筛选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能力较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及以上的4名护师和4名主管护师为全程带教导师,科室护士长对导师进行法律法规、护士礼仪、护患沟通技巧、人文关怀、专科理论及技能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与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带教过程中护士长定期督查,随机抽检,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对优秀带教导师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带教导师教学积极性[6]。
(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专科培训。根据口腔护理专业特点,制定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菜单》等,细化需要护理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列出护理专业学生在我院实习期间每周需要完成的实习任务,记录教学时间、导师、评价结果、考核时间[7]。按照教学计划,由导师小组协商决定《教学菜单》中需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强调的教学内容,并利用网络、小讲课形式进行授课,其余部分内容的讲解由带教导师根据护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和实习进度完成。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班导师负责答疑解惑并进行临床指导[8]。导师每周负责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操作、知识应用、工作能力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价与考核,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由导师小组对学生进行理论、操作考核。同时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护理个案PPT展示,之后导师点评,护理专业学生和导师进行学与教的双向评价。
(3)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与导师的交流。护理专业学生入科实习第一天,组长给护理专业学生介绍科室环境、口腔专科特点、导师小组成员,每位护理专业学生均安排一名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带教,导师对护理专业学生全程负责,导师小组协同带教。副组长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入科岗前培训,讲解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实习手册填写要求、科室规章制度。导师充分利用每天开诊前半小时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交流,掌握每一位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协调护理专业学生与相关人员的关系,关心护理专业学生的工作与生活,在业务技术方面给予个别指导,引导护理专业学生顺利完成预定实习任务。
1.2.3 效果评价 利用自设问卷,从教学内容、教学技巧、带教方式、科室环境等方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设置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共发放4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份,有效回收率100.00%。科室护士长、总带教教师、高年资主管护师共3人组成学生临床实习评价小组,在两组学生实习结束时对其进行出科理论和操作考核,满分100分。两组试卷难易程度相同,理论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案例分析。参照护理部制定的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评价表,由学生临床实习评价小组按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评价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90分以上为优秀,85分及以上为良好,低于85分为一般。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专业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专业学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理论93.01±2.37 83.32±3.28 n实验组对照组23 19操作95.03±1.95 84.98±2.98 t值P值33.021 0.000 30.132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满意情况比较[n(%)]
导师对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3)。
表3 导师对两组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比较[n(%)]
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技巧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技巧掌握情况比较[n(%)]
导师小组教学模式下,导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带教标准统一[9]。有研究指出[10],在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的言行对护理专业学生影响最大,带教教师对患者的服务态度、沟通方式、护理行为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理专业学生言行。现阶段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尚不成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比较张扬,遇到问题时不能理性处理,加之其在临床实习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学校不同,内心脆弱的护理专业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11]。导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尽快适应复杂的医疗环境[12]。导师的操作演示能使护理专业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临床能力[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出科考核成绩与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导师对实验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导师小组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
导师小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教学氛围。临床带教过程中师生密切接触,通过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导师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临床带教热情[14]。有研究显示[15],临床带教导师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专业素养会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在护理专业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中,89.96%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优秀的带教导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操作技能。导师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对带教导师的选拔与培训、导师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互评机制、带教导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督促导师切实履行带教职责,促使带教导师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以满足临床护理教学需要,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16]。
将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引入口腔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需要在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该模式[17]。有相当一部分口腔患者为在校青少年,他们学习紧张,要求尽可能地缩短候诊时间,提高临床周转速度,以减小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18]。导师小组教学模式下,临床实习带教导师基本上工作在临床一线,临床工作繁忙、压力大,有少数护理专业学生与导师主动沟通情况欠佳,出现教学计划和具体实施脱节情况[19]。此外,部分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无论教学结果如何,导师都按计划进行下一步教学和考核,没有根据护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建议制定导师考核细则,引入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模式合理化、人性化。导师要注重与护理专业学生沟通,根据护理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教学相长。
导师小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导师小组集体指导的优势,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口腔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满足口腔专科护士培养要求[20]。导师小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使临床护理与高等护理教育有效衔接,适应护理教育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现代社会培养口腔护理高级人才,值得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