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0-03-18 02:24吴玥梁惠娥
服装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童子纹样服饰

吴玥, 梁惠娥*,2,3

(1.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江苏 宜兴 214206)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均密切相关[1]。在中国传统社会,婴儿的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人们为表达对人丁兴旺、子孙绵延、生活和美的情感诉求,创作出以孩童形象为画面主体的童子纹,以表达对美好愿望的期盼。童子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俗寓意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美术形式中,涉及绘画、剪纸、陶瓷、玉器、刺绣等诸多门类,是广受大众喜爱的传统纹样之一。

文中以传统服饰中的童子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整理,系统梳理童子纹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等层面探讨童子纹与中国传统服饰之间的关系,指出未来研究趋势,构建相应的研究体系,有助于传统服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

1 童子纹相关概念界定

1.1 童子纹的语义解读

童子纹是指以孩童形象为主的装饰纹样,内容上多为描绘童子稚拙可爱的形象和嬉戏玩耍的场景,也有童子与动植物、其他人物等相结合的画面。在历代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作品中,这类纹样题材也称为“婴戏纹”或“婴戏图”。古时有关“童”的解释众说纷纭,范宁《春秋谷梁传·昭公第十九》注:“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曰:“成童,八岁以上。”[3]刘熙《释名·释长幼》中记载:“十五曰童。”[4]在《仪礼·丧服》中提到:“童子唯当室缌。”郑玄注为:“童子,未冠之称。”加冠之前称为童子[5]。现今,“童”的概念与古代相比有所区别,“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童,《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6]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对童子这一概念的范围界定比较宽泛,在古代15岁以下的未成年男性称之为童子。文中对童子一词的界定基本以古人为准,从出生至15岁的孩童都可称为童子。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范畴包括男童形象和女童形象构成的纹样。

1.2 童子纹的使用历史

人物造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约1万年前,栖息在中华大地的先民已经懂得使用原始工具,他们将自身形象刻画于器皿上传诸后世[7]。童子纹作为人物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它的起源时间。考古发现,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三国时期漆器中所绘“童子对棍图”,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孩童图形,具体如图1[8]所示。图1中,山前空地上两个稚气十足的童子身穿肚兜,持棍对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9]。

图1 “童子对棍图”漆盘Fig.1 Paint tray of “boy-to-stick”

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子纹不断演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唐代,童子纹由抽象变为具象。图2[10]为湖南长沙铜官窑发现的一件青釉褐彩童子持莲纹执壶,其运用写实手法描绘了一个身系肚兜、肩负莲枝、手挽飘带的胖娃娃,孩童人体比例准确,形态生动活泼。宋代,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受风俗画“婴戏图”的影响,童子形象在织物、瓷器、玉器等工艺作品上的应用屡见不鲜,“婴戏纹”成为童子纹的主要表现题材,内容多反映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面,如放风筝、骑竹马、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细腻地展现了孩童真实的生活状态。明清时期,童子纹的应用达到鼎盛,尤以众多孩童构成的“百子图”最为典型,具体如图3[11]所示。孩童形象从最初的一两个发展到上百个,说明明清时期的童子纹强调热闹的场面,并被赋予了吉祥寓意,象征着祥瑞之兆,因此得到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青睐[12]。近代,童子纹所呈现的主题越来越丰富,如“连生贵子”“葫芦生子”“麒麟送子”等纹样广泛应用于服装、帷幔、被面等面料中,寄托着祈子多福、求喜求乐的美好愿望,深受人们喜爱。通过对童子纹发展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童子纹是历史的符号,在中国纹样史上流行近千年,它的盛行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图2 青釉褐彩童子持莲纹执壶Fig.2 Green glaze pot of boy holding lotus flower

图3 明代孝靖皇后洒线绣百子衣 Fig.3 Xiaojing empress's embroidery clothes with a hundred boys in Ming Dynasty

2 中国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研究现状

童子纹承载着传统服饰艺术中的文化精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青睐。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童子纹的研究较多集中在绘画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以童子纹为专题进行研究的论著还很少,针对传统服饰中的童子纹展开的研究更是鲜有。

2.1 国内相关著作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童子纹的研究多通过史料记载、实物描绘等方式进行概括性描述,如吴山[13]总结了春秋之后(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传统纹样的内容题材、构成形式及艺术特色,从收录的图案拓片和线描图资料中可查阅到大量含有童子纹的古代陶瓷、织绣装饰品、漆器、建筑装饰物和服装配饰;许京等[14]、陈晓晖[15]、刘秋霖[1]均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对童子纹的组合形式和吉祥含义进行探讨,如具体分析了“连生贵子”“连中三元”“麒麟送子”等纹样的吉祥意蕴及文化内涵;崔荣荣等[16]、高春明[17]、潘健华[18-19]收录和保存了大量童子纹的实物资料,展现了童子纹多样的表现形式。上述研究虽均有涉及童子纹的相关图片及文字描绘,但针对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阐述较少,一笔带过居多。

2.2 国外相关著作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涉及甚少。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探寻纹样的起源,进行纹样的分类整理和比较,角度大多和国内学者一致。野崎诚近[20]搜集了大量中国古代宫廷、官府、民间的图案资料,从含义、应用各方面进行讲解,以附记的形式扩展介绍了很多吉祥图案以及文学典故、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城一夫[21]从大量装饰图案中选取18种题材,比较东西方装饰图案的文化差异。虽然目前国外学者还未对童子纹进行研究,但可以学习借鉴其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为国内学者研究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起源与发展、审美特征等提供参照。

2.3 相关期刊论文研究

笔者以“童子纹样”“童子图案”“儿童图像”“婴戏纹”等为检索关键词,搜集到相关文献共72篇,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学术关注度趋势统计,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2008—2018年国内学者对童子纹研究的关注度虽有所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和2018年达到总体收录量的高峰,均有10篇相关期刊论文。近年来,人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与生命、孩童相关的主题之上,童子纹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吉祥文化传承元素,保留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美好而真诚的向往,因此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图4 2008—2018年童子纹研究学术关注度Fig.4 Academic attention of boy pattern from 2008 to 2018

目前期刊论文中对童子纹的研究多集中在绘画、陶瓷、漆器等艺术领域,如巫大军等[9]、盛子千[22]、李少伟[23]和秦树景[24]分别以各类艺术载体中的童子形象为例,探讨童子形象的起源演变、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期从中窥见各个时期的民俗生活和文化观念。

此外,具体讨论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相关文献并不多,童子纹作为传统服饰人物纹样中的一个细小分支,在传统服饰研究中常常被忽略。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知网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中,关于服饰领域童子纹的研究不足10篇,研究内容较为零散,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

1)从色彩特征、造型手法等角度对服饰艺术特色进行研究。王廷廷等[25]总结了童子纹的造型分类、构成方法、构图形式,指出童子纹在服饰上的应用多出现在新婚女性上身所着衣物上,与传统生育观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体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特色。王秀玲[26]以线描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童子纹,认为人物纹饰中童子纹内容最为丰富,美学价值极高,能够充分体现童子天真活泼、稚拙可爱的形态。梁惠娥等[27]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带有童子纹样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为例,对其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童子纹样主题丰富,造型凝练概括,构图“圆、满、大、全”,色彩对比强烈、用色大胆,艺术特征鲜明,极具设计美感和艺术魅力。

2)结合社会、时代特点,从服饰文化内涵角度进行研究。楼丽娟等[28]对童子纹的历史溯源进行简单介绍,分析童子纹所包含的期盼子嗣繁衍、渴望子孙昌盛及美好生活的社会文化内涵,探讨传统纹样设计所具有的浓厚民俗气息及独特审美意识。崔荣荣等[29]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中丰富的民间服饰收藏品为研究对象,将服饰中乞子主题纹饰分为情爱文化题材、生殖文化题材、繁衍文化题材,并洞悉其背后隐含的深刻民俗意蕴。此外,一些学者将童子纹作为人物纹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如柴娟等[30]着重分析传统服饰中孩童纹样的形态特征及其所传递的民间信仰和民俗寓意,如祈求富贵、多子多福等深层内涵;邢乐等[31]通过对云肩中人物纹样的题材及内涵进行分析,阐释纹样背后的文化动态与情感诉求,侧面折射出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文化意蕴,对解读童子纹有一定借鉴作用。

3)从现代服装应用领域角度分析。高安琪[32]归纳梳理了“麒麟送子”纹样的缘起、文化内涵、造型特征和应用现状,探讨创新应用的可行性,得出“麒麟送子”纹样适用于孕妇及婴幼儿日常用品中。

综上所述,人们对童子纹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当前以童子纹为对象的研究多集中梳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常见艺术载体上的童子纹,研究领域虽广泛,但传统服饰领域中童子纹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基于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多采用文字记载、实物拍摄、图像描摹等手法,大多为散点式或穿插式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较单一,缺乏对不同地域环境下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差异性分析以及相应的设计应用。因此,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体系构建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与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中国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研究趋势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和服装产业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被广泛关注,传统服饰纹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对童子纹的研究可以从以下3方面展开。

3.1 研究角度与方法

目前,针对童子纹题材的研究多集中在民间美术领域,未能在传统服饰领域进行单独的分析与探讨,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制约了童子纹系统性的研究。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可采取纵向和横向两种角度:一方面,对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分析,探究其艺术形式的流变规律;另一方面,从地域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及服饰品入手,注重结合童子纹的表现形式、造型手法、色彩特征和工艺技法,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差异性的分析,挖掘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同时,多运用图文互证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化、科学量化的研究,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技术、感性工学、计量统计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研究。

3.2 研究内容

地域文化也可称为区域文化,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地理特征、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俗传统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33]。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人物造型特征的形成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地理风貌、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审美趋向等都对童子纹的造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内容上,可以试图从地域性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地域传统服饰中的童子纹进行集中性、整合性分析,追根溯源探究其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间的深层关系,从而弥补对不同地域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研究的不足,使研究更为体系化。此外,童子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装饰载体,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表现方式。例如,可以将童子纹通过数码印花、手绘、刺绣等方式进行元素的整合与再创,在服饰、家纺等产品中古为今用,结合当今流行趋势和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满足人性需求及大众需求的现代童子纹产品,拓宽童子纹的应用领域,为传统服饰纹样的创新应用开拓新思路。

3.3 研究意义

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理论意义与设计应用意义两个层面。对于传统服饰中童子纹的研究,可以更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背后蕴含的民俗内涵与情感诉求,使之对传统服饰文化传承、民众思想观念、社会形态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以期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此外,在探索童子纹研究理论意义的同时,其设计应用意义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通过现代材料、科技与工艺进行童子纹的应用尝试,力求寻找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之间的最佳契合方式,创造出具有精神文化内涵和现代视觉美感的产品,从而达到文化与创新的双赢,实现其艺术与实用价值。

4 结语

童子纹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一个分支,流行近千年,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人物形态的塑造和艺术特征的表现上明显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蕴使之成为民间百姓表达内心情感与审美理念的一种有效媒介。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较多集中在绘画、陶瓷、漆器等民间艺术领域,甚少以传统服饰为研究载体进行研究,且缺少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差异性研究,研究亟待深入。因而需将工艺美学、设计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结合,探寻童子纹背后蕴含的文化理念,从而丰富服饰纹样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弥补其在服饰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理论研究的缺失;同时在童子纹传承过程中应顺应当下传统文化创新的需要,实现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

猜你喜欢
童子纹样服饰
唐代官袍兽纹纹样的美学意蕴
熊童子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小白菜
Wearing History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故事里的狼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