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 余玉语 伍国勇
摘 要:高校智库在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机制、理论和基本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立足于贵州省“黔灵智库”助推全省深度贫困村织金县三甲街道办五星村脱贫摘帽的实践,依托逻辑分析法,探讨了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机制。高校智库发挥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理论支撑力,通过专业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研究、政策咨询等方式,全面推进了人才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有力提升了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建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打造科学模式,注重技术转化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高校智库服务脱贫攻坚效率。
关键词:高校智库;精准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1-0062-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10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Model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Based on “Qianling Think Tank” of Guizhou University Serving Wuxing Village in Zhijin County
REN Xiu,YU Yuyu,WU Guo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 China Karst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
Abstract:College think tank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articipating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 relief, but its main mechanism, theory and basic model for serv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Qianling Think Tank” in Guizhou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Wuxing Village, Sanjia Sub-district, Zhijin County, the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the province. Based on the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participating in local poverty alleviatio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have exerted social influence, policy influ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hrough professional talents, technical services, project research, and policy consulting, they hav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alents, technology,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and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alent training, create a scientific model,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tine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servic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hink tank;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olution
智庫,西方称为思想库、智囊团,较早的解释来源于西方迪克森的Think Tanks[1]一书,是指一种运作独立、稳定,进行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核心参与人员是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智库的组织形式是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对象是政策,服务对象是政策决策者和民众,具有独立性、非营利性、多学科、多类型等特点[2]。但本文认为,智库服务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多的是深入基层和政策执行的前沿,才能深度了解政策的产生、运行、落地的问题,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发展咨询。高校智库是智库研究的一个分类,兴起于1994—2002年。高校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和官方智库相比较弱[3],但在社会舆论影响力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校智库发展体现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社会进步方面和学术交流方面,已经成为评价各国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通过智库建设实践,系统性梳理智库组织功能和运作理论,并进行现实方面的探索发展,将会一步一步推进科学知识的生产、运用、积累和深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国力水平[4]。
贵州山地崎岖,交通不便,农村居民聚居地零星分散,城市带动能力不强,使得贵州扶贫工作开展困难。当前,全社会凝聚力量共同对抗贫困,形成了多途径融合发展、共同发力的扶贫协作共振效应。智库在扶贫工作中的身份,从扶贫边缘协助者转变为脱贫工作主体力量。为了协助政府调整政策,智库工作者通过田野调研、大数据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可见,智库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随着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智库在精准扶贫发挥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5]。建设高校智库作用于精准扶贫,借助高校智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与政府间的亲密关系,持续为精准扶贫发力,努力推进扶贫政策和各项措施的顺利开展。目前,高校智库主要形式是各大高校内设立的各种研究院、研究所或者研究中心等。该种智库具备人才集聚的平台和为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服务的优势。相比较军政智库、民间智库等,高校智库以其独有的特色,为精准扶贫提供研究支撑,为贫困地区输送科学先进的技术、文化知识和产业资源。高校智库不仅参与扶贫活动,更是将扶贫实践和扶贫研究相结合,探索有利于扶贫的各项因素和社会资源。
一、高校智库助推精准扶贫的内在机理
(一)高校智库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路径
精准扶贫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工作,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推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高校智库具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在制定决策过程中借助该平台,提出决策实施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高校智库可以通过对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进行细致研究,为最终的政策提供修改意见,保障制定的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宣传和实施扶贫政策,高校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有助于政策被民众接受并顺利实施。高校智库围绕影响力辐射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现实需要提供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6]。高校具备知识储备、生产、整合、创新的综合优势资源,并拥有具备这些能力的高级人才,有责任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决策咨询,从而展现高校智库在社会、决策和学术三方面的影响力[7]。地方政府推行规范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扶贫管理工作和高认可度、强执行力的扶贫政策,需要高校智库的积极参与。总的来说,高校智库服务精准扶贫的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
(二)人力资源支持助推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智库通过人力资源作用精准扶贫人才建设。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智库在社会、决策和学术方面的影响力有益于人力资源的培养。什么是人才?人才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某一领域具备优于一般人的素质并能为社会创造较大价值做出更大贡献的人。精准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扶贫工作开展的管理人员,他们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识型人才;二是扶贫工作的直接受众——农民群众,他们能够科学高效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培育的应用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贫困地区最缺的就是人才,人才工作更是脱贫攻坚的突破点。高校智库人才资源,无论是从智库核心成员本身是高校内部各领域的专家,还是从高校智库自身的性质出发,都是人才聚集和培育人才的优秀平台。在社会影响力
方面,高校智库具备整合国内外高等人才、社会各行业精英的优势。在决策影响力上,高校智库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政策。智库收集地方贫困情况的数据后,借助智库的数据分析和专家的经验探讨,若发现存在人才方面的缺陷,可以为政府提供人才倾斜的建议,借助政府政策引导人才流动。在学术影响力上,高校智库参与人才培育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人才的流动,引导高校高层次有识人才帮扶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技术服务支持助推产业发展效率
高校智库通过技能支持作用精准扶贫技术人才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术帮扶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技术帮扶,已经做到精准扶贫,考虑到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同,在帮扶措施上因地制宜提供有效技术推广。高校智库在社会、决策和学术影响力层面上,在充分收集地方扶贫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技术扶贫的需求,向政府提供技术上的政策建议。依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上有能之人,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技术水平和技工质量。技术推广有助于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群众脱贫的信心,并提高个人技能。
(四)产业项目支持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高校智库通过项目引进作用精准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依托农村地区资源禀赋特点,开展一条适合地方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道路。简单关系的项目建设作用机制主体是政企、村委和贫困户,现在高校凭借智库参与项目建设作用机制,为产业扶贫贡献主体力量。地区的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和地区发展特色等作为发展条件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高校智库实现社会资源的引流,匹配市场产业和贫困地区资源特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8]。在决策和学术影响力方面,高校智库通过智库的数据分析功能,借鉴其他贫困地区项目发展的好经验,建设有利于研究地区获得长远利益、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可行项目。在高校智库的支持下,地区扶贫项目建设能够有效避免产业发展无特色、回报期短、产业发展风险高等问题。
(五)政策咨询支持助推扶贫政策落地
高校智库通过政策咨询作用精准扶贫文化建设。政策咨询不仅包括对政策的解读,也包括政策前期宣传和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以及对社会公众精神的正向引导。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相关内容的解读,而地方政府借助正确的解读执行政策下行。政策的宣传需要借助公信力强的平臺面向广大群众,同时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进而调整完善公共政策,这些过程都需要高校智库的参与。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平台,是优秀人才的摇篮,通过发挥文化力量提升我国文化水平。高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帮助政策宣传、获取政策认可以及分析政策实施的反馈信息;向公众灌输优良文化,避免低俗文化的侵蚀。作为第三方平台,高校智库相较于军政智库,更加亲民;相较于民间智库,利益因素影响更小。能够做出公平科学的判断是高校智库的独特优势。学术影响力方面,和政府的关系使得高校能够正确详细地解读政府决策,有益于政府实施各项决策,更有利于公众接受和跟随党的理论和政策指引。再者,政府借助高校智库制定并实施政策,政策反馈信息借助智库大数据进行数理研究,分析不合理之处,提出解决建议。
二、贵州大学智库扶贫——基于织金县五星村的实践
(一)五星村基本情况
贵州大学黔灵智库(原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即“中喀研究院”)自发对口支持的扶贫点位于织金县五星村,属三甲街道办事处管理。五星村平均海拔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秋气候凉爽,适合发展夏秋季节的农业种植。五星村村民居住较为集中,主要沿通村公路聚集。辖区内有10个村民组共825户1 76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7.4%。农村劳动力887人。五星村耕地总面积942亩,因为缺少水资源等原因,耕地都是土地,没有田,且地块破碎。区域内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农、林、牧、副业都可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物质资源丰富,乡风民俗淳朴,有着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五星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截至2018年初,还有500余人未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有些组还未通硬化道路。因为地理环境特殊、缺乏水资源等原因,五星村的一些扶贫项目不能真正达到该有的脱贫效果,如养牛项目、黑山羊项目、种植党参项目都不了了之,不能成为可持续的扶贫产业,以失败告终。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总目标,贵州大学黔灵智库对五星村进行了帮扶。
(二)“黔灵智库”扶贫概况
贵州大学黔灵智库是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9人。2017年1月,贵州省教育厅批准试点建设服务贵州大扶贫战略的特色新型智库“黔灵智库”以来,贵州大学黔灵智库向国家部委、省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不断报送《黔灵资政》内参报告;撰写了《减贫摘帽同步小康——贵州1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减贫研究》调研报告,其中11套丛书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主持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研究》《IAD框架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主动协商型扶贫开发模式研究》《贵州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前期重大研究课题》等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163项;近5年出版学术专著46部,发表论文624篇,长期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改革》、农业部《中国农村研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资政》、教育厅《重大情况专报》等省部级内参报送决策咨询报告,共承担地方政府和行业规划36项,建设“科研实践”基地14个。
2017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及“中国核心智库榜单”。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高校智库荣登核心智库榜单,成为全国16家“专业性智库-211高校经济领域”智库之一。贵州大学中喀研究院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入选的智库机构,为我省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智力支撑、经验支撑和路径支撑,发挥了智库机构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今后,中心将通过学术领域聚焦、学术模式聚变、学术队伍聚集、学术资源聚合、学术成果聚积,力争建设成为区域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一流的“三农问题”研究智库。
2017年5月,与织金县五星村达成共识,共同建设科研实践基地,决定依托黔灵智库优势资源推进五星村减贫摘帽步伐。并派农村与区域发展高水平研究生30多人次到五星村协助扶贫工作,整理扶贫资料,加强贫困数据核实及农村经济发展调研,落实上级政策,争取项目资金發展特色优势产业“八月瓜特色产业基地”,出谋划策加快脱贫。当前,由于技术简便、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以及促进农村“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就业的优势,八月瓜产业基地已经成为织金县乃至毕节市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得到全县及毕节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得到大力宣传和推广。据悉,八月瓜平均亩投入5—8千元(含人力成本),最快1年的成熟期,最高亩产达3万元左右,1年收成的周期下亩净利润可达2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就地脱贫。在黔灵智库的对口支持和帮助下,五星村按计划在2019年底实现全村彻底脱贫出列。基于这个实践,黔灵智库在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方面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支撑依据,为五星村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具体指导,为五星村脱贫攻坚及今后持续发展工作做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
(三)人才扶贫实践
人才扶贫模式主要由高校智库的三方面影响力共同带动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和研究生资源帮扶五星村,从而实现人才扶贫。人才扶贫是输送和创造新鲜血液的扶贫方式,黔灵智库利用校内优质资源与五星村村主任、驻村第一书记达成合作协议,发挥智库集思广益的长处,输送教授、副教授、研究生等校内高层次人才。他们对五星村进行实地考察,为五星村脱贫工作进行指导,并对村干部、村里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培训。派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驻村实习,与村干部及县里派驻的驻村书记等一起参与扶贫,协助开展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补充扶贫工作人才的不足。加入扶贫工作队,填写贫困户档案表格,采集贫困户资料,了解贫困户意向,参与并协助组织相关扶贫会议,督促并实现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建成;选派技术人员到村开展特色产业技术、合作社运营及管理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以提高村集体及产业的管理运营水平。
(四)产业扶贫实践
五星村产业扶贫,主要是黔灵智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为五星村带来适合村域发展的项目资源,发展特色八月瓜产业,实现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路,也是防止脱贫地区返贫的保障。一方面,扶持五星村特色产业。根据五星村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薄弱等情况,总结其他失败产业经验,制定以“八月瓜”产业为特色产业,带动土鸡、土鸭、土鹅等散养家禽产业及特色餐饮、农家乐的发展;同时组织撰写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五星村长期产业发展及扩张的过程,帮助五星村开发利用有用资源,促进延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打开市场引进资源。五星村位置比较偏远,八月瓜的销路、价格有限,黔灵智库便利用信息资源帮助五星村八月瓜及其附属产品扩大销路,并引进项目扩张八月瓜基地,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八月瓜原生态优质农产品优势[9],使八月瓜产值翻翻,增加八月瓜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八月瓜产业基地面积有13亩,5户农户参股,其中贫困户2户,带动了10户贫困户在本村就业,果木未来达盛产期时可获得25~35万的年产值。八月瓜产业在重点扶持贫困户的同时,也带动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八月瓜种植基地作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的典型。目前引起了社会、政府的广泛关注,农户大力自发推广种植。
(五)技术扶贫实践
技术扶贫是指黔灵智库以其拥有的优质技术人员入村进行培训宣讲,带动村级各类技术人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实现地方技术扶贫。黔灵智库积极与地方进行科研合作,将一些科研成果向五星村转化,实现五星村农户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精准脱贫。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相关管理人才、调研团队走访五星村,找寻五星村发展的难点弱点,进行实地调查,探索发现贫困户实际致贫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贫困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技术提供支持,为村级合作社的建立及长期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驻村人员将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大降低村里扶贫工作的难度,有效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效率。同时,技术扶贫为八月瓜产业基地的扩张、村级合作社的设立、合作社股份分配、合作社资金分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为八月瓜产业动员村民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基地务工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技术帮助。将八月瓜定位为原生态绿色产品,运用智库经验发展原生态产业,既提高了当地的环境治理水平,也促进了环保事业发展,同时保证了八月瓜及其林下产品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性。
(六)文化扶贫实践
黔灵智库通过社会影响力,在村里做了一些政策文化的咨询与宣讲,使村民更加了解精准脱贫的政策理论,更加坚定了脱贫决心。一是深化脱贫理论和政策武装。高校开展党的理论和国家的政策宣传活动,能够增强群众对扶贫脱贫措施的理解和认同。黔灵智库分析区域贫困致贫原因和政策帮扶实施出现的问题,派驻村研究生在村里进行党的理论和相关精准扶贫政策的讲解,为那些对政策不清楚的非贫困户、脱贫户、贫困户解疑答惑。二是提升村内脱贫攻坚信心和决心。黔灵智库运用专业知识为五星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致贫原因,研究出致富之路,更深一步促进基层和广大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激情,对有等、靠、要思想的群众及时引导。三是引导舆论方向转变。五星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自从黔灵智库扶贫以来,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开始富起来了,不再是无人问津的深度贫困村,县委书记亲自来看,地方媒体争相报道,舆论方向开始转变。从偏远的落后村落到现代的小康富裕村,村民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越来越坚定。
三、高校智库扶贫的实践价值及问题
(一)黔灵智库扶贫的实践价值
1.智库+合作社(企业)+村委+农户四方联动
基于以上黔灵智库帮扶五星村的典型案例总结归纳,智库扶贫模式包含了智库、合作社(企业)、村及农户四个主体。其中,产业扶贫是以上案例中四个主要扶贫部分的核心,只有产业扶贫路子通了,人才、技术、项目、文化扶贫才能开展好[10]。扶贫主体中,村委是主导者,农户是帮扶对象,智库是帮扶者,合作社(企业)是载体(市场主体)。四个主体相互作用发挥强大的能力,形成了以人才引进、项目进入、技术指导、政策宣讲、文化引导共同作用的精准扶贫模式。四个主体的联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黔灵智库、产业之间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促进了智库人才引领功能、产业核心的载体功能及政府组织保障功能三者融合;同时,在智库引导下以市场为目标的运作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传统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不仅仅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其顺利脱贫实现小康,还在“扶贫、扶志、扶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黔灵智库和五星村在扶贫实践中相互协作,结合地方的区位条件和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也通过引进资源、设立实习基地等促使产业发展强大,实现高校、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政产学研高度融合,形成贫困地区帮扶脱贫机制,整体联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力。
2.产业扶贫的核心作用
产业是扶贫的内涵。产业是脱贫的核心要素,产业扶贫是农村的脱贫任务、贫困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产业扶贫是黔灵智库对地方进行扶贫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农业技术具有改变和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适应性。根据扶贫地区地理区位及生态环境的不同,在进行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推广时,不能一味地以所拥有的最新技术或最高技术去进行推广或指导,要考虑该技术对于地区是否适用、是否实用、是否成熟、是否先进等。黔灵智库的精准扶贫模式,是要将先进成熟的经验、做法、技术、技巧和五星村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结合地方条件应用来培育贫困地区的产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技术性、特色性。黔灵智库扶贫模式的优点,主要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当地生长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以项目为桥梁把专业人才、经验技术、特色产业、专项投资等资源汇集到一起,在高校和政府的推动下,致富带头人牵引力量拉动停滞了的农村产业。这種帮扶措施既打破了落后的发展模式,又转变了旧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帮扶对象吸收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中,让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受益,贫困人口在产业中以入股分红、就业或其他方式实现增收,这也是他们脱贫不返贫的强有力保障。
3.扶贫举措的整体协调
扶贫措施的整体协调性是智库扶贫地方的内在要求。黔灵智库以高校背景的“公信力”为基础开展帮扶工作,更容易得到农户的信任和政府的肯定,所以从高校角度解决问题更易实现整体的协调性。产业扶贫,多力量主体的交叉参与,需要注意各发展要素之间的统筹协调。黔灵智库通过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作用于产业扶贫,增加人均收入,提升区域造血能力。凭借智库的经验技术与做法、项目资源、人才智力优势,为地方提供人员培训、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并不断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地方乡村文化,提升地方精准扶贫的精神面貌。产业扶贫涉及项目建设、人力资源培养、技能推广和文化建设,这几方面的连接有效促进多项扶贫措施齐头并进。同时,综合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合理分配扶贫资源,补齐贫困户发展短板,有效改善地方整体的贫困状态。
4.促进智库产学研一体化
扶贫主要是黔灵智库与当地政府联系,提供智力、人力、项目等方面的资源,受益方是贫困地区。帮扶过程中,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应用、社会声誉等多方面也受益匪浅。黔灵智库在与地方的合作过程中,展现了高校回馈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地方,实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增强了高校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环节,使高校师生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在实践的大平台上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当前,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的背景下,派驻学生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响应服务三农的号召,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也可依据实践中的具体需求,不断改进学生培养方案,与时俱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优势,培育出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和管理能力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所以,深化高校智库与地方的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
(二)黔灵智库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种类单一
要进行造血式扶贫,人才是最重要的。黔灵智库参与地区扶贫中,输送很多人才进村,协助扶贫工作的开展。黔灵智库扶贫下村的人才中,大多数都是农业经济方向的人才,他们较为顺利地协助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但是,除了整理扶贫资料以外,其他工作很难上手。然而,村里的工作并不仅仅需要这一种专业人才,还需要其他专业或其他研究方向的人才。例如,一个村的村级规划,农业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可堪大用,但是涉及农业发展的水利灌溉方面,则需要水利方面的人才指导。目前,黔灵智库向地方输送的人才基本上以农业农村专业为主,无论是高校输送人才还是智库培训人才,种类过于单一,需要培养其他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2.扶贫产业链单薄
众多黔灵智库扶持的扶贫产业发展中,由于输出的人才种类单一,产业发展呈指数式发展,且主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增加较快。但是产业发展的特征是:产业链呈纵向发展,产业发展越好;产业链呈横向增长,稳定性越高。产业发展呈网格状发展,这个产业才会发展得又好又健康,且不易受风险影响。纵向是主产业的发展势头,横向是由主产业带动的延伸产业链的发展,即为产业的多样性。
3.科研成果在扶贫方面的转化率低
黔灵智库参与地方扶贫的扶贫机制中,科技扶贫应该是其弱点,黔灵智库派送人才多是管理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扶贫时间普遍短,大多是分批次进入,所以管理型人才在扶贫中易于安排岗位和任务,而且就职和离职不需要太多工作交接,但技术性岗位需要固定的人才,不易做工作交接。所以,在科学技术方面,技术型人才下村在同比中是很少的,这也导致了一些好的科研技术成果很难在地方扶贫中使用并转化。
4.精神扶贫难度大
现在黔灵智库帮扶地方的脱贫工作基本上是以贫困户物质条件为主,包括很多第三方评估都是看表上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个别贫困户的特殊需求,想办法实现以上几个指标就算脱贫。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智库扶贫,都忽视了贫困户精神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严重。很多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导致很多群众的等靠要意识严重,出现很多人物质上脱贫但是精神上未脱贫的情况。
四、推进高校智库扶贫效果提升的对策
(一)人才输送重在专、优、精、多
高校智库输出人才对于地区是很重要的输血式扶贫,不仅是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输出,更主要的是对于长期需要的人才,高校承担起培养的责任。人才输送和人才培养要体现在专、优、精、多上:“专”是体现高校智库派驻和培养人才的专业性,主要是指学校的高层次人员,例如研究相关方向的教授、副教授等;“优”是指培养优质、高素质人才;“精”是指精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精通扶贫工作的实干型人才;“多”体现在多样性上,扶贫工作需要多样性的人才,而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只有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脱贫工作才更有保障。
(二)三方合力,多方位打造特色产业
三方合力是指高校智库、政府、社会三方共同使力,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智库发挥其“智库和人才库”的优势,为特色产业的规划谋发展、拓展资源;需要政府协调农户及其他社会主体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需要社会各方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参与其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网格状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主产业、附加产业及相关产业一个不落下,降低产业脆弱性,实现真正的产业脱贫。
(三)加深智库地方合作,提高科研转化率
高校智库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这是高校智库的优势,但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更有效地向贫困地区转化是高校扶贫的难点。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地方产业扶贫中能够提高扶贫农产品的竞争力。受传统高校定位的影响,能转化的科研成果有限,但高校智库与精准扶贫对接对高校有了更高需求,要求高校向创新创业方向发展。同时,高校智库、社会和政府要有一个稳定长期合作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三者的摩擦甚至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成果转化。而且,长期稳定的合作会使高校的科研创新从实际出发,提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研成果。
(四)注重精神扶贫,更新扶贫理念
一方面,高校智库要利用其公信力对农户进行精神扶贫、文化扶贫。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是联系政府和社会的桥梁,对双方有着促进沟通理解的作用,在农户心中也有一定公信力。政府在与农户沟通宣讲方面,总是不如高校出面有效。所以,高校智库要承担起向农户宣讲、给农户解疑答惑的重担,同时着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高校可与地方共同协作,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培养当地的特色文化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农户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可帮助地方农户摒弃落后的、傳统的、不正确的扶贫理念。高校智库要重视当地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尽早发现贫困户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错误观念,并及时更正。以宣讲形式给农户们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乡规民约约束民众的不良个体行为,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寻找模范人物,宣传典型案例,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农户的文化自信、精神自信。
参考文献:
[1] Think Tanks[M].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2014.
[2] 张志强,苏娜.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1):9-23.
[3] 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15-20.
[4] 周刚.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提升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43-45.
[5] 谢华育.中国智库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4):142-146.
[6] 于丰园,于群英.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7,36(6):50-54.
[7] 金晨.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基于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7):63-69.
[8] 张亚孟.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5):19-21.
[9]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1):79-84.
[10]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78+158.
(责任编辑:杨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