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琴
摘 要: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根据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引导,才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讨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幼儿园;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4-0076-01
根据相关实践探究表明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语言知识的学习,也无法落实好语言教育目标。幼儿语言学习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所以当前幼儿教师必须要创新语言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热情,通过针对化引导使幼儿加强知识有效吸收,切实掌握思想表达技巧。
1.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知识灌输,忽略学习引导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大部分幼儿教师语言教学中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幼儿只能够听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幼儿语言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并未渗透入幼儿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忽略了幼儿生活熟悉的语言素材,进行启蒙教育,也并未将语言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例如,在快下雨时,很少有教师对幼儿说“小朋友们,现在天上有乌云,就是快要下雨的标志,我们赶紧进屋好吗?”由此能够看出幼儿教师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生活即教育这一准则,所以教育情况差强人意。
(3)孤立进行语言教育
幼儿教师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单纯将语言内容和形式固定化,局限化,却并未重视语言教育和其他學科的有效整合,所以此种孤立的语言教育活动严重阻碍了幼儿语言技能的习得。
2.缓解幼儿园语言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
(1)坚持主体性教育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语言学习活动是幼儿的主体活动,如果脱离幼儿的主体性和难以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所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切记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主体学习活动。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要协调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创设生活化语言学习环境
在幼儿阶段儿童年龄大约为3-6岁,由于当前年龄阶段的幼儿记忆能力不够完善,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训练,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记忆能力,提升学生的识字学习热情。但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切勿盲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大量汉字,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在拓展当中掌握更多的生活经验,从而不断强化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意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语言文化渗透到实践当中,从幼儿的生活入手,在语言教学当中要积极的探究和拓展,才能提升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幼儿一定的引导强化幼儿的个人综合素养,使幼儿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当中加深学习印象理解语言的重要意义。教师为了更好的提升幼儿对于语言的把握能力,就要在实践活动当中营造真实的交流氛围,使幼儿在教育当中学会聆听和诉说,从而不断增强幼儿的练习能力,强化幼儿的个人素养。教师要渗透到幼儿的学习当中,培养幼儿自身的语言经验和语言积累能力,帮助幼儿在语言锻炼当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3)重视与其他教学内容形式的紧密结合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积极的借助其他相关文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逻辑思维意识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多元化的途径当中,更好的发展和提升。教师也要在教学工作当中深入的探究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结合其他语言教学内容以及课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融合,并且在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幼儿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认同感。教师也要积极的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将幼儿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并且在游戏活动当中渗透语言,指导强化幼儿的语言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强化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在课外观察中更好的积累和探索。教师还要使幼儿在课堂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积极的表达和阐述,能够使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意识和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幼儿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幼儿专业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认真分析突出问题。以此为借鉴改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扭转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尴尬处境,切实提高幼儿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吴肖玲.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47-148
[2]夏媛媛.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264-265
[3]汤雅黎,邓李梅.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教学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141-142
[4]王琪发,陈海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幼儿心理发展,2017(0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