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晗
【摘 要】西汉著名农学家氾胜之的最大贡献是他所编写的总结我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氾胜之书》,该书记录了适合当时情况的耕作原则和作物种植及其栽培技术,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介绍《氾胜之书》中的“农本思想”、“耕本思想”、“经济思想”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氾胜之书》;农本思想;耕本思想;经济思想;哲学内涵;当代价值
一、《氾胜之书》简介
中国古代四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和《农政全书》。作为西汉晚期重要的一部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记载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结晶,被称为是现存最早的农书[1]。该书的作者氾胜之不仅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也是一位亲力亲为的农业生产组织者。汉武帝时,他当过仪郎,史料记载“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2]“三辅”是当时的长安城附近,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区,氾胜之在此地亲自指导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后来因功绩显著被升为御史。虽然《氾胜之书》保存至今仅剩残篇,但其在农业上的实用价值不容忽视,既总结了古代人民在农耕时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对当今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二、农本思想
我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农本工商末,“本”的概念显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重农”思想也是《氾胜之书》中的核心思想。氾胜之提出“‘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理以守也”[3],意思是如果没有丰富的粮食,即使城池坚固,也是没有用的,“‘夫谷命,实天下之命”[4]这句话突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氾胜之把农业生产看作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和财政收入,是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氾胜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农本”思想中,氾胜之还强调了全民皆农的问题,“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民之至”[5]就是赞赏卫尉忠于国家担心人民的行为即卫尉也可勤于农业生产和精通养蚕的办法。这就是呼吁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勤于农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体现了氾胜之在农业生产上的群众观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也体现了氾胜之提倡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人人平等,具有很强的进步意味。
三、耕本思想
《氾胜之书》中的耕本思想主要阐述了氾胜之在农业实践时的经验教训,内容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也体现了氾胜之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趣时和土、三才观、地气观、整体观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四个方面。
(一)趣时和土
《氾胜之书》开篇就提到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6]的耕田理论,“和”的意思是多要素协调、合适,“趣时”就是所有的时间都要合适,恰到好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在耕田时,要注意时间的合理性、土地的利用、平日要及时的施肥和灌溉、勤于锄草和及时收获。在这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作者想要人与土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愿景,而且出现了从事农事的主体人、时间和土地,这就把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著名的“三才观”。
(二)三才观
古代哲学以研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也同样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在《氾胜之书》中,上文提到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说法中,“趣时”就是强调天时,这个时间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上;“和土”强调的是地利,给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协调好土壤、水分、温度、水分等条件之间的关系;“务粪泽”和“早锄早获”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阶段,强调施肥和灌溉还有锄草和收获的时间。但这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强调了“人和”的思想。这就是《氾胜之书》中著名的“三才观”,这三个方面的“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只有三个方面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氾胜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的农业哲学中的独到之处,除此之外,他把尊重客观规律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提出了“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7]的思想,就是说只要适地适时,即使土地贫瘠也可以收获丰富。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丰富了氾胜之的“三才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充分体现了氾胜之朴素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三)地气观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中,“气”所代表的是关于物质存在和运动的概念,首先气是一种运动不止而且没有固定形状的极细微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它是构成了整个世界万物;其次,气又分为阴阳和五行,世界万物通过各种气之间的不停运动,实现它们自身的发展与变化;最后,人体之内也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气,这是生命的体现,是支撑和调节人类生命和各类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的生命状态离不开气的不停运动,同样人类生命的停止也就意味着气在人体内运动状态的消失。在《氾胜之书》中,氾胜之的农业生产思想也充分体现了“气”的作用,有内气和外气之分,内气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天气和土地的协调作用,他指出“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也就是说天气和地气达到和谐,才能开始农业生产;外气是指作物生长过程中,人为的在外界加给它的东西,如粪气,“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粪气可以帮作物改善土质,实现作物更好的生长。氾胜之看到了作物的生产要实现内气和外气的辩证统一,这也是氾胜之农业思想的哲学体现。
(四)整体观
前面提到的“三才观”、讲究内外之气结合的“地气观”和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是氾胜之整体思想在农业方面的体现,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整体意识是分不开的,領土完整、“大一统”国家、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群体意识都是整体意识的体现,氾胜之把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农业思想中,把农业生产系统看做一个和谐的整体。
四、经济思想
《氾胜之书》除了在农业思想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在经济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氾胜之先对土地利用率做了评估,对土地是否密植是否丰产进行了细致的计算,然后又注意到播种量和产量之间的比例和生产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这种前所未有的农业计算方式,标志着农业生产与经济挂钩的萌芽。
五、总结
(一)《氾胜之书》的当代价值
《氾胜之书》保存至今只剩残篇,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经典著作,还对我国现代的农业生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首先,氾胜之在农本思想中,强调了群众观点,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发动全体力量;其次,氾胜之的“三才观”体现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再次,氾胜之的“地气观”体现了物质发展的对立统一及其整体性;最后,在农业中运用经济手段,使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和科学。对应到今天,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农业思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認识规律、利用规律,利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更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提高产量;要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者有机统一的农业生态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氾胜之书》的不足之处
对于农业传统著作、古代农业经典,我们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当然在《氾胜之书》中同样也有很多现代农业生产不可取的思想。首先,书中介绍各种谷物的种植日期时,有时宜和禁忌之说,这种迷信思想在当时很普遍,但在现今社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之间应该予以剔除;其次,在农业经济核算中,氾胜之只是理论上算出了丰产的结果,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有悖于我们现在崇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看到实践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氾胜之书》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后人潜心研究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氾胜之书》哲学思想浅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94-96.
[2]李根蟠.读《氾胜之书》札记[J].中国农史,1998(04):3-5.
[3]李孟扬.为氾胜之说几句话[J].文史哲,1962(05):59-62.
[4]沈夏淦.氾胜之与《氾胜之书》[J].河北农业科技,1985(07):31-32.
[5]孙振民,刘玉芝.农学家氾胜之的哲学思想内涵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33-36.
[6]王育济.从《氾胜之书》看生态农业[J].春秋,2020(01):62-65.
[7]王宝卿,马刚.氾胜之其人其书及其影响研究[J].中国农史,2019,38(05):50-59.
[8]赵敏.论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及其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5(3):177.
注释:
①参见氾胜之书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E%E8%83%9C%E4%B9%8B%E4%B9%A6/1967239?fr=aladdin
②沈夏淦.氾胜之与《氾胜之书》[J].河北农业科技,1985(07):31-32.
③孙振民,刘玉芝.农学家氾胜之的哲学思想内涵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33-36.
④孙振民,刘玉芝.农学家氾胜之的哲学思想内涵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33-36.
⑤氾胜之著,《汉书.艺文志》录,氾胜之书《杂项》.
⑥沈夏淦.氾胜之与《氾胜之书》[J].河北农业科技,1985(07):31-32.
⑦赵敏.论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及其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5(3):177.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