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内容摘要: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通过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美育体系,对所有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进行美育普及。这种整合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的社会美育模式可以被国内的艺术博物馆借鉴,开设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群体的美育体系,从而解决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及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艺术博物馆、社会美育、审美素养、美育普及
作为英国的第一个雕塑公园,创建于1977年的约克郡雕塑公园不仅是欧洲面积最大的户外雕塑类艺术博物馆,更是一个拥有完善的美育体系的艺术博物馆。雕塑公园在拥有国际顶级现当代雕塑大师的户外雕塑展品的同时,更将“美育”置于博物馆公共服务角色的中心,使其很好的承载了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美育的担当使命。
英国博物馆学家格林黑尔认为,博物馆本身便是一个教育机构,有清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举办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1]。艺术博物馆作为社会美育场所,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美育体系。而艺术博物馆因其丰富的馆藏作品及美育资源,义不容辞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美育的普及和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承载着重要的责任。约克郡雕塑公园通过社会美育的平台,以“展教结合”“馆校结合”等美育方式,将美育的受众群体从低龄儿童到成人都包括在内,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其中,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美育受众对象开设了针对低龄儿童的与“家庭教育”結合的美育项目、针对在校师生的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美育项目、及针对成年人的“社会美育”项目。
根据约克郡雕塑公园的官方数字统计,每年有超过40000人参与到其不同的美育项目中。这种多维度的美育体系,在推进雕塑公园美育资源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及多元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同时实现了“在现代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的目的。[2]
国内艺术博物馆自2011年春节之后推出的全面免费开放举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美育普及也得到一定提升,但就受众人数比例、美育课程普及度以及观众对展览观摩、学习的自觉上,还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可见,我国美育的全面普及还任重道远。要缩短这种差距,重在激发公众对美的兴趣,使美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3]国内艺术博物馆的美育职能机构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可以有针对性的借鉴雕塑公园的美育体系,利用自身艺术文化资源,以自身的社会美育整合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进一步普及社会美育,提升全民审美素养与全面综合素养。
一、针对低龄儿童的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美育项目
雕塑公园的以低龄儿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美育项目,是借助家庭中的情感因素为媒介,将美育环境置放到雕塑公园中。任何美育的发生都是有环境的,正因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思维与他人、环境与真实情境互动”[4],在艺术博物馆里实施的家庭美育才显得尤为生动有效。雕塑公园为5岁以下儿童准备了“艺术博物馆的故事”“户外雕塑建筑”“铸铜雕塑小课题”“家庭绘画”“趣味性的雕塑公园漫步”等美育项目。家庭成员的参与和专业美育专家的指导,通过因地制宜的结合雕塑公园的美育环境,培养了低龄儿童对于雕塑艺术的认知和对于艺术的喜爱。在激发儿童的洞察力和艺术理解力的同时,拓展儿童的思维发展,进而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促进其更加全面的人格健全及全面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家庭成员参与的情况下,亲子氛围对儿童美育的重要意义。
二、针对在校师生的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美育项目
(一)针对在校学生的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美育项目
1.低年级学生美育
在博物馆中的教学延伸项目是馆校有效合作最初的模型[5],雕塑公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育课程,将重点放到启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和认知上。通过开放性的引导,让学生作通过寻找指定在“隐藏森林”中的雕塑材料、完成小件雕塑手工制作、聆听雕塑故事等项目,以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雕塑艺术的认知能力,针对其年龄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培养他们建立起对艺术最初的爱好和基本的审美意识培养。
2.中小学美育
雕塑公园开展的中小学美育项目,重点在于为适龄学生提供一系列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手工创作坊和参观讲解课堂。以班级为单位的“摄影与雕塑工作室”和“漫步、探讨、创作”美育课程,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的同时,鼓励他们通过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进行实践创作。由此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于美、对于当代艺术的了解。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课本教育,能够更直观、更深刻的提高美育教学成果。由于长期合作,很多中小学将雕塑公园的美育纳入到自身的课堂设置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美育教学体系。
3.大学美育
相对于中小学美育体系而言,雕塑公园针对大学生的美育项目更多的是从素质教育和实践提升角度开展的。英国对于高校的美育培养一直十分重视,伦敦博物馆团体主席朱迪·林赛( Judy Lindsay)曾说:“如今,很多博物馆与大学两者对彼此的需求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我们已经从以往的文化、学术合作中获益颇深,现在我们要总结经验,将这种合作关系推向更高层面。”[6]
除了常规的针对雕塑公园经典雕塑作品开展的美育项目外,雕塑公园为大学生开设的当代艺术相关美育课程体系也随着展览的更新而不断有所创新,在当代大学生已有的对审美判断和认知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思辨能力、对于雕塑艺术语言的掌握能力及艺术创作的挑战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当代雕塑乃至当代艺术的观察方法及审美能力。每年定期更新的高水准的国际级别艺术展览,不仅为作为艺术类博物馆的雕塑公园的自身发展带来良好的艺术类博物馆界声誉,也通过与时俱进的美育项目体系,充分体现出雕塑公园完善的美育体系的专业化、成熟化和系统化。
(二)针对在校美术教师的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美育项目
当代艺术类博物馆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通过其美育机制对观众产生长远、持续、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既能为学习者供资源,也能培训教师,分享他们在过去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7]雕塑公园与大中小学校“馆校结合”的美育体系中,还有针对在校美术教师的相关美育培训项目。
结合不同学期的课程,雕塑公园开设的“艺术背景、材料和问题”系列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制定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策略,以便教师带领班级一步步深入了解和讨论雕塑的本体语言问题。此外,雕塑公园的美育专家团队会结合不同学校的特点,为有特殊需求的学校提供量身定做的美育培训课程。同时也会经过申请和考核,为有兴趣在艺术博物馆美育发展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安排为期一周的美育实践活动。
雕塑公园用“馆校结合”的方式承接了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桥梁,面向在校生及教师的美育活动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与学校的教育者到被教育者共同建立良好的美育体系。雕塑公园合理运用其自身有效的文化艺术自然资源,真正起到了社会美育平台的作用,使得雕塑公园本身不仅是呈现一流展览的艺术博物馆,更是优秀的从事美育活动的第一教学现场。
三、针对成年人的社会美育体系
西方很多国家认为,如果要完全过度到信息与思想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学习就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心,这种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8]。美育是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校园和家庭,社会美育的职责不仅是面向学生,也同样面向成人。
雕塑公园开展针对成年人的“艺术与幸福感”的社会美育项目,通过艺术来“激发灵感、感官和灵魂”。“轻松玩转雕塑公园”等美育活动在唤起人的审美愉悦感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陶冶审美心性,促进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
同时,针对特殊人群,雕塑公园引入“艺术治疗”理念,通过艺术抚慰心灵开设相关美育项目,缓解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信念的飞跃”美育项目针对曾经历过家庭暴力和精神创伤的女性开展,与西约克郡和南约克郡的妇女中心合作,通过雕塑公园的艺术资源及美育项目,引导这些女性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达,并通过相關艺术辅助疗法提升她们的幸福感和创造力。“易改变”项目则针对有过精神疾病的老年人,将创意活动与社交午餐结合起来,通过带领老年人在雕塑公园里手工制作、雕刻、绘画、野餐等轻松的活动,鼓励老年人定期到此与外界建立联系,发展友谊,尝试新事物,在艺术和景观的自然环境中缓解压力。
这些针对成年人的社会美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人的压力,并用艺术疗法帮助特殊人群。通过一系列美育体验,在提升人们幸福感的同时,将普及美育加强审美观念融入其中,在感知艺术之美、生命之美的同时,体验到这雕塑公园社会美育活动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
结论
约克郡雕塑公园通过社会美育将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结合起来,三者相互补充,对所有年龄段的受众群体进行美育普及。以家庭美育作为启发儿童对艺术认知的起点,学校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节点,社会美育作为激发成年人审美意识的终点,为全民创造一个参与美育活动的机会并为其提供美育体验的场所,从而进一步建全民众的审美价值观。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全民教育素质持续提高,加强和改进艺术和审美教育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全国提升我国美育水平指明了方向。美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职责,尤其对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承载着重要的责任。由此,国内的艺术博物馆可以有选择性的将约克郡雕塑公园的成功美育经验作为参考,进一步开展好相关社会美育实践活动,从而解决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及艺术审美能力的重要现实问题。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欧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及其对吉林省的借鉴研究”(1405067)
参考文献:
[1]Eilean Hooper-Greenhill.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M].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1).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1).
[3]马菁汝.完善中国美育体系[N].人民日报,2017-11-19(12).
[4]W.Hung, T.Chee, L.Chua. Social-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R&D in Education Technolog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0 (7).
[5]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43).
[6]慧君.英国开展“博物馆与大学分享合作”项目[N].中国文化报,2013-01-24.
[7]谢颖.美国博物馆联盟探索教育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 2014-07-08
[8]格拉汉姆.布莱克.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