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庆 范薇 任随周 罗维 林书乐
[摘 要] 选取广州大学城和佛山大学城高校为调研对象,针对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环境行为关系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自身环境意识较好。总体来讲,大学生环境行为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环境行为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创新环境教育方式。
[关 键 词] 环境教育;环境行为;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40-02
近几十年,我国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和部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视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包括新定位、新理念、新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是中国社会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水平和环境行为关系到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以及决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
为此,针对大学生环境教育意识与环境行为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62份。调查形式包括现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广州市和佛山市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两部分,问题的设置意在反映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关系,并期待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教育现状,并提出改进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环境意识
该部分设置了13个问题,包括生活中产品购买、垃圾分类、节水节能、低碳生活、影响他人等方面的主动意识水平。其中主动购买可回收或再利用的产品、节约水资源和能源、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不随地扔垃圾、主动参加环保活动、选择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等方面的人数接近或超过50%,相对较好。而在垃圾分类、鼓励影响他人增强环保意识、主动讨论环境问题等方面的人数不到50%,处于一般水平,有些甚至更低,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做得比较好,和经济挂钩,自身可能会更看重。另外,垃圾分类进展不好,仍需要加强。
(二)环境行为
从环境问题反映途径、环境课程学习、环保活动、个人环境行为评价等10个问题,分析了大学生环境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不知道反馈和举报环境问题的途径,50%的人不清楚怎样制止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60%以上支持学校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和开展相关环保活动,也会主动学习和参加环境教育活动,认为自己平时环保行为比较好的只占50%。总体说明,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强,但是主动参与环保、实施环境行为落后于环境意识,具有“做”“学”脱节的问题。
(三)环境知识
该部分设置了环境专业名词、垃圾分类、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那些经常提及或产生比较早的名词,如大气污染、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平衡等,65%以上的调查者都听说过,占比较高,但是对具体概念不是很清楚。对新政策、新名词(无废城市、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比较陌生,只有约30%的调查者熟悉。而50%以上的大学生会识别可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具备了基础知识,但对垃圾分类和回收,还是有模糊的地方,需要加强学习。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缺少主动关注环保政策导致的。同时,他们取得环保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学校、网络、环保组织等,可以看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跟时代、生活环境有关。这种结果为今后对不同对象开展环保宣传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环境教育与其他的关联
从调研者的个人情况来看,理工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而且环保知识较丰富的城镇来源的学生也具有较高的环保素养,但整体上还需要改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环保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以及专业都有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宣传研究。
二、高校环境教育问题及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分析看,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不一致,環境行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环境意识。但是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增强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环境意识增强、环境行为改善方面分析。
(一)大学生环境意识仍较薄弱
大学生在公共场所的环境意识普遍都很强,其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日常密切生活的区域,如校园、食堂、教室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学校园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大学生环境意识较强,但是偶尔在校园花池和走廊仍可以看到随手扔的垃圾,特别是在教室内,用过的纸巾和塑料垃圾时常会存在,这些行为不仅影响校园形象,而且严重影响教师授课效果。二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措施不恰当。大多数非环保专业的学生欠缺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阻碍了环境意识的提高。另外,当遇到实际环境问题或碰到环境污染时,环境技能和环保法律意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环境的污染。三是对环境政策的关注缺乏主动性和及时性。从以上对新环保政策和专业名词的熟悉度调查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环保政策缺少了解和学习,环境知识掌握片面,更体现不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环境教育手段和形式单一
当前很多环境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授课、专业融合、活动组织、网络课程等,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更加缺少环境教育评价机制。虽然大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环境教育课时,但是环境教育主流模式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手段,对其环境行为的培养作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要用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来引导大学生,这样才能增强环境意识,将环境教育落实于环境行为。
(三)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意识
大学生环境行为的改善不仅基于环境意识的提高,更有赖于环境知识的学习,但多数大学生获取的环境知识和渠道是有限的,致使大学生环境行为相对于环境意识存在滞后性,因此多数大学生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意识层面,而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
(四)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非环保专业的通识性环境教育却相对滞后,环境课程尚未列为大部分高校非环保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很多学校将环境教育课程内容渗透到文化课中,从形式上看,课程设置合理,但是环境教育受到分散的影响而效果较差。
(五)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不协调
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外界因素,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必须改善人类的环境行为。同时,在制定环境教育制度方面,也彰显了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细节,没有真正实施好环境教育。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同步协调性存在很大差异。
三、高校环境教育提升对策
(一)革新环境教育观念
环境教育水平的提高基础在于革新环境教育观念,从环境意识落脚到环境行为的改善,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理念的转型。要求高校在教育和教学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抓好专业教育基础,提升综合环境素养。
(二)开发专业的环境教育课程
鉴于环境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重在课程内容的重构和课程梯度的递进,应重点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环境问题,建设一批基于地方资源和真实环境问题的课程,引入形象生动的案例来配合理论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有利于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
(三)丰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基于通识教育,以环境行为教育为重点,以项目为驱动,以社团为平台,以基地为依托,构建环境教育實践活动体系。联系社区、农村、企业等实践场所,辅助以校内资源,开发建设创新型环保实践活动,推动各类大学生环境实践活动体系的建设,共同提高环境教育成效。
(四)整合环境教育资源
高校科研资源、社团资源、科普资源、平台资源的融合为建立特色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实现环境课堂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融合,研究科研资源向环境教育科普资源转化机制,提升环境教育档次,把科研、试验、科普、创新等多功能融为一体,开发大气、水资源、固废(土壤)资源、生态绿植、环保创新创业等多方向的环境教育模式。
四、总结
大学生环境教育研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环境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环境教育意识层面,更要注重环境行为的改善。这也使大学生环境教育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实现了创新改革,环境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毅平,谭千保,张英.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542-544.
[2]王宁.从一份调查问卷看学校环境教育的喜与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278-280.
[3]徐大伟.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环境行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