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育人功能。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激励作用。当前,社会存在对工匠精神的错误解读和职业价值的认知偏差,因此需要从文化的内涵解读和传承路径方面深入研究,培养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和职业认同。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文化育人;柔性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01-03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已经成为大国工匠的真实写照。匠人精神的核心是人,其代表的是专业规范的职业操守,在职业技能上不断精进。工匠精神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特殊的文化育人功能,它既包含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也孕育著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面加强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理清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在工匠精神培育中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提升、培养人的精神内涵。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之意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开发,大部分企业由人工作业变成电脑操控,对技术技能型工人在技术层面和知识层面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灵活性、创新性的人才。对于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正在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生力军。因此,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传承创新我国传统工匠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工匠精神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工匠精神是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为内核的劳动精神,它不仅是一种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而且是劳动者应秉持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迭代,而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学习者也不可能通过短暂的在校学习培养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职业教育模式中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终身学习者。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和跨文化知识的培养,培养广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决策能力和研发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惯性,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工匠精神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工匠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匠人们所具有的爱岗敬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精湛娴熟的技艺,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DNA一样遗传下来,成为中国国力的源泉。运用有效途径,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工匠精神文化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以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困境
(一)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工匠精神培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度不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学家和社会对这一类型的文化研究还不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和用人单位还存在唯学历论现象,而取得高学历也并不意味着拥有高级别的职业技能技术,以至于学校培养出的高学历的人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持续就业能力后劲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主因在于未理清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教育,归根到底不是“职业”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职业”只是通往“人”的平台。人们通过从事某种劳动,以教育的方式使人成为人。在职业教育中如何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变成完整的人,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缩减为训练职业,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技能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工匠精神培育,需要依托课程和制度,需要有一定的培养时间作保证。尽管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实习实训模块,但是对在实习实训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规范,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划。无论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由于缺乏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教学模式倾向于重职业训练、实操能力的考核,而忽略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比较滞后,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企业岗位需求,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对“匠人”工匠精神的错误性解读
一方面工匠精神被狭义地认为是工匠们的精神、匠人文化。最初,工匠精神确实是形容手工劳动者这类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精神品质,代表着从事工艺、技术行业的手工艺人对本职工作的无限忠诚和对自身手艺的极致打磨。而如今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局限于手工艺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而逐渐演变为在本职岗位上崇尚劳作、追求卓越的人,所凸显的是可贵的职业精神,因此工匠精神不应只属于工匠,它属于所有的人。工匠精神既提升了工匠,也提升了人。工匠精神不应只是手工艺人这一群体的特有精神,而是指各行各业劳动者应该追求的职业品质、精神,它代表着一种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是职业精神的范畴。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常被描述成代表刻板呆滞、机械重复的劳动者所应恪守的职业行为。工匠精神正确表述应该是坚守岗位的职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正如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高凤林,他四十多年,日复一日地几乎做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为火箭焊“心脏”,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面对极度高温的环境,哪怕双手都被烫出了水泡,也不懈努力追求,在航天操作岗位上,他用长期专注和投入实现了产品的最佳状态,他用自身经历阐释了奋斗精神和匠人精神。
(三)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价值认同缺失
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育人困境主要表现为在传统观念和文化因素等影响下,工匠精神尚未转化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价值信仰。传统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较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流水线工厂的批量生产,从事手工制作的艺人似乎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似乎工匠精神也悄悄远离我们。少子化的社会结构变化、大规模机械化工业生产以及“轻松赚钱”的精神引导,造成手工艺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手工艺人日渐稀少,匠人精神在年轻人身上没有很好地传承,甚至逐渐消失。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替代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引发了普遍的担忧甚至恐慌,其实担忧的不应该是职业,而是人。无论古代、现代,不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或智能时代,只有工匠精神、匠之技艺才是国之重器、宝贵资源,绝不可丢弃。社会要对匠人有敬意之心,崇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动力。
三、柔性培育视角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当前青少年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教育管理需要方式方法,一旦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柔性培育是相对于以“规章制度”为主要手段,凭借“纪律监管、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制式教育管理而言的另一种人才培育方式。它是指在育人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环境、认同感,进行人格化教育培养。
(一)注重价值引领,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育人文化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实践育人中去,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文化支持,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后文简称“职教20条”)。高校通过课程育人的主阵地,全面和深入地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指标要求与核心要素,把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和时代内涵融入学生专业成长、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中去;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设计,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通识课程,进一步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发挥课堂思政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突出实践取向,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职业素养,强化大学生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意识。通过专业社团活动、课外实践、工匠评选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念,增强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加强专业社团建设,邀请行业、专业名师做指导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使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战胜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加强技艺传习、职业技能竞赛,使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渠道,通过“以赛促学”,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使学生能够将工匠精神与将来的自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学校、家庭、企业合力创建育人环境,提高社会对匠人精神的职业认同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认同,其本质就是职业意识的觉醒和升华,而要获得这种觉醒和升华,就需要不断地提高个体自身的职业素养,依赖于国家和社会营造尊崇技术技能人才的氛围。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我们在文化的传承中获得职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学校、家庭、企业之间建立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形成易于工匠精神传承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和真心实意地为培养人才而努力的校企文化氛围。国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颁布相关政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行业企业主办各类技能大赛,表彰和鼓励各行各业在所在领域有所贡献和具有“技”艺和“匠”心的企业、人才。重视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对不断努力的技艺人怀有敬意,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拥有高超技艺的“制造”感兴趣,享受职业坚守、创新创造的乐趣。
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培养产学一体的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教育环境支持。堅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走向交融共生的好办法。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行业领域的代表人物,担任学校的教师、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授课、讲座,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培养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大高校实践学习的专业性,引导学生发现相关行业的趣味、兴趣,教导学生产生对劳动的尊严。
家校联盟,和家长一起齐心协力培养孩子。学校重视新生家长会,介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匠精神培养意识,同时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业职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家长是否有决心和学校一起培养孩子,增加对学生培养的信心;家长重视教育,能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座谈,他们的孩子就会在克服学习困难时更有自信,而且更容易在校有出色表现。学校因材施教,通过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做好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对学生各类活动、在校学习的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向家长通报,有效提升家校合力的信任感;通过家校协作的途径,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勉励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更好地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
(三)讲好匠人故事,不断丰富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培育路径
对工匠精神充分阐释和正确解读。通过从古到今的典型案例诠释匠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匠人匠心故事。让工匠精神像根植于生命深处的传承符号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化进行内涵阐释,要以优秀的匠人故事和作品典范鼓舞人;在挖掘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理论和人文要素、情感因素的融合,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形成工匠精神文化认同和传承。
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丰富。一方面高校和相关教师要对工匠精神文化进行内容挖掘、资源拓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以及图文资料进行搜集和展示,让广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文化背景和具体内涵。另一方面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开发,高校要立足地域实际,将本地匠人文化的资源与校园文化结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展相应的文化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工匠精神文化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工匠精神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工匠精神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价值,并将其融入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
对工匠精神育人路径的研究。工匠精神培育不能只谈精神,要把工匠精神培育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综合思考;工匠精神培育应该重视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结合“匠人”需要掌握的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并把职业责任感不断地与高超的技能有机结合,这才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所赖以谋生的资本,也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石。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研究和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密切相关的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要不断探讨匠人技艺实践活动特点及发展规律,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客体特点以及关系;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以渗透浸润式教育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和体验,提高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李政涛.教育与永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匡瑛,井文.工匠精神的現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
[4]彭兆荣.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寄语中国传统“考工记”之形制[J].民族艺术,2017(1).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