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新探

2020-03-17 06:13乔中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工智能时代

乔中彦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加速了教育的创新,尤其体现在以就业与升学为双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它带来的影响对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鉴于此,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的变化,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28-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在“大数据”“云平台”和“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人际协同、跨界融合、群智开发等特征的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而至,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且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教师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时代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主动学习,并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资源,实现专业发展的跨越,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之变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层面的高职教育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学校层面

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俨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科技进步与多元文化交互的时代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创新原有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治理模式。在学校升级转型过程中,立足于新时代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升级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坚持“改并撤建”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专业建设,对新专业可大胆尝试,对没有活力且市场需求较弱的专业敢于撤销,从而促进教师积极进行自身專业发展优化。同时,为创设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校园格局,学校应以智能校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学条件。为激活办学活力,开放思维,在管理上可将传统的垂直化层级管理模式转变为适用于时代发展要求的“扁平式”管理模式,开创决策权逐级下放的新格局。

(二)教师层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被专业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类教师需要在众多信息中选取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源不再是短缺而是相对过剩,加之各种网络资源的便捷,教学同质与异质并存的现象尤为普遍。人工智能时代颠覆了传统的师传生教学模式,学生运用互联网即可获得详细的教学信息,与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理论相差无几,教师若仍然沿用该模式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渗透,必然要求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开放的综合性教育思维,积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打造全新的教育“三观”,即师生观、教学观、学习观。

(三)学生层面

在促进知识交互的智能化发展过程中,“AI”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以往唯有教师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学生可借助机器实现艺术沟通、艺术创作,甚至一般性的创意设计等相关学习行动,人工智能改变了仅限学校课程、课堂教学的时空格局,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比传统教学,现如今的教育对象可能早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获得了知识性的信息,其学习方式与知识结构的变化也是极其明显的,因此,教师要考虑到人工智能对学情分析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更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的输入到引导与培养学生自觉自动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之内涵

通过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目前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三结构说”“双师素质观”“单因素说”。其中,“三结构说”是基于职业教师的特殊性划分的专业情意、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对应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则倾向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技能等内涵。本文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出发,主要探讨“双结构说”的内涵,其研究对象侧重于根据职业目标确定的“双师型”教师,归纳后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以教育教学能力、设计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还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一)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立身之本,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它是教师基本能力与主要能力的体现。教育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等诸多方面,对艺术设计类教师而言,要求教师掌握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方法,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开展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与专业艺术素养,从而高效完成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其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点,例如,通识性知识与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构成了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方法的使用,多体现于计算机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相关的设计软件操作方法等方面;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未来艺术设计岗位的认知能力等,即艺术设计能力的主要体现;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鉴赏与分析设计作品的能力。此外,教师同样需要根据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能够钻研教材,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

(二)设计实践能力

设计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设计表达、设计造型、设计創新、作品鉴赏等方面。一名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在不断积累设计实践经验中掌握设计技巧,培养独特的艺术设计构思以及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仅依赖于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熟知专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掌握设计工作流程与规范,并熟练运用主要设备工具;积极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活动,紧密结合专业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原创作品意识与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创新艺术设计作品,做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科学研究能力

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看,科学研究能力是用于衡量专业教师发展水平动力的指标,集中体现在逻辑推理、信息处理、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多个方面。如何有效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参与科学研究是其必经之路,要求教师正确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积极参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全身心地投入“产学研”研究活动中。教师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意味着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效率较高以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质量高。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实践,能够显著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切实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提升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教学理论,并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四)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文字表达、课堂管理、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客户沟通等方面,属于较易被忽视的一种职业能力。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是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影响。其中,检测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可从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来考查;文字表达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运用教学原理书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以及科研观点等,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则是课堂管理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此外,鉴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能够与行业企业客户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

(五)人工智能素养

2017年7月国务院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人工智能已发展至国家战略层面。紧接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到2035年,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AI”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时代要求与内容。高职教师应顺应时代,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应关注自身人工智能素养的提高,从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态度、事件应用上自觉让人工智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途径。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由于其专业门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人工智能具有天然结合的优势,教师要善用人工智能优势,从信息素养技能的提升到智能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的实践,另一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创新思维等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大数据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做好全时间链的过程跟踪反馈,解放自己,成就学生。

三、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厘清各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93-96.

[2]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28-32.

[3]邓满.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师职业价值变迁与角色重塑[J].职教论坛,2019(7):93-97.

[4]俞婷婕,杨丽婷.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专业认同之重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6):105-11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人工智能时代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下一幕,人工智能!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