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深厚广博的文化的积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国家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骄傲。太极拳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其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全面地“讲好中国故事”,更有利于增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光添彩。本文主要探讨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如何综合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度的参照,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产生合适自然的译文,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类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太极拳;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2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胡庚申,2010)。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16);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主导的,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13:232)。关于“如何译”的问题,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主要包括生态翻译视域下的翻译过程、“多维转换”的翻译原则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效果评判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胡庚申,2013:230)。
该理论提出了翻译的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原则。其中,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上通过对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检索可以得到27497条文献记录,相关研究热点和话题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探讨、开发利用、保护与传承;但是通过“高级检索”将关键词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含“翻译”时,得到的文献记录仅有65条,这从文献研究数量上说明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翻译研究。
其中,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的翻译研究最早始于杨大霑(2009)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思考,提出应该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之后学界对非物质文化翻译的研究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难点、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理论探索。
2011年之后国内学者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关注和研究,在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理论探索方面,诸多学者从目的论、文化转向、顺应论、功能语境、传播学、文本类型理论等不同角度来探讨“非遗”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翻译原则,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总的来说,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今后仍会是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三、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太极拳》翻译案例分析
1.语言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
例1.(嚴双军,2012,p.63)
原文:在农村,每逢冬季农闲或庙会、春节、赶集时,常有太极拳爱好者当场献技,还常与舞狮舞龙相结合,自发地进行表演。
译文:In the countryside, during the winter leisure, temple fair, the Spring Festival or the routine market, there would often be the volunteers of Tai Chai Chuan fans to give a spontaneous performance to the local people. In most cases, those performers often combined with the lion dance or dragon dance, to present the tactics and charm of Tai Chai Chuan.
分析:文中的“赶集”和“舞狮舞龙”都属于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特色词。其中“赶集”是在中国农村地区常用的词汇,这里的“集”类似于英语中的“market”,但“赶集”这一文化现象特制在中国农村盛行的一种购物方式,指的是在超市或购物场所尚未普及之前,当地村民会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方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经过长期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或惯式,因此这里为了突出这一文化特点,在翻译时除了在前边通过“In the countryside”将其使用语境设定在农村外,还用“routine”一词突出了这种集会的规律性。
2.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它关注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例2.(严双军,2012,p.58)
原文:《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根本。《周易》
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太极”学说。
译文:The Yin and Yang Opposition theory illustrated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work The Book of Changes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e book is centered on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aiji".
分析: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渗透于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原文中的《周易》和“太极阴阳学说”都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的文化内容,考虑到必须将其文化价值和内涵翻译出来的目的,这里笔者在翻译“阴阳学说” 时没有单纯将其翻译为“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而是补译了“Opposition”一词,强调了“Yin”和“Yang”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现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在翻译《周易》一书时,也采用补译的翻译方法,增补出“a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work”既强调了该书的价值,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更好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实现更深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3.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3.(严双军,2012,p.67)
原文: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太极拳本身就有很高的武德要求和武德修养,这不仅是对每个演练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学好太极拳的首要和必要条件。
译文:The ancient philosopher once observed that morality remains the top priority for a good deed, and the lack of virtues or morals is nothing but the most severe sin. A strict virtues requirement, together with a fine virtues cultiv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paramount precondition and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practicing Tai Chai Chuan.
分析:通過对文言文引语的分析可知,此处源语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即道德的重要性及无德的罪恶性,两个引语在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重复性的,因此笔者在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综合考虑下将其中重合意义的内容进行省译,并将两句引语的整体意义进行编译,即“省译+编译”的翻译方法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
四、结语
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功能的文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作为一类兼具信息和文化功能的特殊文本,其具体翻译应关照到文本信息的传达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本文以《太极拳》的翻译实践为例,在语言、文化及交际三维转换原则指导下,探讨出适合非遗类文本翻译的增译、意译加注等具体方法,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 2010 (04), 62-67.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02), 5-9.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5]严双军.《太极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6]杨大霑.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一些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06),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