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若男 柳晓辉
摘 要: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批评理论种类繁多,艺术评论家霸占了艺术界的权威角色,他们撰写长篇著作,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诠释,推进了文学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正是因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这种多元复杂性,给人们欣赏文艺作品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流派的理论,通过不同批评理论来进行不同的分析,因而对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文艺批评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
作者简介:颜若男(1996.5-),女,汉族,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柳晓辉(1973.2-),男,汉族,湖南醴陵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绪论: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艺批评理论领域百花齐放,不同学派之间在相互碰撞的同时,也相互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由于各学派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若要全面了解某一文艺作品,可以运用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各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该作品。
1、运用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主要关注作品的独立性,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内部规律,即文学的形式与结构,而并非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或者哲学观念。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加鲜活(如盖茨比对爱情的忠贞与浪漫,黛西外表天真纯洁本质却阴险恶劣,黛西丈夫的野蛮自私),情节更加紧凑,主题更加深远,都是俄国形式主义研究的重点。以语言为例,可以运用俄国形式土义的“陌生化”原则来分析。例如书中对绿灯的描写(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其实这盏绿灯就是黛西,是他一生都要为之奋斗的梦想。小说用一种绿灯来指称,是为了读者产生新奇感,这种陌生化的用法也使观众对这小说印象更加深刻,正如提到《哈姆雷特》就会想到“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一样,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读者就自然会想起“绿灯”。
2、运用英美新批评理论
英美新批评理论也是关注作品本身,但是相对于俄国形式主义而言,英美新批评理论对作品自身的分析则更为深入细致。例如: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很多事物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但與一般的反讽不同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反讽并不具有诙谐的属性,反而给小说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的悲剧基调。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它干巴巴地竖在贫穷的灰烬山谷中,人们漠视它,遗忘它,威尔逊曾把它当做是上帝之眼,这一方面是对威尔逊的愚蠢进行了讽刺,而另一方面,也是在说上帝之眼已被遗忘,道德和良知已被遗忘,即使是上帝之眼也只有冷冷地看着这个浑浊的世界却无能为力。
3、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是作家, 侧重于揭示作家创作时的无意识动机。读者可以结合作家自生经历,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许多作家一样喜欢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菲茨杰拉德亦如此。书中描写的那些纸醉金迷的男男女女,那些挥霍财富金钱,最后又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的人,正是他和泽尔达的生活写照。菲茨杰拉德年轻时候与富家千金吉内瓦相恋。由于出生贫寒而遭到了她父亲反对。这与盖茨比的经历十分相似。之后菲茨杰拉德遇到了泽尔达,随后疯狂地爱上了她,但泽尔达却在答应结婚后又悔婚。后来菲茨杰拉德开始疯狂赚钱来满足泽尔达的要求,这与盖茨比后来的经历又非常相似。所以说,这部伟大的作品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精神世界的投射。他将自己在吉内瓦、泽尔达身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了这部作品之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作家菲茨杰拉德自己的回忆过程和精神世界。
4、运用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盛行的艺术评论方法,其主张任何作品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结构主义的出现,帮助人们透过从混沌的表象发现其中的关联,理出潜在的系统来,去揭露其完整结构。运用二项对立的分析方法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人和事物都是以对比的方式出现的,例如:东部和西部,东卵和西卵,这些概念的对比能让读者印象更深刻。而另一类对比则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盖茨比的豪宅的对比,他生前那些热闹的宴会和他死后的葬礼。还有布坎南一家与威尔逊一家之间的对比,也可以说是两个阶级(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对比。布坎南一家为丈夫汤姆、妻子黛西与第三者盖茨比;威尔逊一家为丈夫威尔逊、妻子梅特尔与第三者汤姆。威尔逊的家庭属于下层阶级,经济脆弱,家庭关系也脆弱,遭到了上层阶级汤姆的插足。而汤姆的家庭属于上层阶级,却遭到了来自下层社会的盖茨比的破坏。随着时间轴的推移,两个不同的家庭也有了不同的结局。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上述的每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主义主要强调作品的独立自主性,结构主义对作家、读者等几个方面关注甚少,而是透过表象看作品的深层结构。精神分析则是从作家出发,试图挖掘作家在作品中蕴含的无意识倾向。当我们再次阅读这部著作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无论是文字,还是从作家人生轨迹出发,能够有所感悟,或许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云.《了不起的盖茨比》色彩描写的特色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22.
[2]王琦.潜意识的阐发与人格表达——从精神分析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J].名作欣赏,2018(26):84-85.
[3]塔英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应用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270.
[4]住立元,李均.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