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03-17 09:31:33韩永文
债券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造业政策经济

韩永文

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回顾2019年,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们迎难而上,渡过了难关。

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宏观经济走势比较平稳。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在增加,但从各季度宏观经济指标来看,经济运行非常平稳。

第二,就业率明显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就业率能保持稳定增长甚至大幅提升十分难得,这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及增强消费者信心都是有好处的。

第三,贸易规模增长超预期。在全球贸易摩擦增多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大幅超出预期,增幅与往年相比总体稳定。在国际环境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保持了基本稳定。

第四,减税降费对稳定经济增长及市场预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困难与挑战增多

从总体上看,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比2019年更加艰难,全球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短期看,以下因素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第一,2020年伊始,随着美国与伊朗冲突升级,中东局势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最近油价上涨与中东局势紧张有密切关系,这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成本压力上升,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多年实施的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效果。

第二,减税降费政策空间有所减小。我国已连续多年实施减税政策。经测算,2015—2019年我国累计减税规模约为5万亿元,加上降费规模,两者合计为6万亿元左右,这样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但2020年的减税空间明显减小,因为2019年的减税政策从4月1日开始实施,受政策的滞后影响,2020年减税降费政策空间可能不如2019年。此外,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比2019年更为严峻,不可预见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潜力,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让政策红利更多地惠及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積极因素在集聚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积极因素,有些因素尽管很微观,却能反映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我国多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使市场看到了政府提振经济的信心,这项政策的效果会在2020年继续显现,这是好的方面。此外,从2019年11月开始,微观主体和市场运行状况已发生积极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但总体趋好。例如,11月的投资、消费、出口、企业盈利状况等经济指标出现反弹,与宏观政策调整有很大关系。201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根据地方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有力地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12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反弹,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更大幅度的反弹,特别是专项装备制造业。此外,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的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出现快速增长,说明投资在逐渐增长,市场在回暖。从消费来看,消费在11月出现了反弹,说明居民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在上升。如果上述态势保持下去,将成为稳定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信号。

2020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2019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我认为,2020年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在继续落实好现有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应考虑适度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例如,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可对这些产业再给予一些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此外,应进一步加大企业先进生产设备减税抵扣以及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力度,支持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振兴发展,支持企业扩大生产性投资,提高科技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第二,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不畅问题。应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中长期贷款供给,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使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第三,激发消费潜力,深化需求侧改革。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到50%,存在偏低现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如果没有消费支撑,经济发展将是“空中楼阁”。未来,应通过实施相关政策以及改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这需要继续高度重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能力。此外,也要推动需求侧改革,努力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支撑短期经济增长,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现代化市场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而实现各项目标,我国经济也将保持更好的发展势头。

责任编辑:鹿宁宁  印颖

猜你喜欢
制造业政策经济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助企政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