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在风险挑战上升中显现韧性
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在应对复杂挑战中显现出韧性。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1%,增速虽比2018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别是在超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中仍位居前列。
2019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中美经贸摩擦成为我国外部环境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步下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全球经济增速回落至2.9%,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回落至1.2%。贸易紧张局势率先冲击制造业部门,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同步下行,服务业PMI虽相对平稳,但制造业下行终会外溢到服务部门。
为应对经济增速下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由紧转松。美联储2019年下半年连续三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进入负利率环境,货币政策几乎没有弹性。这意味着应对下一轮经济衰退的货币政策空间大幅收缩。现在国际社会更多考虑采用财政政策工具,但主要经济体的负债率居高不下,使用财政政策工具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没有根本摆脱困局。
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2019年前11個月,我国外贸出口按美元计价同比下降0.3%,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1.8个百分点。对美出口大幅回落,前11个月下降12.5%。我国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对东盟、欧盟及其他一些经济体出口增速有所提升,形成一定的“贸易替代”效应。但是,中美经贸摩擦对其他一些领域的影响比贸易本身还要深远。比如供应链外移,一些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也有向日本和韩国的回流。在高科技领域,美国的打压对高技术产业供应链也形成一定冲击。与此同时,国际上政治因素驱动的“黑天鹅”事件明显增多,增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投资增速回落到多年来的最低点。2019年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在投资几大板块中,受货物贸易冲击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最大。民间投资在制造业投资中占70%,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也带动民间投资大幅下降。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速相对稳定,但这与商品房销售额增速的持续回落相背离。房地产投资增速能否保持稳定仍取决于市场的变化。
消费延续缓慢下行态势。近两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每年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2018年增长9.0%,2019年前11个月增长8.0%。消费增速下降,除了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之外,主要原因是家庭负债率上升。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债务与GDP之比为52%左右。而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家庭债务并没有包括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消费贷款等项目,如果将这些项目都纳入,中国家庭债务与GDP之比将达到60%左右。这个水平在国际上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债务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
需求端走弱会逐步向供给端传导。2019年前11个月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6%和5.9%,均比2018年全年回落0.6个百分点。市场需求不足带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也大幅回落。2019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1%,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9.7个百分点。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财政政策主要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19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对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就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在经历2018年下降后,2019年有所反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也较上年回升。由于流动性更加充裕,各类债券的利率水平趋于下降,尤其是信用债发行利率水平明显下降。
总体上看,2019年全年宏观经济表现好于市场预期。有两项指标实现突破:一是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迈上新台阶,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各项宏观指标看,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9%,PPI下降0.3%,月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3%,处在年初预期目标范围之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一度出现较大波动,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1万亿美元以上,这对于稳定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释放有利因素
2020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经历了二战后最长一轮经济扩张后,美国制造业产出指数、产能利用率和新增订单数均已开始下降,经济面临较大回调压力。加之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
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现在有人担忧经济增速会不会“破6”。事实上,6%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分水岭,略高一点或略低一点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经济增长的质量。
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的。在此阶段,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1万~1.3万美元时,经济增速会出现拐点。日本、韩国都经历过类似的变化过程,相比而言,中国经济增速变化幅度更加缓和。
经济增速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全社会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向下调整;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导致过去几年杠杆率迅速上升且难以为继。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经济从中长期看仍面临下行压力。然而,一些正在出现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一是减税降费的政策红利逐步显现。减税降费的政策效应会有滞后期,随着减税降费力度持续加大,企业微观基础不断改善,政策效果将在2020年更充分地显现出来。
二是金融环境持续改善。随着宏观杠杆率趋稳,高风险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加之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金融监管逐步完善,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效,金融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
三是应对外部冲击的举措正在全面启动。在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科研体系完善、国产替代等方面的新举措,将对经济产生拉动效应。
四是企业库存周期有可能触底反弹。前两年企业对市场预期过度悲观,出现库存超调现象。随着企业经营正常化,有望加快回补库存,带来生产扩张效应。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将触底回升。2019年底财政部提前部署2020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发行计划,2020年年初已发行专项债7000多亿元。这将显著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并带来国企和民间投资回升。
六是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的改革将进入实施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继续深化。我国营商环境和创新指数在全球的排名继续提升,改革将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变化。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一)面临的挑战
202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交互影响,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制造业深陷低迷期,系统性调整短期内难以避免。全球经济正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阶段。
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继续显现。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下,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新动能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其回落幅度甚至大于传统产业。债务风险可能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减收,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会加大到期债务偿还压力。中小银行的风险值得关注。受传统行业转型阵痛、企业回款账期拉长等因素影响,加之贷款利率调降后中小银行净息差收窄,部分中小银行风险上升。就业压力更趋突出,隐性失业压力增大。区域分化格局也将进一步加剧。
(二)应对建议
面对风险和挑战,我们既不能忽视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对稳增长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下行压力加大就放缓结构性改革步伐。我们要把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用宏观政策的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避免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丰富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穩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资源投向供需两端共同受益的领域,包括老旧小区改造、租赁住房建设,5G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市政管网及城市停车场建设等。科技领域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同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发展质量,核心目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缺口”,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填补这个缺口。
高质量发展是竞争出来的,不是优惠出来的。要健全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竞争政策为基础协调相关政策。
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石。要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强化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真正使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数据等优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高质量发展要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这就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要实现上述目标,还要建立与约束机制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企业家、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和基层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创新。
责任编辑:刘颖 罗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