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17 08:26高春晓薛艳李翠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危重监护科室

高春晓 薛艳 李翠玲

大部分急危重症转运过程中风险发生率较高,且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转运环境改变、监护设备等密切相关[1]。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在转运时需要携带生命支持手段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增加转运的难度,因此,为了降低转运风险、保证生命安全、促进预后康复,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2]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其为一种前瞻性可靠的分析方法,其通过对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按照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在故障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使系统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24~77岁;疾病种类:心血管系统8例,脑血管系统11例,呼吸系统11例,消化系统5例,多发伤3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2例。试验组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26~74岁;疾病种类:心血管系统8例,脑血管系统10例,呼吸系统11例,消化系统5例,多发伤5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1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转运管理,首先联系接收相关科室,医护人员采用平车转运,转运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护、氧疗,并注意管道是否通畅,勿对其挤压,防止非计划拔管、意外事故。

1.2.2 试验组 采用FMEA模式转运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确定主题 转运前全面评估危重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转运所需时间及存在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运分级,确定所需的配备人员和装备,从而安全转运,优化资源分配[3-4]。

1.2.2.2 建立FMEA危重转运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及质控人员等,所有成员均在急诊科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悉FMEA操作流程、应用细则,并经过FMEA系统应用的培训,明确转运目标,即此模式实施后应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转运风险系数(RPN)、提高各接收科室的满意率[5]。

1.2.2.3 制定并绘制标准化、全面化的危重转运流程图 小组成员根据《中国重症转运指南》,在头脑风暴指导下,转运前实施前瞻性的预测分析、查找、评估、识别转运过程中潜在的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如监护设备、急救药品、沟通交流、环境改变、转运工具及转运人员综合素质等,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准运流程、应激预案及处置操作流程等,最终实现院内转运总目标[6]。

1.2.2.4 计算RPN 此为改进方案实施的前提,其应用能够正确分析安全转运中高危因素的发生及造成的后果,促进改进措施的制定,优化转运流程,加强转运急救的培训,从而提高转运中护理人员对危险因素的评估能力[7]。方法如下:依据FMEA评分法,按照1~10分进行评估,小组成员根据转运流程,应用头脑风暴法评定失效后的轻重程度(S)、发生频度(O)、失效检测难度(D)因子的分级赋值,同时根据RPN=O×D×S风险危机值公式进行计算,所得RPN值从高至低进行排序,其中前8位失效模式应优先改善,并制订改进防控方案,实施具体改进措施[8],见表1。

表1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失效模式分析及改进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引流管折叠/滑脱、输液管脱管/堵塞、气管插管移位/脱管、转运车轮脱落、突发病情变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接收科室的满意情况比较 试验组提前告知病情、提前通知准备急救设备、交接时告知生命体征、交接时管道通畅固定、交接时告知病情与用药、协助安置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接收科室的满意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虽然是短暂的过程,但其过程较复杂,常集监护、救治及护理一体,任何一方面的危险因素,均会导致安全隐患,威胁生命安全。有研究显示[9],大部分危重患者转运中或检查中均会发生轻微或较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大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且复杂,需要转运到相应的科室进行全面治疗,但在转运前未进行充分评估,在即将进行转运检查时,生命体征尚处于不稳定阶段,转运环境、转运人员的技能素质及相应的硬件条件均会影响病情,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中[10]。

FMEA模式在转运前能够评估并查找转运过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和失效结果,计算RPN值,选取前8位高危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措施。在FMEA模式的培训下,提升了救护人员在转运过程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接收科室的沟通能力,改变了救护人员忽视转运过程而更重视抢救过程的观念,提高对转运前全面评估及转运过程中监护和监测的重视,强化救护人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呼吸机使用、心肺复苏术、除颤术、气管插管术、心电监护及呼吸保持通畅方法,通过转运过程中监护、监测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急救,保证顺利转运,减少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11]。FMEA模式的实施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各团体间的协调工作,使转运接收科室各项满意度得到提高[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接收科室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急诊危重患者中应用FMEA模式,能提高接收科室的满意度,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危重监护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