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淼 江绪奎
民间年画是从早期的自然崇拜、神祗信仰逐步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消灾、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风俗版画。民间年画是我国绘画宝库中的艺术奇葩,它与其他绘画的区别: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多描写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具有道德教育、情操教育、美化生活、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过年为什么要贴年画?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两个触角,凶猛异常。“年”平时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食牲畜、危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一年除夕,人们正往深山逃,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老人,手拄拐杖,银须飘逸。这时,村里的一位老太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劝他也逃。那老人说:“婆婆,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跑。”婆婆无奈劝不了他,自己逃命去了。半夜时分,“年”兽进村,看见老太婆门上贴了红颜色的东西,屋内灯火通明,浑身一颤,怪叫一声,院内传来砰砰啪啪的响声,“年”浑身发软便跑了。第二天,老太婆回家,看见老人安然无恙,问其故。曰:“年”有三怕。一怕“红”、二怕“光”、三怕“响”。这就是贴春联、放爆竹、点灯的来历。
这说明古人认为过年有“年怪”害人,所以要“驱邪”,要贴红火的年画和对联、放爆竹。
从“年”的造字看,上为“禾”、下为“千”,是指谷熟丰多之意。《说文解字》“年”是谷熟也,也就是象征丰收。
谷禾一般一年一熟,故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作为岁尽春来的节日,古人认为,辛苦了一年,应庆贺庆贺,所以要吃好,把门装饰好,这样既驱邪又喜庆就产生了贴年画的习俗。但“年画”一词出现较晚,清代道光时才出现,最早叫桃符、门神,明代叫“画帖”,四川叫门神为“喜画”。
年画溯源与传承
年画可能起源于殷商之前。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
过年挂桃符这一习俗上可追溯到黄帝时期,一直传承到宋代。宋代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周代桃符已很盛行。汉代桃符成了不可缺的礼仪。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在汉代已成为宫廷内的一种礼仪,每年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诸侯“苇戟桃杖”之礼。民间的桃符也很讲究,有统一的规格:用桃木板做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最初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吉祥语,到五代发展为对偶句。“门神”二字起源西汉,西汉礼学家戴德《礼记·丧服大计》郑玄注:“君释菜,礼门神也。”
两晋时出现了门画新形式:画鸡户上。晋王《拾遗记》中,有“尧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今人每岁之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南北朝时,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挂桃符的同时,增加了绘门神。《荆楚岁时记》:“造桃符板着户,谓之仙木,绘门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唐代佛教盛行,唐时木板佛经、佛像的印刷为宋代木板年画的成熟提供了条件。秦琼、敬德成为门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唐太宗不豫,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号呼,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门以伺。”太宗准其奏,夜果不惊。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戎装,手执玉斧,腰帶鞭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左右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元代随着杂剧和评话艺人对隋唐历史的演义和传说,秦琼、敬德的故事深入人心,其门神地位得以固定。
钟馗成为门神。据沈括《梦溪补笔谈》载:“明皇开元讲武骊山,还宫痁作,将逾月,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梁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二臂,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问大鬼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苦顿瘳,乃召画工吴道子试为朕如梦图之。”
宋神宗还将钟馗雕版印刷赐给辅臣。
五代后期春联出现。宋代张唐英《蜀祷杌》记载,五代末宋代初蜀王孟昶降宋前一年,(乾德二年)的除日,因翰林学士幸寅逊在寝门的桃板上题字不如意,于是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此联是被公认为第一幅春联)果然新年降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而长春是宋太祖诞生的嘉号。应了蜀王孟昶所题,成了灭国先兆。
北宋时桃符变长,除了画神荼、郁垒外,增加了春词。北宋《岁时杂记》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为之。除了画图像外,或写春词(春联),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唐代雕版印刷佛经、佛像,宋代发展到纸马,再发展到木板印门神、年画。用纸渐代替了桃木板,纸印门神,年画成熟。很多人物、仕女画家转入民间年画行列,使年画题材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对明清年画有很大影响。如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以及佚名画师《百子戏春图》《戏婴图》等,是早期年画雏形,对明清影响很大。
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初都建康(南京),后迁临安(杭州),过去北宋都城汴梁(开封)的帝王生活和民间风俗习惯,以及节日的文娱活动等,随着战争的缓和,社会安全,又在杭州渐渐恢复和发展,且较东京开封更是繁荣热闹。除旧迎新的年画方面北宋有了很大发展。如《武术旧事》所记:“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狮子)、虎头,及缕花、春贴、幡旌之类,为市甚盛。”文中的诸般大小门神,反映了南宋时期市上所卖门神尺寸大小不一,花样不一般。(有等身门神)《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又称《四美图》)是金代以来,流传在平阳以古代人物为题材,新春期间在房舍厅堂张贴为主的、民间年画以木版雕刻为主,它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版年画。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1909年在甘肃出土。
元代年画暂趋消沉,明代年画开始复兴,末期基本消亡。元朝偏重畜牧生产,视武力重于文化,故建立不足百年就灭亡。年画无论实物和文献都远不如宋代。通过评书、曲艺不断演义,秦琼、敬德在元代确定了永为门神的地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积极恢复生产,商业不断繁荣,从而推动了年画的发展。寓意吉祥、驱邪纳祥的年画品种不断增多。如明中期抄严嵩家,他收藏书画目录中有:《三星拱寿图》《八仙献寿图》《麻姑献寿图》《天乙赐福图》《五福如意图》《三阳开泰》《爵禄双全》《七子团圆图》等几十幅年画。这表明明代人们(包括丞相)都非常喜欢年画、品种繁多、多为民间画师。
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使年画产业荡然无存。现存的明代年画、门神等大都是苏州、北京、杨柳青劫后幸存之地,绵竹年画基本荡然无存。
清代年画从兴盛到衰落。康熙乾隆时期年画艺术达到了高峰。年画内容不断丰富,作坊争出新样:如清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急需劳动力,提倡安居乐业、抚育儿女、人财两旺,就大量出现了儿童娃娃和妇女抚婴的题材年画。如《莲生贵子图》(杨柳青)、《麒麟送子图》《福寿三多图》(绵竹),《富美人抚婴图》(桃花坞)它不仅符合统治阶级的宣传,也是人民盼望家庭欢聚的反映。小说、历史故事、戏剧、忠孝等题材大大丰富了年画内容。既是美化生活,又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宣传画。
清末经济国力衰退,外国侵略,官员腐败。反帝画蜂起:如杨柳青《太平军北伐图》《刘提督全图》。反腐讽喻年画增多:《三猴烫猪》、《老鼠嫁女》、钱慧安的《有钱买的鬼推磨》。清末民国初出现了石印、月份牌年画,加上连年战争使木版年画走向衰落。
截至辛亥革命(1911)为止,自北宋以来发展的民间年画产地,已遍及全国,除东北和内蒙古、新疆、青海等都有年画作坊。主要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梁平、夹江。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对年画非常重视,很多名家和美术学院的教授都参与了年画创作。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年画。“文革”使年画基本消亡。
绵竹年画简介
绵竹生产年画的优势。绵竹产绵竹等25种以上竹,可造纸,是产年画的物质基础。杜甫特喜欢绵竹,诗云:“华轩霭霭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丰富是绵竹盛产年画的文化环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绵竹是第六十四福地,道教有二十四治,绵竹一地就占鹿堂治、秦中治、耕滁治、涌泉山治四个治。道教有三十六靖庐,绵竹一地就占两庐,即第一靖廬绵竹庐和第十六靖庐君平庐。绵竹年画很多内容题材都与道教佛教相关。绵竹交通发达,距成都近,成都是雕版印刷中心。
1944年望江楼出土唐墓《陀罗尼咒本》中间刻佛像,四边排刻菩萨和法器,一边刻有“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十六字。说明成都在唐代是水平最高、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心。
绵竹年画起源于汉代,历史悠久。1962年,绵竹年画在中央美术馆展览,郭沫若观后,即兴赋诗赞曰:“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此诗既是郭老对绵竹年画艺术特色的极高评价,又说明绵竹年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汉代之前。他认为四川之所以出现汉代扬雄、司马相如,宋代出现苏轼这样的文化伟人,就是因为四川有像绵竹年画一样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他们。绵竹年画成熟于宋代,现在的绘制方法还是承传宋代之法。繁荣于明清。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成立了行会“伏羲会”,以此为生的从业人员加上帮工达万余人,作坊有三百多家。清代中后期形成了“大市与小市”的城乡两大画市。绵竹年画销售几十个省市和东南亚各国。
绵竹年画与其他年画的区别是绘画性强。其他年画产生于明代以套印为主。绵竹年画成熟于宋代,最大特点就是手绘。分三种:1.全手法(宋代画师的技法);2.只印线条再绘制;3.黑货(木板拓片)。绘制风格独特(绘画性强);造型夸张饱满,“S”造型与维纳斯造型审美暗合;线条古拙流畅,木板线条古拙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色彩鲜艳明快。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给人以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1.起稿; 2.刻板 ;3.印墨 ;4.施彩。
绵竹年画开发创新现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走上了日常化、宣传化、收藏化、礼品化、装饰化的道路。从形式到内容,从载体到制作方法到包装都进行了开发创新。绵竹年画已不是过去单纯的年节之物,已发展成了各类日常艺术品。1997年“香港回归百幅绵竹年画收藏品”,1997年“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创作的具有四川特色的绵竹年画系列收藏品”颇受国际国内的青睐。绵竹年画已用于各种装饰美化之中。过去的绵竹年画是以门神和黑色拓片为主,现在创新开发为像中国书画一样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如扇面、册页、斗方、长卷等。过去年画以门神为主,现在创新为风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入画图。过去的年画是以纸为载体。现在创新为蜀绣年画、瓷艺年画、名酒名画、布艺年画、陶版年画、木雕年画、年画贺卡、年画挂历等各种载体。年画制作方法是先刻木板,然后进行印刷手绘。现在开发出了传统制作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绵竹年画的制作速度和质量,降低了制作成本,还解决了传统绵竹年画制作过程中不能制作微型手绘年画和容易把纸弄脏的问题。
近年绵竹年画得到了各级各届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5·12”大地震之后,得到江苏对绵竹年画援建的大力支持,新建了博物馆和年画村,一年一度的中国年画节,使绵竹年画迎来了更加繁荣的春天。
作者江淼工作单位:川音成都美术学院,作者江绪奎系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德阳市江奎艺术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