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2020-03-16 06:11张树凤张艳王惠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理学心理健康

张树凤 张艳 王惠

[摘           要]  现阶段,仍然有较多高校沿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教育的重点只是在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培养,更无法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提升有一定的阻碍。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顺应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积极心理因素的挖掘、经典故事的引入、正面引导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评估体系的完善等,所以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与综合心理素质,并为高校的教育带来新思路。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218-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其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全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水平[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为高校教育带来新思路,并不断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综合素质和自我效能感,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积极心理学除了会关注心理不健康的人之外,还会关注心理健康的人,不但可以预防或治疗心理疾病,而且能有效激发人类的积极力量以及心理潜能,增强心理综合素质[2]。既往的心理学通常是通过心理问题作为疏导方向,所研究的内容也多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人;积极心理学则是从积极情绪这一角度来看待、探索人类的心理或精神是否获得愉悦、满足,甚至幸福[3]。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品质等的培养和提升有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积极教育比重较少

现阶段,挫折和苦难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效果,但实际上却难以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较少[4]。在一些富含“毒鸡汤”的心理文学作品泛滥的情况下,教师会热衷于将其融入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而忽略了积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低下,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缺乏教育引导措施

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均是教师单纯地灌输教育理念,讲解社会发展局势,而大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尤其是许多教师非常依赖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5]。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教师应该重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主动掌握积极心理学的规律以及相关内容,主动尝试不同的教育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

(三)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低

有相关数据指出,目前许多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均较低,少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存在否定心理,这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6]。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本身就大,若无法为其良好地进行心理疏导,便容易助长其不良心理和消极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佳,大学生便无法有效认同或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久而久之,就比较难从自我认同感低的状态中走出来,进而加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难度,积极心理学也难以融入实际的教学中。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一)开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视野

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帮助大学生主动从正向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的情绪以及阳光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促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有效的教育知识,进一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7]。而且,在积极心理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大学生与教育课程之间的隔阂会慢慢淡化,负面心理因素也会逐渐转变为正能量,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大学生不断发挥其个人魅力。

(二)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缺陷

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弥补传统教育形式的缺陷,保证教育效果,而大学生也能积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认同高校的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在大学生的信任之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率会更高,而大学生的责任感也有效加强了,这对其未来的工作、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三)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一項长期的心理教育活动,在积极因素的不断影响下,能帮助大学生全面塑造一个健康的身心,积极实现个人价值,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同时,积极心理学除了强调积极心理因素之外,还主张积极人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此将人类的心理潜能充分调动出来[8]。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心态就会更积极、向上、健康,在步入社会岗位后也能更好地应对所有的问题和压力。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措施

(一)充分挖掘积极心理因素,以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

控制能力主要是指人类善于自我调节与支配的能力,其可以让人主动掌握自身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人一旦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其主观能动性就比较强,在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能主动调控自身的行为,抑制冲动并抵制诱惑,做出正确的抉择。在进行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要积极挖掘每位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因素,并充分将其调动、发挥出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挫折时,就能通过自身的积极意念来化解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多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验活动,像“安全防卫”“信任摔背”等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不断传递健康、向上、乐观的积极因素,这样既能增加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又能提高大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引导大学生恪守道德规范,最大限度保证教育效果。当然,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也要正确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其个性、天赋,帮助其挖掘积极心理因素的同时,还能让大学生将个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潜移默化地转移至其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之中,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向大学生强调自控能力的重要性,这对其未来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均有积极的意义。

(二)适当引入经典故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都是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大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增强教育课堂的乐趣,丰富教育课堂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经典、教育性强的故事,充分调动教育课堂的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大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获得积极心理因素,并形成良好的心态。例如,教师在教育“谦虚”这一优秀传统品德时,可在教育前先引入爱因斯坦的一些事迹:曾经有个人夸奖爱因斯坦学识广阔,而爱因斯坦为其画了一个大圆圈,大圆圈包含着一个小圆圈,然后对其说:“也许在物理学的领域中我会比你知道的多一些,就如同这一个小圆圈。但是,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无限的,小圆圈的周长则是有限的,即使能与外界接触,这个接触面也是非常小的,但是大圆圈却能接触更多外界的知识,了解自己所未知的东西还有更多,便会不断努力去探索世界和知识。”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爱因斯坦不会因为他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反而认为自己还需更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谦虚好学以及虚怀若谷的人便可以真正去容纳更多的真理、知识、学问,并逐渐完善自己,最终获得成功。”这时,教师再引出与“谦虚”相关的知识,大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刻。同时,有了经典故事的融入,大学生能从不同的真实事迹中获得不一样的教育体验,大学生的接受度更高,教育课堂也会相对轻松,教育质量便得以有效提升。

(三)重视正面引导教育工作并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教师在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还必须积极重视正面引导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快速建立更强的自信心,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此外,教师也要努力将其他学科合理地融入积极心理学当中,将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心理健康多元化教育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比如,教师可将文化教育、德育工作结合至心理辅导中,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以及综合文化素养,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良好公民。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体系,尤其是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心理辅导组织管理和心理活动体验、心理辅导等教育的综合评估。有了一套全面、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便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心理情况等,并可以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保证正面引导工作发挥最大作用,也能不断发扬大学生的天赋和心理潜质,这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在教育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大学生做一些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评估体系并调整教育方案,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质量。

总之,虽然基于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但是教师还要不断重视积极心理因素的充分挖掘,适当引入经典故事,并积极做好正面引导的教育工作,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评估体系,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综合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活动的氛围和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洁.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20(2):147.

[2]郝钊慧,耿希峰.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决策探索,2020(4):71.

[3]王筱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20(3):65-66.

[4]梁淞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青春岁月,2019(32):110.

[5]吕利敏.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科教导刊,2020(3):171-172.

[6]杜逸群.積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30):396.

[7]廖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商情,2019(51):227.

[8]曾荣侠.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18-120.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心理学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