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向东
[摘 要]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对湖北民族地区恩施州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恩施职院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代信息化实训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实施,质量提升明显,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进行交流。
[关 键 词] 湖北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32-02
国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央对西部地区资金投入持续加大,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建筑、交通、水利等行业的人才供求矛盾尤为突出,现在土木建筑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术广泛应用,人才需求旺盛,尤其以BIM技术的土木建筑工程人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人才、工匠级人才专业居多。就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湖北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民族地区人才培養模式,是以目标链、标准链打造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并集中体现民族地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特色。在近几年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中实施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目前民族地区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学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停留在传统工种、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对建筑信息化、建造方式智能化发展认识欠缺,导致专业教学中内容陈旧、教学理念滞后,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能适应现代以BIM为代表的信息化要求,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团队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师资结构不合理,老新教师断档,近年来,新进年轻教师多,工程实践经验少、教学经验少。特别是实训实践课程缺乏“工程型”或“双师型”教师。恩施州本地民族建筑企业资质低,受外地大企业冲击,聘请企业高水平实践教师困难,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有待加强。硕士以上学历的建筑人才很难招入,导致教师年轻化现象突出,而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三)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基于施工过程的工种、施工技术和管理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等。”因为民族地区建筑企业本身实力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校企合作很难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对实践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把握不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方式以传统课堂为主
由于年轻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导致教学方法理论性强,上课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基于施工过程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少,企业老师上实践课少,师生互动性不够,课堂创新不够,没有跟上虚拟现实、数字化现代教学方式。
(五)专业教育教学民族特色不鲜明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高水平建筑施工企业合作不够,专业结合恩施州民族建筑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技能大师参与,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营造技艺文化传承,缺乏BIM等信息化技术在专业中的运用,民族建筑工匠人才培养不足。
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的实践
(一)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双元”共育、工学结合“1+3+N”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中,我院与全国500强企业山河建设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标志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新时代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开端。
本专业在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采用“‘能力本位、因岗定学、三岗递进的‘1+3+N(1个目标,3岗递进,身份渐变与岗位多元环节)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以国家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和企业(山河集团)岗位能力要求水平为标准,因岗定学是指课程设置和标准来源于职业岗位知识核心能力分析,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三岗递进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企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递进与提升,在企业从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定岗员工,使学生具有施工员向项目经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1+N”是指围绕1个职业目标,学生身份渐变与多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实训(暑期项目工地见习)、企业岗位实习(1年,跟岗实训(教学做)0.5年和顶岗实习0.5年),最后成为定岗员工。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规范、管理规范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凸显民族地方特色、开放办学特色、工学结合特色、校企人才共育特色。完善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建造技艺相结合的复合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校学,技能大赛练、技术企业教,文化共培育”的校企育人方法。
(二)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坚持“做中教、做中学”,优化教学模式:依托校内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多家校外合作企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虚拟实训等平台,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具体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情境构建,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引进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家互联网+系列教材,利用手机App,共享企业智慧工地成果,利用广联达、杭州万霆虚拟建筑技术实训软件和VR、BIM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在实训基地,在识图、测量、材料、施工技术、计量计价、工种、专业软件、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通过“工程型”教学团队,推行“三合一”教学方式
建立“大师引领、专兼结合、身份合一、管理有序”的高水平“工程型”教学团队,实施“教师与工程师合一、教室与工地合一、作业与项目合一”的“三合一”教学方式;开发了“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课程。山河民族建筑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山河班开展的暑期工学交替,在公司七个直营项目部,以企业技术指导老师为主体,实现了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三合一”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学生收获很大。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以虚拟现实BIM技术服务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实训基地高质量发展水平,校行企联动,建设现代“项目智慧工地和三维虚拟现实BIM技术”信息化相结合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产学研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会服务的国家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新建了建筑工程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室,引领恩施州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筑装配化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建立大师工作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融入专业教学实训,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特色民居建设。
三、打造湖北民族地区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和亮点
1.特色专业建设中,我们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出特色、传统性和时代性创亮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秉持“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校企合作、特色培养;提升质量,服务发展”理念。构建“行业指导、企业主导、学院引导”“学院育人、企业育人、文化育人”的“三导三育”的行企校“办学共同体”运行机制。
2.专业建设民族特色鲜明,服务恩施乡村振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专业技术团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发展有成效。
3.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大师工作室,开设民族建筑概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在线课程,培养了一批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毕业生“乡村传统建筑工匠”,传承发扬光大恩施州土家族吊脚楼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文化。
4.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1+X”证书、技能大赛相结合,建成建筑信息模型“1+X”证书考试试点,学生毕业时获得BIM技能等级证书;参加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与造价技能、建筑CAD等省级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合作企业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四、结语
根据民族地区和合作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省级特色创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以民族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为专业特色,对恩施州地方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2017级普通班、2018级校企合作班的教育教学实施,我们认为在“民族化+信息化”“校企双元育人”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意在为其他民族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共同为我国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滨,赵国刚.高校建筑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J].教书育人,2011(1):80-81.
[2]杨建宇.关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综合实训改革的探讨[J].居舍,2018,14(19):175-176.
[3]陳继奇.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3,6(31):130-13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