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辉 章刘成 鲁啸军 丁波 任永维
摘 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协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践类教育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产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接需求。通过研究“四众”驱动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生态模式,提出“众创、众资、众力和众建”等创新模式构建思路。从创新生态链、价值链和服务链三个维度分析,体系具有平台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层次递进性等特征,从而形成校企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四众 校企协同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2(b)-0193-03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have met the need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docking needs between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By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riven by the "four crowd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models such as "crowd creation, crowd funding, crowd power and crowd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Analyz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ecological chain, value chain and service chain, the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platforms, diversified forms and progressive levels, thus forming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Four crowd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当前以双创为协同平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在高等教育中越加受到重视。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本文尝试从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结合的路径入手,提出“四众”驱动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生态模式,将着力打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共管齐下的双创教育良性生态氛围。
1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模式内涵和意义
1.1 相关概念
眾创是基于创客理念的众多智慧和创意的集合,通过创新创业平台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全部社会资源和技术汇集于一体。既可以为技术提供孵化,也可以降低创业的成本。众创在某种程度上还提供了包容性的技术创新融合。众资指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或平台将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募集到一起,满足校企合作中资金需要,加快融合转化速度。众力是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和企业在众多社会力量帮扶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模式发展。众建是指汇集创新潜能,改变传统的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的模式,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渠道,采取灵活的共建方式完成校企合作共赢项目。网络平台的优势可以降低各产业链的门槛,通过共享资源优化成本,达到轻资产、低成本的规模效应。
1.2 四众双创模式意义
高等教育对校企合作形式的认同度较高,合作前景较广,但实践方式和合作效果一般。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粘合度不高,有些合作只是表面签约,深入协作关系较为松散,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欠佳[2]。高校应创造创新的校企合作平台和生态环境,以“众创、众资、众力和众建”驱动校企协同双创育人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合作新生态。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模式是在高校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基础上,将双创理念嵌入校企融合中的创新模式。四众即“众创、众资、众力和众建”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育人模式。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托双创平台,通过校企协同双创教育构建创新生态环境。校企合作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的创办、生产运营及上下游企业的活动串连起来,围绕“四众”的创新动能驱动校企合作,赋能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实现“融资便利、资源共享、技术支持和载体拓展”。四众驱动模式下可以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延伸,构建校企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2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构建
四众是在技术支撑下,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实现天使孵化型、物联网平台和垂直产业型等多种方式,将创业资源与高校合作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如图1所示。育人模式从创新生态链、价值链和服务链三个维度分析,体现平台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层次递进性等特征。
2.1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生态链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生态链是大众创业背景下的双创环境空间,为服务链和价值链提供宏微观环境氛围。协同创新过程中成立的企业作为独立实体,承载着校企协同创新产业创新之重任,通过服务链嵌入的新技术和新管理等,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区域发展。得益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创新技术成为生态链环节的重要载体,创造出“社交+营销”“定制+用户”“电商推广+定单”等多种模式升级。协同育人生态链条上构建一条“高校与外部耦合——双创物质条件——孵化服务——技术模式创新”生态链。
2.2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服务链
校企协同激发“众创与众建、众力、众资”的潜在活力,使双创育人与企业创新相互转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服务链条的延伸,推动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融合转型。众建驱动下促进校企协同设计,与创业企业共同众包研发,继而形成创业联盟共同体等态势,进一步促进创新技术与校企协同模式深入发展。四众驱动下还催生创业企业之间的资源与供需方关系的有效对接,为供需双方提供创业初期服务、创业金融服务、创业股权投融资等服务。完善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链,将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走向,进而迸发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活力[3]。
2.3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价值链
“四众”给传统的校企合作注入新技术元素,驱动创业企业与高校跨行业深度融合,增加了创业价值链的附加值。“四众”驱动下使创业体系呈现递进结构,催生了私人定制、云共享、物联网等新业态,萌发了更多的创意思维和创新品牌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深入融合。四众驱动校企创新育人既防止创新创业教育的碎片化,又加速了创业成功率。
3 结论与建议
3.1 政策保驾护行
“四众”驱动校企协同合作应以政策为保障前提。国家层面从项层设计的角度已颁布各种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通过政策作引导,确保创新创业活动有序开展。高校也应出台完备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确保多种合作形式的顺利开展。制订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双创活动的制度,打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采取灵活置换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对于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创业培训、学生参加竞赛也要给予相应政策支持。通过制度约束师生参与创业时的利润分成、退出机制和租金偿还方式等。
3.2 四众齐力为必要条件
四众齐力驱动下,高校通过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空间渠道将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为供需双方创造互赢平台,为学生提供低成本和便利化的服务平台。校企合作与双创结合的方式较多,可以校企共建实验研发基地、建立企业孵化器或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引入教师、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习、实训为主,企业参与学科和专业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进行授课。创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更为广泛:(1)高校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依托就业协议让学生提前预备就业的“订单制”。(2)高校与企业共同办学,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完成知识传授的“现代学徒制”。(3)高校成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四方的“产学研用合作实践中心”,深度协作有利于提升各参与方的创新力度。(4)高校与企业利用互联网大平台成立“在线学习工场”或“智慧学习工场”,引入在线项目工厂,建立学生实践平台。(5)高校与企业建立“创新工作室”或“校中厂”,推动创业教育落地,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实操度。
3.3 体系是协同的良性基础
高校创业生态体系应首先考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摆脱传统创业课程的桎梏,引入或开设创新创业方向的理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创业行业和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技能课程等[4]。除专业领域知识外,应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加大对相关产业的前沿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整合校内外实验资源,利用“众力”下的共享经济和资源,培养跨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其次,建立雙创导师资源库,加强双创教育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吸纳校内学者和教授,校外知名企业家、投资商和各行业经理担任双创课程指导师。对创业指导教师给予收益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其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第三,“众资”形式下通过设立高校创业基金为项目孵化落地保驾护航,共担合作风险。生态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有机串联,形成双创育人良性基础,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3.4 机制是育人的后续保障
高校应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来制约校企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四众驱动力与创新创业的优势。众建的各种合作育人模式要杜绝追求短期利益现象,保持育人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宏观统筹创新创业工作。委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家对项目进行定期监督,召开例会或联席会议,对下一期工作进行部署。二是建立层级递进机制,由校长主抓校企协同双创教育工作,创业学院负责双创落地的具体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责,统一安排布署具体事项。通过共建的载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依托校企的科技技术支撑,拓宽融资渠道,达到校企共赢的局面。三是制订考核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定期进行抽查打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令纠正。不仅要制订学生的学分转换制度,也要针对校企合作的创业项目制定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对项目定期进行规划和考核,通过协议形式约束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行为[6]。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63-167.
[2] 孙惠敏.构建基于校企融合的“三位一体"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5):50-51.
[3] 李洪修,高珊珊.美国大学创业课程建设的耦合机制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7(8):86-88.
[4] 费志勇,陈梦玲.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97-101.
[5] 杨梓樱,邓宏宝.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20(1):56-62.
[6] 宋磊,杨卓懿,于利民.应用型大学实施产教融和、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