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备受老师的好评,为了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许多初中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条件,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相联系,保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完善个人的人格,从而提高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对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极地将生活化元素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相联系,以此来构建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分析对象,了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及策略,以期为推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探讨
一、 引言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一课程更加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老师需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分析和解读,着眼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来主动调整后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生活化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地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较为复杂,实践难度偏高,对此,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着眼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来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尤为关键。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一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只关注简单理论知识的灌输,无视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提升,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没有针对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导致实质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一)教学模式单一
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最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目前来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依据,所采取的教学理念非常陈旧,无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生活化教育元素应用的作用及优势,采取照本宣科的形式来进行简单的论述。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技能,保障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难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不同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同时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区别,不利于学生的良性成长。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有一部分青年教师能够主动地利用个人的专业教育背景,在专业学习的基础进行不断地创新,将更多形式多元的创造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但是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难以真正地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以致用,无法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二)生活化囿于形式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实践性比较明显,是创造性教学理念的典型代表,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揭示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因此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在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许多老师提出了公开的表扬,同时这一教学策略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为了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地加大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以此来促进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老师还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对这一教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比较浅显,难以真正地在后期教学的过程之中主动地利用生活化教学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实质的教学理念只能够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并发挥相应的作用。除此之外,尽管有一部分老师积极主动地响应学校的号召,应用生活化教学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但是为了抓紧教学进度,老师仍然采取照本宣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大部分的生活化案例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地剖析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影响。
(三)教学设计存在缺陷
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及老师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想体现这一教学形式的重要性优势,老师必须要注重前期的充分准备,抓住生活和教学元素的核心要求,着眼于新时代改革的背景之下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内容、新要求的新标准,将更多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相联系,明确后期教学设计的方向以及具体内容,真正地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在老师科学管理教学设计的指导之下实现活学活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极少有老师能够掌握生活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出现了许多的缺陷以及障碍,难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极少有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参与不同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活动。
三、 生活化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除了需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革新之外,還应该明确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根据问题产生的实质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保障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之中对生活化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和理解,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主动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 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为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实质作用,老师必须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分析生活化元素与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主动地寻求老师的帮助,实现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首先,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提出,老师必须要以生活化教学设计为依据,站在系统、全面、科学的角度了解前期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的优化升级与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此外,老师需要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条件明确不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践要求,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的各类信息,通过简单的引导来让学生在信息搜集以及整理的过程之中对这一课程的具体内涵有一个认知,从而主动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真正地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
五、 深入开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间的融合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又能够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时提高个人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老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生活化元素与该学科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充分实现社会化教学。其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大部分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着重要的呈现,通过对生活元素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这一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老师需要以实践应用为基础和原则,了解生活化教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条件,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方式来改革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理念,保障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对这一课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真正地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实现自我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地调整个人的学习和行为方式。
六、 提高生活化教学作用
为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实质作用及优势,老师需要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与学习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保障生活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科学设计。在落实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保障学生站在法律的角度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核心要求,老师只需要以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肯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地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有所区别,因此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主沟通,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以及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另外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不足,思维逻辑框架还处于架构之中,因此老师的恰当引导必不可少,初中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恰当的時间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点拨,保障学生们能够坚持正确的学习和行为方式。
七、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尤为关键,老师需要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技巧及要求,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学习能力,保障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v.15(6):114.
[2]彭晓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17(21):163-164.
[3]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10).
[4]卢明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2):226.
[5]王礼敏.浅谈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30):182.
作者简介:董明菊,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城关初级中学。